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卫学  王树胜 《环境工程》2012,(Z2):528-531
为获取不同物性参数对油水乳状液电破乳效率的联合作用规律,系统分析国内外电破乳油水分离的前沿成果,归纳含水率、温度、无机盐、酸碱等参数对电破乳的作用,并得到优化油水乳状液电破乳分离的物性参数:含水率过大易造成乳状液的电导率发生剧增,统筹考虑油水分离的电能耗,一般将含水率控制在25%为宜;避免升温分散液滴产生电分散,破乳剂达到浊点的影响,以及热负荷增加,油水乳状液的电破乳温度控制在70℃为佳;无机盐能显著降低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但过高的含盐浓度,使得乳状液的电导率增加,能耗也有所上升;控制乳状液中固体微粒的粒径不小于几十微米,避免掺混与油湿润角小、具有亲油特性的固体微粒,易于电破乳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山东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针对石油化学工业企业中压缩机油乳状液的破除问题,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开发了一条新工艺,即采用P-202破乳剂、经空气氧化,使压缩机油乳状液破乳除油。其注剂量为1公斤/吨水,吹气量为24米~3/米~2。时左右,反应时间10分钟,沉降时间为2小时左右。除油及脱COD率可达99%以上。采用此方法及P-202破乳剂,破乳效果显著、除油率高、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能量节省、破乳剂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而且价廉易得,对乳状液的pH值适用范围宽,可广泛用于压缩机油乳状液的破乳或其他乳状液,对乳状液中的油可全部回收做  相似文献   

3.
乳状液中含有大量的油类和表面活性剂,并以微细的颗粒液珠高度分散在水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根据胶体化学和乳状液理论,分析乳状液稳定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其进行脱稳破乳除油的方法,这是处理乳状液废水的关键之所在,对乳状液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库尔特TA—Ⅱ型计数仪对油水乳状液(矿物油)进行了油粒度分布测定。针对试验室非乳化剂乳状液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测定乳状液中油粒度分布的方法,并结合显微镜摄影法比较、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同时对工厂、船舶等油污水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5.
乳状液膜吸收有机废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提高水吸收乙酸丁酯的净化效率,以石油醚作膜相,聚异丁烯单丁二酰亚胺(T151)、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T155)作乳化剂,制备水相/油相(W/O)型乳状液,作为分散相加入水中形成水相/油相/水相(W/O/W)型乳状液膜,进行了吸收含乙酸丁酯模拟废气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制乳速度、乳水比、表面活性剂用量、废气中乙酸丁酯初始浓度等参数对液膜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膜体系对乙酸丁酯的吸收效率较高,在搅拌转速为400r/min,V(石油醚)∶V(水)为1∶1,w(T151)和w(T155)分别为6%和4%,V(乳化剂)∶V(水)为1∶4条件下制备的乳状液膜稳定性较好,且对乙酸丁酯废气吸收效率最高,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液膜法从工业废水中提取J酸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以LMS-2为表面活性剂,三辛胺为载体,煤油为溶剂,NaOH溶液为膜内相所组成的乳状液膜体系,从含J酸的工业废水中提取J酸。研究了各种因素对J酸提取率的影响,提出了较适宜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乳状液膜体系对废水中的J酸有较高的提取率。油相经破乳后多次重复使用,其提取率基本不变,J酸的提取率可达96%。  相似文献   

