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体系由水或人工海水/煤油/表面活性剂(AS,CTAB,BJIJ35)/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构成。研究40℃时各表面活性剂,油及醇含量和海水盐度对微乳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中CTAB最易于形成微乳,在含煤油量≤50%时皆与纯水或海水形成O/W,W/O和双连续结构的3种形式微乳区;对于AS,这种微乳连续区仅在含煤油≤25%时出现,而对于BRIJ35,只在含煤油10%时才出现。随含油量增  相似文献   

2.
湛江军港海水石油污染来源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湛江军港海水石油污染来源进行的分析表明:军港舰船油污水排放是主要石油污染源.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后,使港池污染物超标率由治理前的23%下降到3%.使港池整体水质由二类上升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重要站位石油含量由原来的1.25mg/1下降到0.07mg/1,提高了17.68倍,有效地改善了军港水质。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电磁流体海面浮油回收分离技术的运行过程和特点;阐述了电磁流体海面浮油回收分离过程中电磁场作用下的水、气、油多相介质的流动特性和系统性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油污水处理量1 000 L/h的电磁流体海面浮油回收分离装置实验室样机的研制和水槽油污水回收分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油层厚度在3 mm~4 mm时,工作电流密度2 300 A/m2,油污海水处理量1 100 L/h,平均收油量(32~56)L/h;油膜厚度小于1 mm、甚至是微米级油膜,回收分离效果明显;回收油含水率小于5%,处理后的海水达到国标第四类海水水质无明显油膜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影响海水石油烃溶解度的各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海水中石油烃-正烷烃的溶解特征。测定了在不同盐度、温度,pH和不同浓度的脂肪酸、腐殖酸条件下海水中石油烃的组成和浓度,考查了某些环境因素对石油溶解过程的影呵和垂直扩散规律。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三种油:O#轻柴油、15#机油和渤海原油。  相似文献   

5.
我们受有关单位的委托,前后花费了约半年的时间,于实验室内,取未受污染的海水,控制海水水温25±2℃,测定了五种原油,10种成品油的溶解能力。 原油及石油成品油在海水中的溶解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分散油的存在,干扰饱和溶解能  相似文献   

6.
吸油材料     
大家都知道,在溢油处理工作中,一般的方法是首先用机械装置(收油器等)将大部分溢油回收起来,然后使用吸油材料回收残留的少量溢油,最后喷撒消油剂将无法回收的油乳化分散在海水中。吸油材料是处理溢油的重要器材之一,因此研究吸油材料对消除溢油和防止海洋油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有机改性膨润土对海水中柴油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机改性膨润土可以较好地吸附海水中的油,在温度为25℃、盐度33‰、振荡频率150r/min、pH为8的环境下,除油率可以达97%以上。该过程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  相似文献   

8.
厦门海域海上污染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1998年,对厦门海域港口码头、船舶以及海水养殖等主要海上污染源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港口、船舶排放入海的石油类达148.8t,远远超过工业污水中油的排放量;海水养殖排放的无机氮和地磷分别达538.4t和200.4t;P的排放量已超过生活污水,几乎与城市污水排放P的总量相当。海上污染源污染负荷比占12.3%,大于工业污水,已是污染物的主要入海途径之一,是影响厦门海域环境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污染强源。  相似文献   

9.
曹妃甸岛群海区的油污染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唐山沿海曹妃甸岛群海区污染调查,监测的有关资料,对该海区潮带和浅海区水中的油污染状况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影响海水中油类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和应采取的防治对策进行了讨论,为制定唐山海区域性油污染防治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微量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海水中石油所含有的多核芳烃组分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射荧光。利用这类组分的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可以表征这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区分油种,并可进行定量测定。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四氯化碳-正乙烷体系测定海水中的微量油(此外也有用二氯甲烷、石油醚、环己烷等作为溶剂的报导)。1973年Keizer和Gordon用荧光法测定海水中痕量油时,对二氯甲烷(正己烷溶解)与四氯化碳两种萃取剂(正己烷溶解)进行了比较。1974年他们使用同一方法评价了北大西洋海水中烃类污染的现状。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海洋站系统(IGOSS)污染(石油)监测实施方案指导中,采用了四氯化碳做萃取剂(正已烷溶解)的荧光法。1977年联合国组织制订全球联合调查海洋石油污染的试验计划及实施方案也推荐用四氯化碳-正己烷体系。因此欧美各国较普遍采用这个体系,1978年美国已将测定海上溢油时采用环己烷做萃取剂和溶剂列入了美国标准方法ASTM中。1979年Shigehara使用四氯化碳-正已烷体系测定了海洋环境中油的污染。1981年黄贤智用环己烷体系分析了厦门海区水中的油。  相似文献   

11.
安乐 《海洋环境科学》2017,36(2):303-306, 312
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石油类浓度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通过对标准溶液、标准工作曲线拟合、前处理过程等影响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计算出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并找出影响该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石油类浓度的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是实验中前处理过程的不确定度,本次实验所测海水中石油类浓度的不确定度报告为19.98±1.326 mg/L。  相似文献   

