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曹靖凯 《环境教育》2006,(10):75-75
2006年10月11日,“中国环境NGO在线名录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环境NGO在线名录(GreenNGODirectory)项目是中国发展简报为环境NGO建立的。此项目由福特基金会支持,并由部分中国环境NGO的代表组成编辑咨询组作为顾问。中国环境N G O在线名录拥有独立的网站(www.greengo.cn),  相似文献   

2.
环保NGO在中国已经发展十几年了,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历史向社会证明:环保NGO的存在,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中国两型社会建设,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在环保NGO的发展面临瓶颈,如果要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要让他们走得更快,改善NGO的生存条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黄真平 《绿叶》2008,(10):90-93
中国NGO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半官方"特色;另一种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社会注册的环保NGO主要来自四个阶层的力量:青年学生、白领阶层、知识分子和媒体。环保NGO要注重在组织中推行自我控制和反组织性。环保NGO的发展已经是一种趋势,我国的NGO总有一天会站在国际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中国环境NGO整体上处于一个调整期,这种调整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中国环境NGO从此会走上一条更为成熟、平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我国环境NGO发展的基本概况,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NGO发展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并提出进一步促进环境NGO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钟峪 《绿叶》2011,(8):120-125
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大国,而其代价则是日趋严峻和复杂的环境问题。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社会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环保NGO亟待发展等等条件的约束下,解决环境问题显得举步维艰。而环境破坏的速度和复杂性,也已经超过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成长速度。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环境问题,以持续不断地努力去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声音     
《绿叶》2012,(12):96-96
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 清华大学NG0研究所王名教授近日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NGO口述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们7年前开始做口述史,当初做这个是因为在有关NGO的访谈和调研中发现,NGO的创业者们的历史都还没写出来,随着他们年岁的增加.很多历史可能就永远流失了。但是他们对于很多创业阶段的记忆还很清晰,只是自己无法把这些写出来.或者是没有时间,或者是没有能力。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很强烈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抢救的工程”,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大多数的初期创业者已退休,他们无法自我呈现.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些保留下来,然后整理出来,最后再出版出来,而且要尽可能快地出版出来。“  相似文献   

8.
王磊 《绿叶》2008,(11):110-113
GEI以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为宗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扎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能源能效和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治理及国际合作五大领域,在全国、在斯里兰卡、老挝开展示范项目,获得了实质性效果。资金匮乏、人才(融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于一身,专业对口且了解NGO运作)难觅(留),是束缚GEI乃至中国NGO整体健康发展的两大瓶颈。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环境NG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中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环境保护作为这些组织的重要活动目标之一也随之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环境NGO(即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成为国际环境保护中一股新生的力量。这一类组织行为为何出现,如何在国际环保领域发挥作用,其前景又如何,这些问题也随着环境NGO的勃兴而摆在人们面前。本文拟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这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引对这一行为体更多的思考与研究,从而推动国际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2009,(7):25-28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环保NGO已成为普及环境教育和倡导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如何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呢?我们以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志愿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湿地保护宣传第一人”的朱再保老人26年的环保事迹为例,向您展现中国环保NGO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首次"环保非政府组织(NGO)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培训班"4月16日-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52家环保NGO的代表参加了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这次培训班。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一直在倡导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鼓励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但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环保NGO普遍对听证制度的定义、程序和方法不了解,存在着把握问题不准、不善于举证等问题。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负责人介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发展,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整合和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以促进公众参与的巨大潜能,推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环境NGO为促进公众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尽管总体看来促进公众参与的行为层次比较低,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带来的变革将是深远的。全社会应该关注扶持环境NGO成长壮大,促使公众参与向更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13.
宋欣洲 《绿叶》2008,(10):82-85
存在并发出声音,这也许就是NGO的价值。10多年间,中国的环保NGO从无到有,成长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国内间、国际间渐趋密切、广泛的交流与协作使得NGO群体的能力达到了"质"的飞跃。在向国际学习的过程中,国内NGO意识到本土化恰恰是自己更可贵之处。互联网的有效运用,使得NGO的工作推动和组织发展都更为多快好省。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05,(6)
6月17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与国际知名NGO——奥伊斯嘉(OISCA)国际组织在北京签署了“培训中国环保志愿者合作协议”。为促进国际间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的交流和发展,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将选派优秀环保青年志愿者赴菲律宾接受奥伊斯嘉国际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NGO运营、环保活动的组织及其与政府之间的协调等。这批环保志愿者还将在菲律宾考察奥伊斯嘉国际组织在当地开展的“儿童森林计划”。图为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马宁(左)与奥伊斯嘉国际组织负责人中野利弘(右)签约后亲切握手。  相似文献   

15.
《绿色视野》2011,(2):37-40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环保事业最令人瞩目的变化之一,就是环保NGO的兴起。作为公益性的民间组织,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五一”期间,著名环境NGO“保护国际”的项目官员王雪,以环保顾问的身份在拉萨给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的“珠峰行”做了一次环保培训。一个企业为了自己的一次志愿行动,专门聘请环境NGO的工作人员担任“环保顾问”,这在中国企业史上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7.
NGO在中国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政策倡议,另一个就是维权与合作。本土NGO限于自身财力与人力的限制,向社会服务转型不太明显,自身定位也较模糊。近年来与政府的合作虽然在增加,但不足以上升到影响决策。在中国,现实层面中政府、市场和NGO相互交叉的网络状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NGO的参与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放宽对NGO的限制。突破人才瓶颈,完善内部治理,才能实现NGO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吴卫星 《绿叶》2011,(8):87-93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环境立法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总体上进一步加剧。我国环保困境的根本成因是政府环境规制的失灵,而其根本出路则在于引入"社会合作"理念,创建绿色公民社会。在《环境保护法》修订中,应当认真对待和创立(或完善)公民环境权、环境NGO结社自由、PRTR制度与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只有引入社会监督,才能有效克服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19.
杨欣 《环境教育》2009,(5):52-54
北京以外,西南地区应该是中国草根环保NGO数量最多、项目最集中、开展活动历史最悠久、取得成绩也最大的区域。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天然具备最先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信息和方便联络的政治优势。目前中国草根NGO的大部分资金来自国外的资助,而且申请资金的信息大多在北京发布。所以北京的草根NGO在获得国际、国内项目资金的支持方面具有信息、地域和人才的优势,NGO的数量增长迅速,NGO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这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和一个区域都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环境教育》杂志改版以来,受到了环境NGO、学校、地方政府、环保系统读者的关注。有的给予好评,有的给予建议。特别是《中国环境报》原社长兼总编辑、本刊审读专家许正隆先生对改刊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