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地表水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水生生物安全的威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丹丹  刘红玲  杨柳燕 《环境科学》2022,43(6):2987-2995
针对我国新烟碱类杀虫剂(NNIs)使用量大且地表水中浓度逐渐上升的现状,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利用危害商法和概率风险评价法评估了我国地表水中NNIs对淡水水生生物的单一和复合生态风险,并对我国地表水质监管NNIs提出了目标建议值.结果表明:(1)单一化合物,吡虫啉的急性危害最大,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慢性危害较大,最敏感生物均为昆虫;(2)海南省是地表水NNIs浓度最高的地区,急慢性危害最大;(3)联合毒性的概率曲线表明,5种NNIs对5%淡水水生生物产生慢性联合毒性的概率高达92.12%,严重威胁我国水生生物的安全;(4)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得到毒性参考值,结合危害商和概率风险评价的结果,建议我国保护水生生物安全的地表水质监管目标值分别为吡虫啉0.01μg·L-1、噻虫啉0.03μg·L-1、啶虫脒0.04μg·L-1、噻虫胺0.22μg·L-1和噻虫嗪0.24μg·L-1.总之,我国地表水中NNIs浓度已经威胁到水生生物的安全,必须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2.
我国淡水水体中双酚A(BPA)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双酚A(BPA)对水生生物有多种毒性效应,其中雌激素作用尤为显著.本研究依据BPA对水生生物是否有雌激素效应,把数据分为两类,并通过商值法、安全阈值法、商值概率法以及联合概率曲线法评价了我国淡水水体中BPA对水生生物的风险程度.结果表明,采用4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相近,我国淡水生物对BPA的雌激素效应较BPA对水生生物的其他毒性作用更为敏感;安全阈值法较商值法、商值概率法、联合概率风险评价法误差较小,评价结果更为可信.用安全阈值法评价结果表明,以BPA的雌激素作用为效应终点时,水生生物长期暴露于我国淡水环境中,我国64.70%的淡水水体有导致超过5%的水生生物受到雌激素作用的风险,BPA安全浓度上限为15.72 ng·L-1;而水生物种短期暴露于我国淡水环境中,我国20.43%的淡水水体有导致超过5%的我国淡水生物受BPA雌激素作用的干扰,此时BPA安全浓度上限为2.24×102ng·L-1.  相似文献   

3.
我国七大流域水体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我国七大流域水体中16种美国环保署(US EPA)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质量浓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评价了8种单体PAHs对水生生物的急性生态风险,分别应用浓度加和模型与效应加和模型评价了ΣPAH_8混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联合生态风险,利用人体暴露风险系数法对PAHs饮水途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七大流域水体中4环以下的PAHs浓度较高,ΣPAH_(16)浓度均值为2596. 25 ng·L~(-1),高于国外绝大多数水体中ΣPAHs浓度水平;国内外水体中PAHs的组成特征和来源相似;北方水体中ΣPAH_(16)污染比南方水体严重.七大流域水体中萘、苊、芴、菲、荧蒽、芘、蒽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比例(potential affected fraction,PAF)小于4%.除海河、长江流域外,其它几大流域水体中苯并(a)芘对水生生物的PAF值已超过5%,表明苯并(a)芘对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急性生态风险.浓度加和模型不适用于PAHs的水生态风险评价,应用效应加和模型进行的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除海河流域外,其它几大流域水体中ΣPAH_8混合物对水生生物的累计潜在影响比例(multisubstance PAF,ms PAF)均高于5%,说明ΣPAH_8混合物对水生生物存在较高的急性联合生态风险.七大流域水体中致癌类PAHs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处于10~(-5)水平,高于US EPA推荐的对致癌物质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6)),非致癌类PAHs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处于10~(-9)水平,远低于US EPA规定的阈值1,表明我国七大流域水体中PAHs可通过饮水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4.
双酚A(BPA)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对人体和生物都存在毒性风险.高级氧化技术(AOPs)因其能产生大量的活性物种来降解污染物,成为目前处理环境中污染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紫外联合过氧化镁(UV/MgO2)体系降解水体中的BPA,并探究了该体系对BPA的降解机制.实验结果表明,UV/MgO2体系能够高效降解水体中的BPA,在1 h内降解率可达98%,体系降解的反应速率对比单独MgO2和单独UV降解分别提高了约48倍和18倍.数据显示在0.5 g·L-1 MgO2浓度下BPA的降解速率最快.水体的pH、不同水体及水体中的不同离子对UV/MO2体系降解BPA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SO42-、HCO3-和HA有明显抑制作用),总体来说,体系的适应性较强.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PR)检测得知体系中存在·OH、1O2  相似文献   

5.
