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法学在我国属于新型的法学学科,"1984年原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教学计划>将环境法正式列为法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选修课,1985年制定的<经济法专业教学计划>将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两门课程分别列为经济法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国家教委于1987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开始将环境法...  相似文献   

2.
正《环境法实务》课程的前身是《环境法学》课程,开设于1981年,是环境法学、法律事务、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或专业基础课。《环境法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2010年通过河北省精品课复评,课程负责人为朴光洙教授。2013年根据课程发展和建设需要,课程更名为  相似文献   

3.
环保小辞典     
《环境教育》2010,(4):67-67
<正>本期关键词:环境学环境法学又称环境保护法学。研究环境法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既是法律科学的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环境法及其实施和有关的法律现象,即整个环境法制建设,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问题,目的是认识、概括和掌握其发展规律,为健全环境法制、实现保护环境的任务而服务。  相似文献   

4.
时至今日,尽管已经拥有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较为完备的环境执法体系,中国公众的环境法意识却依然有待加强。如何帮助普通公民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环境维权,是推进中国环境法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开办这一栏目的目的所在。2005年有关环境保护的“听证会”此起彼伏,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构成了2005年环境与法交响曲的主旋律。为此,本期“环境与法”栏目,特别邀请法学专家,帮助读者——读懂“听证”的法治含义。  相似文献   

5.
当今我国环境法的体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尤其现在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入WTO以后要应对环境问题与贸易之间的协调问题,还要与国际环境法相接轨,环境法体系在“内忧外困”的境况下,需要实现自我的完善,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创新,本文考究国外最新的环境法立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协调环境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重点对环境法体系的更新进行理论探索,并提出一些环境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权初探     
一、环境权的提出我国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在《环境法》创刊词中指出:“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在我国的突出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二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超出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环境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前景,甚至涉及子孙后代的利益,以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由此可见,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法学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不仅是一场制度变革,而且是一场观念变革。这一变革势必引起我国法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法制状况的新发展,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革新的需要。一、市场经济与环境法观念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给环境法领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并要求其转变思想.确立一系列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念,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法治观、权利观和效益观。第一、法治现。计划经济内在地、本能地要求人治,市场经济则相反地要求法治。人治社会中也有法,又有“以法办事”,它强调法的意志性,法律如同其他暴力工…  相似文献   

8.
常纪文 《绿叶》2010,(9):29-32
环境法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为环境法没有自己独特的基础性调整方法。若是独立部门法太多.则不利于规律性的研究。否定环境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只是否定其与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的同类性.并没否定环境法是一个特殊领域或者类别的法,也不否定其作为法学二级学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国际环境法(InternetionalEnvironment Law)是调整国家或国际组织间环境保护行为关系的准则。它是当代国际法中一个新领域。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制定的国际法(Internation Law ofEnvironment)。国际环境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或国际组织。国际环境法保护的客体是国家和人类的环境权。国际环境法是国际公法,但也追究个人的民事责任。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有: 一、人类应享有环境权和发展权的原则《里约宣言》第一条指出:“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规范的存在在于其效力;而法律规范的效力,虽然并不等同于某些事实,但却以这些事实为条件的。”环境法的适事范围是指环境法对什么行为或事件有效。总体上看,《环境保护法》适用于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管理环境的各种活动,环境单行法则规定具体的适事范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外环境法的适事范围近十年来得到一定的拓展。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环境保护法》修订工作,应对以下方面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全国环境法知识竞赛完成阅卷“洛娃”杯全国环境法知识竞赛从4月12日起在《法制日报》和《中国环境报》刊出答卷后,就在全国各地纷纷展对~这次竞赛由国家环保局主办,法制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华环保基金会、洛娃皂粉生产企业协办,得到了各省、...  相似文献   

12.
公众所知道的环境案件大多数都是污染受害者起诉排污企业,殊不知还有另一类环境案件,即企业或民众起诉行政机关。本刊进取了“天津蓟县新兴水泥加工厂起诉蓟县环保局行政不作为”和“武汉2227户梨农起诉湖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等七家行政机关环境侵权”这两个典型的“民告官”的案例,希望能为读者提供理解环境法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环境法还没有真正成为公众环境维权的有力武器。”10月10日,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对记者表示。王灿发的判断,来自于对西部五省(自治区)部分城市“公民环境维权意识和环境法律需求”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7月4日至22日,由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CL APV)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 R DC)工作人员组成的环境维权流动宣传组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五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城市进行了流动法律咨询活动,并向当地参加法律咨询的群众散发了调查问卷。“设计这套调查问卷是为了了解公众,特别是西部老百姓对环境状况的感…  相似文献   

14.
环境标准与环境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建凯  黄琼 《环境技术》2005,23(2):37-39
环境标准是环境法运行的基础,环境法律责任是环境法实施的重要保障,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环境法的顺利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环境标准的正当性和阐述法律法规对人身财产权利的固有保护,可知环境标准是判断是否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环境要闻     
《绿叶》2006,(9)
言论“北京污染的感觉被放大了”——绿色GDP核算标准研究项目组专家、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北京是首都,是国际化都市,这使得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感觉有些放大。“虐待动物者将受法规制裁”——北京市应用法学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森表示,该中心将花一年多时间研究城市宠物饲养管理,为制定相关法规提供依据,虐待动物将有相应的处罚办法。  相似文献   

16.
周青 《环境教育》2010,(4):5-10
<正>如何改造提升环境法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环境法学者对环境法进行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如果这种"反思"和"探索"不是仅仅从功利性或技术性角度进行的,那么"反思"和"探索"必然包括从人与环境道德角度进行的审视和关注。在国际环境立法和西方国家环境法立法过程中吸取了大量环境伦理学中"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的价值理念。西方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17,(8)
正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正是由于气候变化的特殊性,气候变化下我国环境法相应也需要进行调整。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环境法在实践中的操作性,是当前环境法需要改善的地方。本文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应对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然后提出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安全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2):50-50
生态安全是近年来环境法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防沙治沙法》的制定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为标志,“维护生态安全”作为立法宗旨已经写入法律,有关制度也有望建立。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示     
<正>《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主办的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1272/X,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8-813X),双月刊,于双月中旬出版。《学报》开设了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法与环境执法、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等栏目,主要刊登环境科学、环境保护与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法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  相似文献   

20.
一体化原则是欧盟环境法的重要原则之一,类似于我国的“综合决策”机制。本文结合一体化原则在欧盟的确立过程,分析了一体化原则的含义及对欧盟环境法产生的意义。对于一体化原则是否意味着环境优先,其实欧盟确认一体化原则并不强调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文章对此问题做出了详细剖析,文章的最后对一体化原则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