7.
Alcaligenes sp. XJ-T-1利用废弃油脂生产破乳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破乳剂是一种应用于油水乳状液分离的新型破乳剂.本研究对筛选得到的1株高效破乳剂产生菌XJ-T-1(鉴定结果为Alcaligenes sp.)代谢产生的生物破乳剂进行了理化性质、破乳能力和废弃油脂利用能力分析.采用废弃油脂Ⅱ为碳源,可提高生物破乳剂产量4.6倍,XJ-T-1在以液体石蜡和废弃油脂培养8 d后该菌能使水的表面张力从72 mN/m下降到32 mN/m, CMC-1分别为10、 20;以液体石蜡为碳源培养得到的生物破乳剂在油包水型、水包油型模型乳状液的破乳率分别达到了96%、 50%;而以废弃油脂Ⅱ为碳源培养得到的生物破乳剂的破乳率分别为97.8%、 65%;采用煤油脱出率、乳状液脱除率和水脱出率3种评价方式对破乳效果评价发现生物破乳剂最先作用于乳状液的连续相;采用TLC和IR对废弃油脂生产破乳剂得到的破乳剂有效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为脂肽与石蜡培养产物相同.  相似文献   

8.
当原油溢漏到海洋环境中时,经常会形成油色水的“巧克力奶油冻”乳状液。乳状液的形成在很多方面将对溢油的特性产生影响,并对其后溢油的去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乳状液的形成既会影响溢油的生物和光化学降解性质,也会影响清除操作的可能性和工作量。奶油冻变得足够稳定后,油块就会形成内含少量油,外包奶油冻膜的封装形式。这层外膜可能最终成为一层外包皮(Patton et al,1981)。  相似文献   

9.
含油废水及其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含油废水是一种量大面广的工业污染源,它来自工业的各个加工部门、冶炼部门。清洁的水体被含油废水污染后,COD、BOD值升高,油膜阻止氧气溶入水中,使水质缺氧而恶臭,致使水体中的生物死亡。如果用于污灌则破坏土壤结构,使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此,对含油废水的处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环境保护部门列入主要管理的工业污染源之一。一、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分散于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乳状液中以液珠形式存在的那一相称为分散相(或称内相,不连续相),另一相是连成一片的,称为分散介质(或称外相,连续相)。常见的乳状液,一般都有一相是水或水溶液,通称“水”相,用“W”表示,另一相是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许多原油在与水接触时可能形成稳定的油包水状态。但是,以往对形成这种稳定乳状液的机理并不常受重视。就其实质而言,乳状液有两种稳定方式。其主要机理是由于原油中天然存在的表面活性剂发挥了效用。关于原油中存在表面活性成份这个问题,过去已经证实,这次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1.
提出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交联聚乙烯醇(PVA)微球,使其吸附在膜表面实现膜的改性.通过聚乙烯醇(PVA)与戊二醛(GA)的乳化交联试验制备PVA微球粉末,并考察了W/O型乳状液内相的浓度、内外相体积比、乳化剂的性质和含量对形成稳定乳状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内相PVA水溶液浓度为2.7%、内外相体积比为40∶60、交联剂司盘-80的浓度为1.30 g/dL时,乳状液的稳定性好,形成的交联PVA微球满足需要.在乳化剂浓度足够的前提下,提高乳化机转速,制备的微球的粒径减小.随着理论交联度的提高,微球粒径有变小的趋势,而对Zeta电位影响不大.对制备的微球进行接触角、SEM和FTIR表征,考察了微球的亲水性、表面形态和交联反应对微球官能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span-80表面活性剂制作的乳状液处理垃圾渗滤液中氨氮,考察了表面活性剂span-80用量、膜内相硫酸浓度、膜增强剂用量、油内比、乳水比、外相水pH值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用乳状液膜分离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分离速度快,处理效果达到87%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在石油化学工业中,压缩机是常用的工业设备。在其运转中,由于压缩机介质含水或循环冷却水渗漏等原因,使部分滑润油与水混合而乳化,形成乳化油废水(俗称乳化水)。乳化油废水是一种典型的乳状液。众所周知,乳状液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粗分散物系,其分散相液珠  相似文献   

