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夏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纳丽  冯瑞萍 《灾害学》2008,23(1):61-64
选用1961~2004年宁夏19个主要站逐日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宁夏大雾的空间、时间分布气候特征和大雾气候变化的事实。宁夏大雾空间分布为南部多中北部少,高山、城市多,其他地区少;时间分布为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且大雾日数月季分布存在地域差别,北部引黄灌区季节变化差异明显,中部干旱带不明显,南部山区季节变化曲线有两个峰值,分别在春季的3月和整个秋季,春末夏初大雾日数最少。宁夏年大雾日数突变特征不明显,在1961~1995年存在8年左右周期,1995年以后有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目前处在一个相对偏多的阶段。宁夏大雾局地特征十分明显,不同地区大雾日数年变化差异较大,但大雾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京津塘高速公路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交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5个气象站(北京、武清、北辰、东丽和塘沽)1971~2006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发现,近36年该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雾日数呈微弱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季节、日变化特征和地域差异;秋、冬季是大雾多发期,大雾持续时间多数为8 h,且冬季大雾有越靠近沿海雾日越多的特征;同时,还发现京津塘高速公路出现辐射雾的几率明显多于平流雾.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雾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利用福州市2006-2011年的天气图、地面观测数据、探空数据等资料,对福州市的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根据天气型归类,从能见度、持续时间、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总结建立了低能见度天气季节模型:全年中霾与轻雾(雾)均为冬春季较夏秋季多、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霾过程数远多于轻雾(雾);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霾与轻雾(雾)多出现于变性冷高压以及冷空气前的暖区,冷高压脊控制时易出现辐射雾;春季低能见度天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变化有关,高空槽前、暖区辐合、切变南侧为高发天气;夏季低能见度天气与副热带高压所处位置相关,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霾多出现于副热带高压内部,轻雾(雾)则出现于系统边缘;秋季低能见度天气全年最少,多与晚台风和冷空气提前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阜阳市6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 a阜阳市雾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阜阳市年平均雾日总体呈现出东多西少,近50 a雾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大雾天气主要集中在冷季(10月至次年3月);大雾开始的主要时段在凌晨3时至早上8时,大雾消散的主要时段在9时前后,持续时间在3 h以内的大雾最多;适当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有利于大雾的产生;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的上升在冷季有利于雾日增多,暖季(4-9月)则反之,同时雾日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与气温有很好的一致性,而雾日的年际变化则与相对湿度的变化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5.
1999-2008年湖南省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9-2008年湖南省暴雨的时空特征,并从地形和低空气流、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该省暴雨时空分异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和夏季暴雨总日数较多;春季,湖南东部的西北、中部和西南部暴雨日数较多,且东部比西部暴雨总日数多;夏季西北和东南暴雨日数较多;秋季,东部暴雨总日数比西部多;冬季,暴雨分布在岳阳-益阳、株洲北部-衡阳北部-永州北部-邵阳南部这两条西南-东部走向的带状区域。(2)春季,湖南北部和西部日暴雨降水较多;夏季,湖南山区日暴雨降水较多,日暴雨降水从东南至西北呈多-少-多的带状分布。秋季,在临湘-平江-长沙县、长沙市域、望城-湘潭-衡山-衡阳市域-祁东-祁阳、永州市、双牌-蓝山、临武、嘉禾这一带状区域暴雨日平均降水较多;冬季,株洲北部-衡阳北部-永州北部邵阳南部一带的平均日暴雨降水较多。(3)冷暖气流交汇、山地对暖湿气流阻挡以及山地有利于湖南平原地区暖气团维持是该省暴雨时空分布一个重要原因。(4)春季和夏季水汽条件相对秋季和冬季充足,导致春季、夏季暴雨比秋季和冬季暴雨要多。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雷暴发生规律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相对频数法、t检验分析、信息扩散理论对黑龙江省1971-2000年80个气象站的雷暴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G IS技术制成不同日数的雷暴概率区划图。研究得出:①30年来,黑龙江省雷暴天气总体上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1976年、1987年为两突变年;年平均雷暴日数,中部、中南部最多,东部平原地区最少;全年雷暴最多日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74%;②全省雷暴发生概率最高值区位于中部和中南部,最低值区位于东部。  相似文献   

7.
