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雾霾频发、水质恶化、土壤污染等问题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全面发展的严峻现实。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犹如大厦之基石。为适应当前生态文明建没要求,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应运而生。本文对该建没方案颁布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梳理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对方案的主要内容加以解读,并指出了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要点,希冀为方案的顺利实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发展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垂改指导意见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出台的背景下,以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提出了政府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在新起点下弥补短板,理顺关系,提升监测能力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监测网络作为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监测网络建设特点,明确新时代发展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的要求,深层探索生态环境监测网路建设框架,并提出具体的推广措施,以此为环境管理提出科学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关注度的提高,"出门看天气"变为"出门看空气",关心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变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十三五"期间陆续出台了关于监测网络建设、省以下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等内容的重要改革文件,基本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央、生态环境部对生态环境监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本文阐述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定义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并阐明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的建设思路。建议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创新,构建面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管理业务与支撑体系“大融合”,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应用智能化、测管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它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搞好环境监测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共分六部分二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方案》确定了生态网络环境监测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基本实现环境质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以生态环境监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共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入手,指出应全面理解和领会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决策部署,提出深入理解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监测的关系、以中央生态环境监测决策部署为指引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必要性出发,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进展和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一套比较可行、实用的生态环境地面监测技术指标与方法,以供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的人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2008年3月22日,全区生态保护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的通知;规划了2008年全区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要点;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了关于生态环境监测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个具体问题。自治区环保局副局长石玉山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刘福英、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张丽君、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徐永明分别就生态环境监测、土壤污染调查有关问题以及全区生态环境现状作了报告。自治区环保局自然保护处处长赵军主持会议并作会议小结。内蒙古召开全区生态保护会议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没有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作支撑,生态环保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2015年,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太湖流域生态补偿现状,对太湖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太湖流域生态补偿关键要建立生态补偿法规、实施垂直统一的环境监测体系及对水质自动监测设施监管,为我国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来,在国家和沿海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能力显著提高,监测内容不断丰富,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积累了海量的基础数据并提供了决策支撑.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从管理体制、机构组成、监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并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监测工作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内蒙古生态监测分站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2月25日,环保部复函批转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纲要提出,加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推动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典型地区7—9个有条件的环境监测站加挂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分站牌子,开展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2010年5月底长沙会议提出,将全面启动能力评价和筛选工作,力争在今明年选出一批挂牌。本文详细介绍了争取加挂总站生态监测分站的内蒙古生态监测分站情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逐年加强,监测技术标准稳步发展,监测能力建设逐步推进,已在海洋保护区监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更加注重监测的制度建设,在形式上已步入“天-空-海、水面-水体-海底”立体监测时代。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着力构建和完善“天空地一体化”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推进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化进程,加强海洋保护区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为我国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及海洋保护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环境测点的优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对有多项污染物的环境测点进行优选,提出了单项污染物对环境作用的“相对贡献率"和多项污染物对环境综合作用的“作用和贡献率"的新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将B-P神经网络原理与逐步聚类分析思想相结合,用于环境测点聚类优选。该方法用于成都市12个环境测点的优选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此外,它还具有简便实用、客观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宋歌 《云南环境科学》2012,(5):22-23,25
辽河保护区治理与保护能力的建设,通过界碑、围栏、标示牌、宣传牌等设施建设,重点区域的水质、生态监测站点建设,保护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保护区完善的综合监控网络体系,全面提高保护区基础设施与监控能力。同时,应使全民参与对"母亲河"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自行监测是排污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必然要求,是生态环境部门环境管理重要方式。回顾我国自行监测发展历程,梳理当前自行监测在监测方案制定、自动监测和委托第三方检测等方面问题,提出了规范自行监测方案制定、审核备案,加强监督检查,探索建立自动监测设备性能综合评价机制,加大自行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建议,从而提高自行监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8.
绩效管理作为推动地方政府建设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和方式,能够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从而推动地方政府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在此过程中应侧重于如下几个问题:提高环境保护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与比重;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系统,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发展进行区域性监控与跟踪;将国家环境功能区划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基本依据和内容;坚持绩效管理理念,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强化目标责任制,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从以内部考核为主向内外考核兼顾转变。  相似文献   

19.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自2010年开展以来,连云港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监控工作仍停留在《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指导意见》(环办[2009]150号)和《江苏省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苏环然[2007]25号)的要求上,即对连片整治示范区内的农村地表水环境、乡镇和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例行监测,对连片整治示范工程进行验收监测和例行监测工作的层面上。为了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监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系统架构入手,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基于WEBGIS的数字监控系统,提出系统所要达到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