14.
选择适当的溶剂将废旧聚苯乙烯塑料溶解,再用初生皂法及均化手段制成O/W型乳状液,聚苯乙烯溶存于分散相液滴之中。蒸馏回收溶剂的同时,乳状液转变成聚苯乙烯微粒分散于水中的悬浮液,溶剂循环使用。真空吸滤、洗涤、干燥后,即可得再生产品,其主要性能和悬浮聚合法生产的聚苯乙烯性质接近。回收得到的产品可发泡制成泡沫塑料。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三辛胺(TOA)为流动载体的乳状液膜法提取对H酸的最优膜配方及工艺条件,并以实际工业废水进行验证。考察了膜相表面活性剂浓度、载体浓度、外水相pH值、乳水比、内水相浓度对水中COD值去除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为3%的聚胺型表面活性剂,体积分数为4%的TOA,质量分数10%的内水相NaOH溶液,油内比Roi为2∶1的乳状液膜体系,处理初始浓度为50 000 mg/L H酸废水,在pH值为3,乳水比Rew为1∶5的传质条件下,对含H酸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油水乳状液的粒度分布是乳状液的重要特性之一,它是油水分离装置的流程设计和参数设计的主要依据。近十年来,国内研制了数种油水分离装置,装备于船舶和工厂、码头、油库等陆用部门,但对油水乳状液的性质,尤其是粒度分布还缺乏研究和了解。国外有人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发表过一些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本文综合了这些资料,介绍各人对形成油珠机理的探讨,试验室中模拟船舶舱底油污水粒度分布的水样制备方针及测定方法,油份浓度、油粘度、洗涤剂等因素对粒度分布的影响,各种泵浦在不同工作条件下形成的油珠粒度分布状况,以及船舶、油库等几种典型油污水的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7.
红球菌PR-1菌株破乳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挺  梁凤来  奚艳伟  刘如林 《环境科学》2006,27(6):1191-1196
利用乳化剂Span 80配制出一种稳定的煤油-水乳浊液作为模型乳浊液,进而从大港油田废水中筛选出1株破乳能力较强的红球菌PR-1.该菌株培养液在55℃下8h可以使模型乳浊液完全破乳,且在实验条件下比化学破乳剂DGF-01具有更强的破乳活性.研究发现,乳浊液的破乳为线性增长过程,冻融和高压灭菌对其破乳能力没有影响,菌体细胞是破乳的主要活性成分,经超声波破碎及有机溶剂处理后其破乳活性显著降低.菌体表面有很强的疏水性,其对烃的粘附率为84%,碳链长度范围在C27~C54的枝菌酸类物质是保持菌体细胞完整性和疏水性的关键,其对细胞的破乳活性也至关重要.PR-1菌株发酵液用于原油乳状液的破乳具有操作方便,破乳率高,应用面广,无毒无害等优点,且能完全脱出J9-19原油乳状液中的水,因此可作为原油乳状液或油田采出水的破乳剂.  相似文献   

18.
以天然有机物蓖麻油酸为原料,分别以正丁醇、乙二醇、丙三醇和季戊四醇为改性剂,经酯化、磺化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改性蓖麻油酸磺酸盐(分别记为M1,M2,M3和M4),并采用红外光谱验证了其结构。HLB值和表界面张力的测定结果表明:M1~M4的HLB值在13.1~14.9,且依次降低;CMC值均在400 mg/L左右,且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依次增强。另外,破乳评价结果表明,M1~M4对含水率为45%~65%的W/O乳状液有较好的破乳效果,且随着产物支链化程度的增加,破乳效果依次增强;破乳效果最好的是M4,400 mg/L、80℃下,针对含水率为65%的乳状液2 h时其脱水率为97.44%。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炼油工业废水处理中,油的分离技术是处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炼厂的含油废水中的油是以油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的乳状液的状态出现的。这种废水占炼厂废水的大部分,根据我们1978年对茂名石油公司污水进行调查,炼厂总污水中含油量在35.51~579.43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环保固沙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以聚乙烯醇(PVA)为主要基料的乳状液高分子环保固沙剂,该高分子环保固沙剂无毒、无副作用、价格低廉、性能优异、不污染环境、原料易购、使用方便.针对沙土为研究对象,主要作了固结层的透水性,抗老化性,抗风蚀的室内固沙实验方面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