费杰  胡化凯  张志辉  周杰 《灾害学》2009,24(3):116-120,136
对晚清<翁同龢日记>记载的1860-1898年北京沙尘天气资料进行比较系统的考证与评价,认为这份资料是真实可靠的,也是比较完整的(缺失率为8.8%).经过整理,建立了1860-1898年北京年沙尘日数和春季(3-5月)沙尘日数序列.据此得到,1860-1898年北京年沙尘日数平均值为11 d左右,其中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值为7 d左右,均低于1961-2000年相应的平均值.沙尘日数的月际分布为4月最高,8月最低,与1961-2000年基本一致.1860-1898年北京全年和春季沙尘日数与冬季(上年12月至当年2月)和春季降水量可能有较高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14年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资料和1981-2012年日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降雪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51-1970年暴雪日数变化较为平稳,1971年之后暴雪日数明显增加,尤其是2006年后,年际间波动较大。暴雪日数出现最多的月份为10月和11月,最少出现在2月份;冬春季节降雪对设施农业的影响主要在3月,其次是4月,12月和2月的影响较小,成灾次数呈现自西向东增加的趋势;1981-2012年日累积积雪深度≥5cm的日数呈现南少北多的趋势,出现次数最多的年份为2012年,最少的年份为1981年。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雾霾和灰霾灾害的发生、演变和时空分布等规律,对湖南省1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数据筛选统计,结果显示湖南省2002年至2006年各地区年均雾日数逐年下降,而2014年至2015年整体增幅显著;雾日数1月最多,7、8、9月较少;湖南省年际霾日数2011年以来变化明显,其中2012年至2013年有13个地区上升,2015年整体有所回落;霾日数1月最多,5、6、7、8月较少。同时结合湖南省的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基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防灾能力对湖南省雾霾、灰霾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终得出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湖南省雾霾、灰霾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长株潭三角区(长沙市市辖区、株洲市市辖区及湘潭地区)、衡阳市市辖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低风险区域过渡,而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湘西、湘南以及岳阳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罗少辉  汪家鹏  金欣  陶世银 《灾害学》2023,(4):94-98+203
利用青海省53个气象台站的最小相对湿度、最大日降水量、冰雹日数、霾日数、雾日数、蒸发量和最大风速等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闪电日数与以上各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青海省雷电环境特征,以期为青海省雷电灾害的防御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年闪电日数在2.1~119.0 d之间,两个高值中心在玉树州南部和海南州北部,雷电活动最为密集、闪电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玉树州、果洛州等地区;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冰雹日数、最大日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与闪电日数关系最为密切,均对雷电日数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56-2012年太原市极端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原市1956-2012年气温资料,结合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主成分分析法及相关性分析法,根据选取的16个极端气温指标,分析了太原市各极值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冷夜日数、冷日日数、霜冻日数、冰冻日数、冷持续日数、日较差分别以-9.56 d/10a,-3.42 d/10a,-3.57 d/10a,-1.95 d/10a,-0.71 d/10a,-0.23℃/10a的趋势在减小,而暖夜日数、暖日日数、热夜日数、夏日日数、暖持续日数、生物生长季、日最高(低)气温的极低值、日最高(低)气温的月内极高值则分别以8.42 d/10a,4.95 d/10a,1.9 d/10a,2.44 d/10a,1.33 d/10a,1.77 d/10a,0.28℃/10a,0.92℃/10a,0.30℃/10a,0.26℃/10a的趋势增加;冷指数(冷夜日数、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的变暖幅度明显大于暖指数(暖夜日数、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夜指数(暖夜日数、冷夜日数)的变暖幅度明显大于昼指数(暖日日数、冷日日数);各冷指数间、各暖指数间均为正相关关系,而冷指数与暖指数之间则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北京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58-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的几种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均具较大的年际变化特征,高温事件的分布为双峰型结构,1990年代以来为高温多发期,年极端高温强度及连续高温日数均有增加的趋势,低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则正好相反;(2)强对流天气事件如暴雨、冰雹、雷暴日数的下降趋势不明显,但强度有减弱的迹象,大风、沙尘暴、大雾事件下降趋势明显;(3)北京年酸雨日数上升趋势明显,酸雨pH值的变化表明污染日趋严重;(4)北京气候变暖突变发生前后某些极端天气频率和强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其突变点相差1~2 a间隔,表明极端事件对于气候增暖变化需要一个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统计了2008-2015年宁沪高速公路上由雾造成的交通事故92起,分析了雾事故与雾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雾事故易发生于秋冬季,而冬季由于路面摩擦系数较低更易出现事故;经过比较,能见度低于100 m的条件下雾事故发生概率较大;早晨6-8时为雾事故发生的高峰期,这与此时段雾发生频率较高及车流量加大有关;宁沪高速的西段为雾事故及雾发生频率较高的路段;分析了雾事故发生时的能见度与湿度、温度和风速的关系;利用能见度区间,雾日变化特征,摩擦系数及雾站点覆盖率制定了宁沪高速雾危险指数NHFI,并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别比较了NHFI,雾日数与雾事故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NHFI评价路段危险性要比单纯用雾日数更合理和精确。通过利用数值模式计算每段路的NHFI可以预测宁沪高速危险指数及危险路段分布。  相似文献   

14.