磺胺甲噁唑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磺胺类抗生素.它在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广泛存在,且对生物具有一定毒性,被认为是淡水环境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为得到磺胺甲噁唑的水生生物保护浓度,本研究基于搜集筛选的磺胺甲噁唑对中国淡水水生生物的17个物种的急性毒性数据,10个物种的慢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了磺胺甲噁唑对中国淡水水生生物的水质基准,得出磺胺甲噁唑的短期水质基准值为34.87μg·L-1,长期水质基准值为21.73μg·L-1.此外,为探究磺胺甲噁唑在我国淡水环境中的风险水平,本研究结合推导出的磺胺甲噁唑水质基准以及急性毒性数据,分别使用熵值法和安全阈值法对我国部分流域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并无较大差异,磺胺甲噁唑在我国淡水流域中几乎没有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
李凌云  高礼  郑兰香  李富娟  陶红  马兰 《环境科学》2023,44(5):2539-2550
利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了9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在宁夏入黄排水沟中的污染水平,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其来源,并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宁夏入黄排水沟中33个采样点均有EDCs检出,各采样点∑EDCs浓度范围在82.28~1 730.09 ng·L-1之间.其中,检出浓度最高的两种化合物是E2和OP,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 367.41 ng·L-1和787.80 ng·L-1.酚类化合物中双酚A(BPA)和壬基酚(NP)的检出率均达到90%以上,雌激素类化合物中雌酮(E1)和雌三醇(E3)的检出率较高,均为79%.空间分布上,排水沟中∑EDCs浓度平均值呈现出石嘴山市和银川市远高于吴忠市和中卫市的分布特征,入黄口采样点∑EDCs浓度范围为82.28~979.82 ng·L-1.来源分析显示,宁夏入黄排水沟中BPA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OP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E1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废水,E3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入黄排水沟中EDCs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选择田间使用量大的扑草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扑草净在南四湖流域地表水中的空间分布,推导了扑草净的水质基准,通过定性与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评估了扑草净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南四湖流域28个地表水采样点中扑草净浓度为0~667.7ng/L,平均值为69.2ng/L.搜集筛选了15种水生生物慢性毒性数据,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出扑草净的水质基准为82.4ng/L.使用商值法评估南四湖流域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扑草净生态风险最高区域位于NS09,主要来源是地表径流与雨水冲刷.采用联合概率曲线法进一步分析生态风险,发现南四湖水体中扑草净对1%~5%的水生生物产生危害的概率为11.2%~6.4%.总体来看,南四湖流域扑草净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NP(nonylphenol,壬基酚)作为一种具有雌激素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有害影响,并且随着生产及使用量的增加,NP在国内外水环境中被不同程度地检测出来,引起较大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其生态风险进行研究.通过综述部分淡水水体中NP的污染现状,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和联合概率曲线法(JPC)对NP的生态风险进行分析;构建基于生长和发育、生物化学、繁殖和细胞毒性终点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基于4个毒性终点数据,采用联合概率曲线法评估国内外部分淡水水体中NP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我国辽河、珠江和骆马湖的ρ(NP)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总体上我国ρ(NP)平均值为0.709 μg/L.②基于生长和发育、生物化学、繁殖和细胞毒性终点推导的HC5(5%物种受损有害浓度)值分别为0.694、0.589、0.142和0.317 μg/L.③在所调查水体中,以生长和发育为毒性终点的生态风险相对较小,处于可接受水平;以繁殖、细胞和生物化学为毒性终点的生态风险较高,应采取相关措施保障水生生物的安全.因此,NP对水生生物繁殖的毒性较明显,应持续关注其长期危害.   相似文献   

9.
