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环境教育》2010,(11):8-8
环境曾经给予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环境?环境保护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人正在思考,有的人已经行动。赵希海、刘国田、吴彩梅就是改造环境的佼佼者。他们深知,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有了绿色,也就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2.
正在《万物有灵》一书的序言中,作者马浩先生说:"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非独人类所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自然状态,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不过,鲜为人知。"同马浩先生一样,我也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或者灵魂的。马浩先生善于从寻常事物中"以我观物",用细笔勾勒,带给人思考与感悟。比如,目光所及的自然草木。在《春韭》中他写道:"鲜,是踩着时令节  相似文献   

3.
2003年第3期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文明。汽车、电脑、飞船、空间站……当人类正为此陶醉欢呼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迅速恶化。黑雾、酸雨、臭氧空洞……一次又一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有的人将此归结为科技的发展及片面的追求于经济的最大化。龚三堂先生在《生态环境道德论》一书中,对此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分析,提出更为深刻的理论。他认为环境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而这种不协调正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不承认自然的价值,不承认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所造…  相似文献   

4.
“爆竹声中一岁除”,也许正是这隆隆的声响惊醒了沉睡的春天,带来了早春的暖意,可这爆竹声激起的不只是无尽的春意,还有许多恼人的噪声。在整个农历年期间,不断有读者通过写信和发邮件的方式投诉噪声带来的烦恼,询问有关噪声的问题,于是我们请教了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总工程师朱余先生,他就有关问题给予了解答。问:噪声污染有什么特点?答:在人类生活的环境里有各种声波,其中有的是用来传递信息和进行社会交往的,这是人们需要的;此外,也有会影响人的工作和休息、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是人们所不需要的声音,这种声音称为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来…  相似文献   

5.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增加和强度增大,自然生态系统将进一步遭到破坏,进而殃及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饥饿和贫困,威胁全球未来的共同繁荣。然而,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仅仅依靠单个主权国家是无法办到的。世界各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哪些困境,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6.
冯小宁 《绿叶》2008,(5):85-89
电影是呈现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和方式。作为导演,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把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表现出来,并以批判的审美视角来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让人类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所反省和彻悟,并使得人类重新定位自己,以爱的方式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的是一个电影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 师范先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这是人与环境关系的最基本向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极其有限,自然主宰着人类,人类听命于自然。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进入本世纪中叶以后,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升级,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失去了节制。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陷入了恐惧、迷茫和反思。《只有一个地球》其实就反映了当时一批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忧患,“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了平衡,正处…  相似文献   

9.
哲夫 《环境教育》2011,(12):77-78
诚如霍金先生所忧虑的,近年来,我们人类的行为越来越像害虫,人类现在能够做也必须要做的是,如何发扬光大人类元素,有效去除或削弱生物自私和贪婪的遗传密码,让自己变成益虫!世界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日前曝出自己多年潜心研究和思考的惊人的科学预见,他认为地球将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仲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道德被限定于社会领域,协调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存在仅仅被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然提供的一切,根本没想对它尽什么义务。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 9 9 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文中,将持续生存道德作为第一原则提出。可持续生存道德首先指的就是环境道德。美国著  相似文献   

12.
李青松 《绿叶》2022,(6):25-27
<正>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谈论生态文学创作时,总是要涉及“地球”“人类”“使命”和“责任”等一些大的词汇,但是否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东西呢?“对于我来说,唯一重要的东西就是情感。” 雅克贝汉说过的这句话曾深深地触动了我。面对自然时,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思考了什么?我们为之倾注了多少情感?就生态文学创作而言,也许,语言、结构、叙事方法等都是可以学来的,但是情感是学不来的。因为情感属于每个人的生命个体,它是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今天讨论"五四",旨在文明反思。近现代中国的目标是进步、赶超,标志是对物质世界的掌控。为此中国文明彻底重构:学科学,抛弃传统,对世界重新解释;追求现代化生活,建设大工厂,发展新技术。在今天的工业中国,科学与技术成了主义,人与人的矛盾转变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未来怎么走?科学与人文如何关联?由此而思考中国的前景,这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后五四"任务。  相似文献   

14.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 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本的标题是:"人类无 须敬畏大自然"。 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 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 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 我认为,应该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 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 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 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相似文献   

15.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同效应”之思考──运用人类生态学原理、耗散结构理论对新疆绿洲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剖析王宁(新疆社会科学院乌鲁木齐830011)1、迫在眉睫的课题众所周知,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全球性的三大问题,而人口是这三大问题的核心。7月1...  相似文献   

16.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17.
王行坤 《绿叶》2014,(10):47-52
生态思想家蒂莫西·莫顿在《生态思想》中认为,人类彻底以人的形式改造了自然,世界已然终结。我们需要"往大处着想"去思考人与人以及人与非人存在的关系,人与非人存在处于同一个共生网络之中,共享着一个世界,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在这个意义上,不存在一个与人对立的大写的自然。莫顿通过对自然的去自然化,想象了一种新的生态学——黑暗生态学。他所做的是对"自然的资本主义人性"进行去自然化,号召一种更关注他者、包容他者的康德式伦理学。然而,为了提出一种真正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的生态观,黑暗生态学或许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在经济与政治制度上进行更为艰难的思考。从这个意义来说,生态思想依然处于来临之中。  相似文献   

18.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治理荒漠化成为每个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近日,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理事长安成信接受了《绿叶》杂志的采访,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绿色书架     
《绿叶》2005,(12)
《地球大百科》 (英)DK出版社.(美)史密森尼博物馆编著,王原贤等译,希望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96.00元 五百余个页码、大16开彩色铜版纸印刷、三千两百多幅精美图片、两千多个条 目、科学知识的权威表述、精心的编排——堪称关于人类家园的完美呈现。这本书 涵盖地球历史、地球结构、改变地球的作用力、陆地和海洋的各种地理景观、大气 系统和天气变化、地球的板块构造等全面的地球知识,无论用于学习还是检索,都 是读者极佳的选择。书中阐述了人类改变地球的方式,以及地球对人类生活的限制 和影响;从全球角度思考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全球变暖等问题;从现实 角度探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两难,如发展中国家的水坝问题、水污染问题、森 林缩减问题等……这本书带领我们从坚实的科学事实出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 题,寻求保卫我们惟一家园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0.
案例式环境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的环境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激发人对地球、对社会、对后代的责任心的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行为,以便与环境建立良好关系的教育。这是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终生教育内容。由于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发展、变化,加以人类认识上的某种滞后,所以必然会出现环境问题的不断解决又不断涌现。因此,我们不仅要在事实和技术的层次上关心、并解决现实环境问题,尤其需要每个人环境意识的养成。只有这种环境意识的养成,才会积极学习有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术,以对各种环境问题。一个人在中小学阶段能够受到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