采用美国宇航局(NASA)的CALIPSO星载正交极化云-气溶胶激光雷达(CALIOP)的监测数据,对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华北地区霾期间中低对流层气溶胶散射强度、粒子规则性和粒径大小随高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霾期间在4 km以下的中低对流层大气中,春季气溶胶粒子的出现频率最高,且散射最强的气溶胶出现高度春季和秋季在1~2 km,夏季在3~4 km,冬季在0~1 km;四个季节均以球形或接近球形的规则性气溶胶为主,其中夏季气溶胶的规则性最强,春季气溶胶的不规则性最强,除春季外气溶胶的规则性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春季气溶胶粒径大于其他季节,且随高度增大而增大,其他季节气溶胶粒径大致随高度增大而减小。多数情况下各层均以小粒径气溶胶为主。  相似文献   

15.
1960年以来山西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栋  谭桂容  耿新 《灾害学》2015,(1):75-81,86
利用山西省66个测站1960-2009年秋季(9-11)月的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法、EOF及Morlct小波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秋季连阴雨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结构特征,建立了秋季连阴雨强度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山西秋季年际区域性连阴雨次数和阴雨日数呈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过程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连阴雨次数的累积距平表现为"三升两降"型变化;山西秋季连阴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1970年代中期,有5~6年的周期变化,1990年代后期有2年的周期变化特征,年代际变化呈"波动状"变化规律;全省秋季连阴雨从南到北呈递减分布,除北部的天镇、山阴、繁峙等呈增加趋势外,各代表站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南部、东南部及五台山为连阴雨多发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为少发区;山西秋季连阴雨存在2~3年、8年左右的显著振荡周期。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8年左右振荡周期的振幅最大,能量最强,是周期振荡最强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石家庄市16个县气象站和石家庄市区气象站(简称石家庄站)1972-2012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石家庄市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城市化对石家庄站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极端高温事件多发中心位于石家庄站及西南部地区,极端低温事件多发中心位于东北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极端低温事件呈减少的变化趋势,而极端高温事件则呈增多的变化趋势。在年代际变化上,石家庄市的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而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则呈明显增多的趋势。除了冷昼日数突变不明显外,其它极端气温指数均在1990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城市化使得石家庄站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显著增多,四季中春季的冷昼日数和暖昼日数城市化影响最明显,夏季的暖夜日数城市化影响最明显,而冷夜日数的城市化影响在冬季最明显,且夜间和白天极端气温指数城市化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城市热岛效应的非对称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库区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旭恺  张强  叶殿秀 《灾害学》2005,20(1):84-89
本文利用长江三峡库区34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库区连阴雨发生频次、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及秋季降水日数以及春、秋季降水量都存在减少趋势.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会导致连阴雨天气特征发生一定改变.统计表明,近40多年来,库区平均年连阴雨频次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主要发生在库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这种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秋季连阴雨的减少造成的.按照连阴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的年型划分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库区秋季连阴雨在近40多年来有明显的减弱,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是三峡库区秋季连阴雨的多发季节,秋雨影响范围广、程度重,197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后期,秋季连阴雨影响程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7年黑龙江省62个台站的雨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系数与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夏季不同级别雨日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各级雨日变化趋势暴雨、大雨以上日数呈现略增加趋势,而中雨和小雨以上日数呈现略减少的趋势;夏季降水日数平均分布,各级别以上的日数分布中心基本是一致的。用黑龙江省夏季大雨以上日数做代表进行分析,小波分析表明存在20a(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还有9a左右、6a左右和3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前期北半球500hPa(百帕)环流场特征,初冬季由极地到太平洋距平场"-+-"形式,夏季大雨以上日数易偏多,反之,排列为"+-+"形式,夏季大雨日数易偏少。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降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均匀分布在辽宁省39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近45a来辽宁省年、季、月降水日数,及连续降水日数和连续无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近45a来辽宁省年降水日数是明显减少的,平均每10a减少1.8d,显著减少的区域在辽东半岛和部分沿海地区,显著减少的季节是夏季;连续降水日数在雨季以负趋势为主,而连续无降水日数则以正趋势为主,在辽河平原的西部以及辽西山区的大部两者趋势都很明显,说明这些地区干旱出现的几率在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宁夏酿酒葡萄越冬期冻害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充分利用温度资源合理埋土,保障酿酒葡萄安全越冬、减少损失。本文根据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区气象站1980-2018年各项温度观测资料,通过冻害资料验证,以-19℃极端最低气温为冻害指标临界值,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区冻害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酿酒葡萄主要种植区北部出现冻害风险最高,由北到南冻害风险逐渐减少;可种植区的北部、偏东、偏西的地区冻害风险较高;1980-2018年宁夏酿酒葡萄主要种植区越冬达到冻害日数呈减少趋势,2007年以后减少比较明显;冻害日数最多的年份为2007年冬季,实际调查冻害较严重的1992、1988、2002、2010、1984年,各种植区都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冻害;1989、1990、2001、2006年主要酿酒葡萄种植区均未出现冻害日;冻害日数有3a和21a左右的周期性变化,且在1988、2002、2013年有趋势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