12.
陈英  陈东  闫哲  王玉华  王路辉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1):1278-1284
为节约淡水资源、拓展海水的直接利用途径,采用热化学水洗处理技术开展了基于海水洗涤的罐底油泥处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干化罐底油泥(水含量为9.8%、油含量为25.6%、固含量为64.6%,均以w计)不宜直接进行热化学洗涤,需采用轻油(120#溶剂油)进行萃取预处理,萃取后残油量(干基,以w计)为18.8%. 适宜的洗涤液为海水溶液,其ρ(TX-10)(TX-10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10 g/L. 液固质量比为5、洗涤温度为60 ℃、搅拌速率为180 r/min、搅拌时间为30~40 min是洗涤萃取残泥的适宜条件,该条件下萃取后的残油量为2.80%. 二级海水洗涤可使残油量降至0.23%,满足GB 4284—19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在洗涤废水再利用试验中,为维持洗涤废水的脱油能力,可在每L洗涤废水中补加1 g TX-10. 研究显示,溶剂萃取-海水洗涤工艺可有效处理干化罐底油泥.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象山港多环芳烃(PAHs)在沉积物-海水中的分布特征,于2017年1月对港口9个采样点的沉积物和海水中16种优先控制PAHs进行分析,采用同分异构比值法和逸度方法进行来源分析和扩散行为研究。沉积物中PAHs范围为17.51×10–9~84.41×10–9,主要为高环PAHs,处于轻度污染等级。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高温燃烧源。表层水体、中层水体和底层水体中PAHs范围分别为41.78~105.72 ng/L、41.51~106.34 ng/L和9.18~145.17 ng/L,主要由低环PAHs组成。表层水体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和石油燃烧。利用逸度系数判断PAHs扩散行为,萘(Nap)、苊(Ace)和芴(Flo)由沉积物向海水释放;苊烯(Acy)、菲(Phe)、蒽(Ant)和芘(Pyr)在沉积物和海水中处于动态平衡;荧蒽(Flu)、苯并[a]蒽(BaA)、?(Chr)和苯并[b]荧蒽(BbF)主要从海水向沉积物扩散并富集。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海水体油类污染现状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908专项(908专项)中关于我国近海海域海水中油类含量数据(2006年7月14日至2007年12月29),据此数据对我国近海海水油类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各海域油类的测值和平均值除个别站位外,海水中油类均符合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就各季油类平均含量高低相对比较而言,冬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舟山海域作为研究对象,对舟山海域的表层海水中有机物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采集的表层海水样品,经正己烷洗脱后,旋转蒸发和氮吹浓缩定容转移至气相分析样品瓶中待GC-MS上机分析。结果表明,从正构烷烃分布来看,峰型为双峰优势碳型和后峰优势碳型,Pr、Ph丰度相对较高,可能是受到石油污染的影响。碳优势指数(CPI)均在1左右,结合Σn-Alk/C16、陆生与水生类脂物比值(TAR)、Pr/Ph、奇偶优势指数(OEP)参数,指示了舟山海域石油污染的存在。舟山海域各站位甾烷萜烷分布趋势上相似,大部分站位检出了18α(H)-奥利烷,Ts/Tm、C31αβ(S/(S+R))、C32αβ(S/(S+R))、C29甾ααα(S/(S+R))等参数指示了该区域有机物成熟度较高,可能与石油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增加了溢油污染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暴露风险.为阐明海洋溢油事故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海水原油溶液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性毒性效应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死亡率与海水中原油暴露浓度呈正相关,暴露24、48及72 h的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08、9.80和8.37 g/L;暴露72 h后,双齿围沙蚕组织液中MDA(丙二醛)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 g/L暴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GS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的活性被显著诱导,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0.1 g/L原油暴露下,CAT(过氧化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被显著诱导,当暴露浓度达到0.5 g/L时,CAT的诱导程度减弱,而SOD则受到抑制.研究显示,海水中的原油对双齿围沙蚕具有显著急性毒性效应,且0.1 g/L的原油暴露即可导致双齿围沙蚕产生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程度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0.1 g/L原油暴露能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且随着海水中原油暴露浓度的增加,GST的诱导程度增强,CAT的诱导程度减弱,SOD的活性则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柴油对3种海藻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室试验,以不同浓度的柴油海水乳浊液对3种海藻了培养,并在2,4,6d等时间段观察了3种海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带对柴油的抗性最强,其闪是裙采和甘柴菜。较低的柴油浓度可促进3种海藻的光合和呼吸作用,而较高的柴油浓度则抑制它们的光合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18.
溢油乳化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志宇  许海梁 《交通环保》2002,23(2):1-6,26
概述了国内外溢油乳化过程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乳化物的形成,乳化物的性质及其研究手段、乳化过程的动力学及过程模拟等几方面进行了评述。目前大多数文献中关于乳化过程的研究偏重于化学组分的影响及作用方式,乳化物稳定性的化学因素等,而有关对油水乳化混合而乳化的动力学研究的报道较少,相应的过程模拟仍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海洋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溢油事故会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以松木屑为原料,分别在300 ℃、400 ℃和500 ℃条件下,热解2 h制备生物炭,然后用盐酸对其改性,分析了改性前后生物炭对海水中石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和盐酸浓度对生物炭吸油性能的影响较显著,当热解温度为400 ℃、盐酸浓度为5 mol/L时生物炭对海水中石油的吸附量最大,达到1.96 g/g;改性后的生物炭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减小,表面官能团种类未发生明显改变,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改性生物炭对海水中石油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8)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R2>0.999)。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发经济、环保和除油效率高的海洋溢油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