苏超  崔严 《环境科学》2020,41(11):4981-4988
作为新兴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因其排放对水环境安全产生的风险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以69种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环境暴露数据和生态毒性数据为基础,计算它们的生态风险并进行高低排序,以识别最优先控制的污染物.结果表明,内分泌干扰物和个人护理品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较高,如雌酮(estrone)、雌三醇(estriol)、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双酚S(bisphenol S)、阿特拉津(atrazine)、三氯卡班(triclocarban)和三氯生(triclosan);而药物的风险低500倍或更多.相较而言,药物中风险较高的属抗生素类.湘江和洪湖及其周边河流内多种污染物的浓度呈现出最高值,是长江流域污染最重的区域,其次是太湖、洞庭湖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藻类和虫类相比,鱼类是对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最敏感的物种,尤其对17α-乙炔雌二醇(17α-ethynylestradiol)和17β-雌二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对我国化学品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具有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且易进入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存在潜在风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测定了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入海口典型区域地表水中14种OPEs的浓度水平并总结分布特征,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其污染来源,并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各点位地表水中∑14OPEs浓度范围为183.81~1 674.52 ng·L-1,平均值为638.25 ng·L-1,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和磷酸三(1-氯-2-丙基)酯(TCPP)是主要的OPEs;流经城市区域的小清河与黄河干流和其它支流的OPEs组成特征不同,表明人类活动影响较大.∑14OPEs沿黄河入海口方向先升高后,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源解析结果显示不同行业工业废水排放和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和大气沉降是地表水中OPEs的来源.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黄河干流、小清河和支脉河中TCEP对水生生物具有高风险,磷酸正三丁酯(TnBP)和磷酸三苯酯(T...  相似文献   

11.
河口-近海环境新污染物的环境过程、效应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大量陆源污染物特别是备受各国政府和民众关注的微塑料、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等新污染物进入水体环境并迁移扩散,对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综述国内外微塑料、全/多氟化合物、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在河口-近海环境中的污染来源、时空分布和迁移传输等环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探讨近海水生生态系统中新污染物产生的不良生态效应和风险,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应关注河口-近海环境中多种新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和新污染物产生的联合生态毒理效应及造成的生态和健康风险等,为陆海统筹下的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含有抗生素的废水未经有效处理排放到水环境中,加剧了城市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本研究以石家庄市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分析了石家庄水环境中喹诺酮类(Quinolones,QNs)抗生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风险熵值法(RQ)评估了石家庄市水环境中QNs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在石家庄市河流和水库中,QNs抗生素的浓度分别为98.43~4398.00 ng·L-1和9.99~49.24 ng·L-1,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和依诺沙星(Enoxacin,ENO)分别是河流和水库中主要的QNs抗生素;2在石家庄市地下水中,QNs抗生素的浓度为3.45~15.41 ng·L-1;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地表水中氧氟沙星(Ofloxacin,OFL)、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双氟沙星(Difloxacin,DIF)、沙氟沙星(Sarafloxacin,SAR)、恶喹酸(Oxolinic Acid,OXO)和氟甲喹(Flumequine,FLU)与温度(T)和总溶解性固体颗粒物(TDS)呈显著相关(p<0.01),而ENO与pH显著相关(p<0.01);在地下水中吡哌酸(Pipemidic Acid,PIP)和马波沙星(Marbofloxacin,MAR)与T显著相关;4地表水中QNs与地下水中QNs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石家庄市地下水中QNs的主要来源不是地表水;5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地表水中QNs总体处于高风险水平,而地下水QNs整体处于中低风险水平;6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水环境中QNs抗生素的健康风险较低.总体来说,石家庄市水环境中QNs污染在地表水中更为严峻,而石家庄地表水中QNs浓度最高的区域为汪洋沟.  相似文献   

13.
