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泽清认为,关键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学生由分数型素质向素质型分数转变;教师由被动型工作向享受型工作转变;学校由盗版型人才培养向原创型人才培养转变。如今,人们每天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世界,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去自然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变成社会主流,由此产生了因"大自然缺失"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注意力紊乱、肥胖症、生活能力差、社交障碍、孤独自闭、过度保护、没有风险经验等。针对这种"大自然缺失症",湖南省郴州市苏园中学校长黄泽清,根据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相似文献   

2.
正培养儿童亲自然力,必须重视当地的条件与环境,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指导下,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体验、探索、思考,发展他们的亲自然力。自然缺失症是是美国作家Richard Louv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个术语。Louv在书中强调,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笔记"顾名思义是对自然的描述和记录,通过近距离地观察、描绘、记录各种动植物,抒发情感,用心播撒保护生态的绿色种子。关于"自然教育"最初源于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天性,正如他的《爱弥儿》一书中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蕴含的信息丰富且生动,孩子是充满灵性的,他们天生就能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交流"。熊猫丫丫与女儿美美正经历着"母女别离"之痛,金丝猴淘淘不畏苍鹰凶猛勇救妹妹赢回父爱,雪豹达娃为了子女生活不惜生命奉献雪地,丹顶鹤以其苦中苦练就一身"舞艺"······大自然题材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以"动物世界"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让喜欢和不喜欢动物的孩子心生感知、受到教育,增进与动物亦或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可谓是一堂学大  相似文献   

5.
<正>亲自然的活动能让孩子在玩耍中释放天性,学会探究和思考,接触自然、探究自然。幼儿园和家长应该为孩子的亲自然活动创造条件,将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所谓亲自然,就是多与自然进行接触和互动。大自然里有很多的知识可以供儿童去挖掘与探索,而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奇且愿意接触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陈鹤琴教授是幼儿教育的创始人,他认为传统教育是固定的、呆板的。因此,在他的校园中经常会发现老师领着学生们一起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妙~([1])。幼儿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基于广泛的国内外先行研究,阐述了自然体验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鼓励学校和学生开展自然体验学习,推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自然体验是环境教育的基础,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环境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应对"自然缺失症"的重要方法,自然体验学习可以在推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自然体验是环境教育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于多数人来说,"自然"概念可能是最没有问题的概念。一般而言,很多人把"自然"  相似文献   

7.
学前阶段是儿童亲自然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对自然界的水、植物和小动物有着本能的亲近和喜欢,具有与自然万物交流、对话的天赋能力和兴趣。但由于社会、家长、幼儿园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学前儿童偏重知识的学习,远离大自然。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9.
地球只有一个,她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天堂。她很大,但不是无边无涯;她很美,但不是青春永在;她很富饶,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什么叫生态智慧?就是按照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 《环境教育》2011,(12):57-58
刚开始,我对这种"自然教育"的体验活动的作用有些怀疑。难道说孩子在自然中焕发了自己的天性,很快乐、自在地在自然中玩耍,可以比他们多些动植物知识的认知更加有意义吗?作为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自然"于我似乎并不陌生,然而忽然有一天被问到"什么是自然?"的时候,才知道我对此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在我的认知中,和大多数人尤其是城市人一样,有时候"自然"是另一个静默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正>天然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感到优美和纯真。在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生物都是天然而长:小草翠绿青葱,小花五彩缤纷,树枝每天都在不断地成长……然而,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却让大自然不再可爱:清澈的小溪变得臭味熏天,河水变得浑浊了……当我们去郊游时,一片绿绿的草地,看上去像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除了要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外,培养幼儿勤动手、多体验、常探索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同时又是复杂而多变的,幼儿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充满了无限的好奇。特别是3~6岁的孩子,他们更有着天生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对话,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让  相似文献   

14.
在大自然中,竞争才能使物种多样和强大。野生动物不“野”,就得退化。现在人类把自己放进了“保险箱”,这保健,那防疫,药品越来越贵,治疗方法越来越邪乎。结果是“劣胜优汰”,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邪症怪病层出不穷!人类应该及早地把自己放归自然,增加适应性,提高抗病力,  相似文献   

15.
正孩子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掌握更多的自然界现象及奇观,有利于孩子在知识的哺育下健康地成长。环境保护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委,前不久联合发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努力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推动社会共治局面;积极引导公众知行合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人人、事事、时  相似文献   

16.
守望自然     
5年前,我在参与策划第三届安徽省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双年展时,把展标和主题曾起名为“守望自然”,结果竟出奇不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艺术家为什么“守望”呢?还是我们的古人说得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有了大自然,才会有艺术创作。所以我们这些画家都疯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造化面前神魂颠倒。这其中,我们尤为陶醉的是真实纯净的大自然,因为,如果大自然不“自然”了,就如同人没有了精神,“守望自然”就是守望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守望自然@王永敬$中国美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17.
善待自然     
人类本是大自然之子。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不仅养育了人类,给人类以生命的源泉,也给人类的思维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有了自然的哺育,才有了人类今天的物质繁荣;有了大自然的恩泽,才有了人类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即使在自然环境遭到无情破坏的今天,当黄色的沙土覆盖了充满生机的绿色草原,当荒漠取代了沃野,当多少年来奔腾不息的河流变得污浊、干涸,当蓊郁茂盛的森林被无情地砍伐……伤痕累累的大自然展现在人类面前的仍然是她那宽阔的胸襟、磅礴的气势和秀美山川的至真至善至美。所有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人类的心灵,洗涤着人类的灵魂。“本刊特稿”和“名家走笔”栏目刊登的《九寨冲击波》、《穿越林海两题》,展示的正是这种人  相似文献   

18.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 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 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 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 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 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 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  相似文献   

19.
正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CEPF)共同策划的"路边的自然"环境教育公益项目2017年进入北京市15所学校,播撒绿色种子,培养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大自然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大自然能让人的心情放松自在,能提升人的创造力,从灵性面来说,能在大自然独处探索,也能让孩子变得更独立自主。近日看了英国纪录片《野东西计划》(Project Wild Thing),主人翁是一位爸爸,名叫大卫·庞德(David Bond),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还不过是三岁和五岁,便不愿离开家门,几乎不会想去户外去玩、去探险、去大自然。如果给孩子们一部平板电脑、手机,或让他们看电视,更只会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