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绿叶》2014,(4):33-43
正2013年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启动了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依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通过转变宣传教育模式而推动公众参与等方式,来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环境管理》2013,(4):47-47
7月31日,由环境保护部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首次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在京正式启动,同时,腾讯公益频道“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网上调查问卷系统”也正式开通。本次调查是北京市环保局、腾讯公益频道和全国众多大学生环保社团联合支持的首次全国性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项目,旨在客观反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以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实践证明,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反映了公众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认同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总结梳理生态文明意识内涵的基础上,引入KAP模型构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评价模型,并结合生态文明意识调查评估实例,对模型的适用性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说明,力求为生态文明意识评价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关音 《环境教育》2012,(4):59-61
环保NGO的活动与公众在参与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公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近日公布《公民环保行为调查报告》。本调查主要了解我国公民环保行为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开展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对下一步生态文明宣传工作的把握和重点安排奠定科学基础。研究报告显示,公民高度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66.88%的受访  相似文献   

6.
正"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活动,有利于引导公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价值观念,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意愿,进一步增强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4月23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承办的第一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颁奖暨第二届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发表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及时反映公众的环境意愿,有助于政府掌握完整的环境信息,避免决策的局限性、盲目性和短期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正@张云"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活动很有意义,有利于引导公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价值观念,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罗曼·罗兰说:"和书籍在一起,你永远不会叹气。"阅读生态环境好书,能让读者有力量、知敬畏、共情怀。  相似文献   

9.
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及其科普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国家文明城市芜湖市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具有一定生态意识,但生态文明素养整体状况不佳。公众对生态文明概念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只占17.7%;各类人群对周围环境关注度较高,均在65%左右;有相关生态知识或行为的公众占92%;有76.7%的人表示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6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保护环境的行为。通过生态科普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受访者对目前生态科普教育满意度只有25.9%,政府在生态科普教育方面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创新性不强、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不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热点、专项科普匮乏、媒体不给力、内容不接地气、无区域特色、平台手段落后等问题。提出了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需构建四个相互联动的科普教育体系:高度重视生态科普教育的思想体系、支撑生态科普教育的技术能力体系、生态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体系和具有区域特色生态科普教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0.
资讯     
《绿叶》2005,(3)
第二届"中国环境大使"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为了更好地向全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督机制,"中国环境大使"第二届评选活动于3月22日正式启动。据了解,评选活动分为4个阶段进行:经过社会各界推荐与自荐、候选人的调查与评估以及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缺陷、法律政策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如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环境纠纷等,应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及司法建设,以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保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的关系,结合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困境,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即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正近三年来,南通通过出台《南通市环境违法失信行为公众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在《南通日报》开设"曝光台""回音壁""致歉栏"等栏目,推动一批农村领域环保问题曝光和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宣传教育环节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工作实践中,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覆盖面不广、普及率不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迫切需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交响乐"中,全面唱响宣传教育这个"协奏曲"。  相似文献   

13.
<正>环境教育,以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并保护环境为最终目标,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终身性"。因此,加大环境教育,是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和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2007,(11):20
十一月,"生态文明"这个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报章、杂志、各级环保部门以及公众的口中,《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规划纲要》的发布则为生态文明做了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5.
正环境意识同样需要利用各种方式,植入环境教育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植入到人们的价值观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内嵌在人们的观念中,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而这要求居民具备良好的生态素质.基于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调查发现,居民对生态知识的知晓度、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认可度比较高,生态责任感很强,但对生态知识理解的准确度以及生态文明的践行度有待提高.提升居民生态素质,社会层面的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营造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完...  相似文献   

17.
正"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已成为云南省涉及地区最广、参与学校和社区最多、影响面最大的全省性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教育项目。新时代绿色创建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环保、宣传、教育等部门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创建活动,也是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环境素养,鼓励公众参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拥有"三江源"美称的青海省,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通过专家授课、公众开放日、创作生态文艺作品等方式,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环保工作一要干,二要说。今年以来,青海省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推动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环保大讲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巡讲和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报告会等一系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现在,部门生态环保责任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19.
广西环境教育基地自2002年创建以来,每两年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开展申报创建工作。环境教育基地除了具有承载公众的教育功能外,还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环境教育基地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推动公众参与环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目前的环境教育所处的阶段是:各界已认可其重要性,并加强培养环境意识,而良好的环境意识从表面知识内化为习惯的过程还有待深入,内化行动已迫在眉睫。今年两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代表们的热议话题,生态文明和环境相关问题继写进"十三五"规划后,再次成为热点。事实上,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后,生态文明在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