中国部分城市水环境中TFA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巧云  王新明 《环境科学》2011,32(11):3223-3228
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是稳定且有潜在毒害性的有机污染物,可在水环境中不断累积导致浓度持续升高,从而引起生态健康风险.本研究通过在全国16个城市采集自来水、河水、湖水等环境水样43个,用衍生化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水环境中TFA的浓度水平.结果表明,所有采样点的水样中均可检出TFA,浓度范围为13.7~7 850 ng.L-1,不同城市水环境中TFA的浓度差异显著.上海环境水中TFA浓度最高,自来水和河水中TFA的浓度分别为3 054 ng.L-1和7 850ng.L-1.TFA的地域分布显示位于华东地区的上海、安徽、山东烟台等地水环境中TFA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华东地区是中国氟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区域,氟化工业生产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排放氟化物对环境TFA的源贡献,很可能是这一地区城市水环境中TFA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持久性、迁移性、毒性或高持久和高迁移性化学品(PMT/vPvM)在全球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水体已被广泛检出,是未来可能显著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一类重要新兴污染物.按照欧盟提议的鉴别标准,现有化学品中的PMT/vPvM数以千计,涉及用途广泛,包括三聚氰胺等数10种较高产量的工业化学品.PMT/vPvM可通过农田径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环境,污水处理厂目前被认为是其主要排放途径.因难以被现行常规水处理技术有效去除,PMT/vPvM可长期存在于城镇人居环境水循环系统中,危及居民饮用水及生态系统安全.欧盟已率先开始将PMT/vPvM专门纳入现行化学品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优先范畴.目前,环境中仍有众多潜在PMT/vPvM,其监测方法亟待进一步完善,物质鉴定、类别范围及清单建立均尚需时日;PMT/vPvM在全球各地区的环境分布和暴露研究十分有限,其潜在、长期的生态毒性和人体健康危害效应研究较为匮乏.与此同时,替代品或替代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污染场地修复等环境工程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都将成为未来PMT/vPvM风险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5.
壬基酚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中具有代表性的物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对生物体造成很大危害。目前检测水样中壬基酚的主要方法是采用GC—MS和HPLC,预处理主要采用固相萃取和液一液萃取。研究表明自来水厂的常规处理工艺对于水中壬基酚的去除有限;近年来倍受关注的深度处理工艺如活性炭吸附等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主要河流中硝基苯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文献报道的中国主要河流中硝基苯(NB)的浓度数据,结合USEPA毒性数据库中NB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运用商值法和概率风险评价法对中国主要河流中NB的水生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主要河流中NB的潜在生态风险相对较小:风险熵(HQ)均<1,极端情况(环境中最大暴露浓度)下,影响1%和5%的水生生物的概率分别为1.49%和0.22%.然而,按照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硝基苯类的一级、二级、三级最高允许排放标准,将分别有35.57%、48.38%和64.59%的生物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微塑料的环境影响行为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是一种存在于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新兴污染物,因其分布范围广、潜在环境危害大,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分析了微塑料的环境影响行为及机制,以及微塑料在我国污水处理厂、土壤、地表水和海洋等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塑料可通过物理、化学、载体等多重作用危害生态环境健康,甚至微塑料会随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对人类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我国污水处理系统、土壤及不同水体环境(河流、湖泊、海洋及饮用水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并且其污染水平总体高于国外,这可能与我国较大的人口密度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其分布特征不仅与人类活动、地区经济、工业结构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处置工艺、环境容量也会影响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水平.针对我国微塑料污染研究现状,建议后续从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的环境生态风险,并为微塑料的污染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The aquatic environ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Southern China are subjected to contamination with various industrial chemicals from local industries. In this paper, the occurrenc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kylphenol octylphenol (OP) and nonylphenol (NP) in fiver surface water and sediments in the runoff outlet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were investigated. NP and OP were detected in all water and sediment samples and their mean concentrations in surface water during the dry season ranged from 810 to 3366 ng/L and 85.5 to 581 ng/L, respectively, and those in sediments ranged from 14.2 to 95.2 ng/g dw and 0.4 to 3.0 ng/g dw, respectively. In surface water, much higher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cted in the dry season than those in the wet season. In sediments, the concentrations in the dry season were also mostly higher.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P and OP were found in Humen outlet, likely due to high levels of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s. A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with the use of hazard quotient (HQ) was also carried out and the HQvalues ranged from 3.6 × 10^-5 to 35 and 64% of samples gave a HQ 〉 1, indicating that the current levels of NP and OP pose a significant risk to the relevant aquatic organism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9.
壬基酚异构体的雌激素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壬基酚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可以对人类和动物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产生影响。以往进行的壬基酚雌激素效应研究多以工业壬基酚为研究对象,很少以单一的壬基酚异构体作为受试化合物。而工业壬基酚是由不同异构体组成的混合物,不同结构壬基酚异构体的雌激素活性存在差异。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壬基酚及异构体雌激素效应研究的现状,包括各种雌激素活性体外测定方法与结果、壬基酚异构体结构与雌激素活性的相关性等,分析了文献中不同实验条件下壬基酚雌激素活性测定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壬基酚雌激素效应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