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2015~2019年历史数据,分析我国臭氧(O3)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合同期气象数据研究重点区域臭氧污染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9年我国O3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国O3浓度年均值由83.8μg/m3增至92.4μg/m3.O3浓度变化主要呈"双峰型",2017年呈"单峰型".5~9月为O3浓度的高值时段.1~3月、10~11月O3浓度波动比4~9月大.我国O3浓度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O3浓度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最高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象要素对O3浓度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O3浓度与温度的正相关性较强(r>0.5),而青藏地区O3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0.23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5~2019年广州4个不同国控站点类型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研究了广州各站点类型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污染特征,并分析了O3污染季节和PM2.5污染季节PM2.5和O3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2015~2019年广州各站点类型PM2.5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O3浓度呈上升趋势.不同污染季节PM2.5与O3浓度均呈正相关.O3污染季节二次PM2.5的生成对颗粒物的影响显著大于一次PM2.5,随着光化学水平的升高,一次PM2.5的贡献浓度基本不变(均在21.03~31.37μg/m3范围内),贡献率逐渐下降;而二次PM2.5的贡献浓度逐渐升高(3.51~7.72 μg/m3升高到16.04~18.45μg/m3),贡献率也逐渐升高(11%~27%升高到34%~44%),且呈倍数增加.不同站点类型贡献差异明显,背景站点二次PM2.5的贡献最大,城区站点在中和高光化学水平下二次PM2.5的贡献最小;PM2.5污染季节各站点类型在不同PM2.5污染水平下O3浓度均具有差异性,总体上均呈现背景站点>郊区站点>城区站点的特点.气溶胶的消光作用和非均相反应均显著促进O3生成,随着PM2.5浓度升高,各站点类型的O3浓度峰值逐渐升高,由62.12~83.82μg/m3升高到92.49~135.4μg/m3;O3变化率峰值也逐渐升高,由8.42~10.02μg/(m3·h)升高到21.33~27.04μg/(m3·h).进一步促进了广州PM2.5和O3浓度的协同增长.  相似文献   

3.
2022年9月18-20日福州市发生了一次臭氧(O3)污染事件,11:00-14:00 O3浓度基本维持在160μg/m3以上,且19日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达176μg/m3.这次污染事件可能与第14号台风“南玛都”的外围东北气流带来的海上O3污染传输有关.本文利用2022年9月15-21日常规大气污染物浓度、VOCs组分浓度及气象监测数据,结合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LPDM模型)、区域空气质量模型(WRF-CMAQ模型)和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OBM模型)等多种手段对此次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定量评估了海上O3传输贡献和福州市O3前体物减排效果.结果表明:(1)基于△Ox(光化学氧化剂小时浓度变化量)的结果显示,19日受东北风影响,近海高浓度O3气团传输至福州内陆,传输贡献为5~17μg/m3,19日18:00-23:00海上O3<...  相似文献   

4.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站点监测数据及卫星遥感资料,研究了2015~2020年济南市近地面臭氧(O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前体物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2015~2020年济南市O3浓度呈上升趋势,全年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MDA8)的第90百分位数(即年评价浓度)和4~9月MDA8 O3浓度年均值分别以4.8μg·(m3·a)-1和3.8μg·(m3·a)-1的速率增长;各监测站点间O3浓度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且O3浓度高值范围进一步扩大,济南市有16.1%和22.6%的监测点年评价值和4~9月MDA8 O3出现了显著的正趋势(P<0.05),这些监测站点主要位于市区和靠近市区的郊区.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5~2020年4~9月济南市NO2对流层柱浓度下降20.6%,年下降速率为0.3×1015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集2015—2021年西藏自治区共7个城市和地区的SO2、NO2、CO、O3、PM10、PM2.5等浓度实时监测数据,对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PM10、SO2、NO2、CO年均浓度的变化情况较为稳定,O3和NOX浓度呈上升趋势,O3-8h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105μg/m3上升到2021年的124μg/m3,O3超标污染天数主要出现在5—8月份;PM2.5月均浓度变化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每年夏季(7—9月)PM2.5的含量较低,11月—次年3月含量较高;大气综合污染指数都<5,优良天数比率98.5%~99.7%。统计年份中,各年度O3和2015年、2...  相似文献   

6.
基于聊城市2021年6月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臭氧(O3)在线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O3污染日和清洁日VOCs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日变化特征和O3生成潜势(OFP),通过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识别了VOCs的潜在源区,利用特征物种比值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VOCs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聊城市2021年6月O3污染日和清洁日ρ(VOCs)小时均值分别为(115.38±59.12)μg·m-3和(88.10±33.04)μg·m-3,各类别VOCs浓度水平在污染日和清洁日的大小均表现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烷烃>卤代烃>芳香烃>烯烃>炔烃>有机硫.污染日和清洁日浓度差值较大的VOCs物种均出现在二者VOCs浓度小时均值贡献前10物种中.总VOCs、烷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和有机硫浓度日变化趋势表现为日间低于夜间,OVOCs浓度日变化呈现出白天高,夜间低的特...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化工园区大气污染情况,使用自主研制的微型大气检测仪结合无人机研究化工园区臭氧(O3)垂直廓线,在2020年8月~2021年1月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12d无人机外场观测实验.各观测日从08:00~18:00每隔1h进行一次飞行观测,每次观测分别获得了离地面0,50,100,200,300,400,500m的O3、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和二氧化氮(NO2)浓度.结果表明:受气象因素、地面工厂排放以及早晚出行高峰的影响,TVOCs和NO2浓度整体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其中NO2浓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的幅度较明显,在0m处浓度为19.7~59.1μg/m3,500m处为5.9~21.7μg/m3,下降率为40~70%,TVOCs和NO2浓度都呈现出早晚高、正午低的日变化趋势,此外可能受逆温层的影响导致个别天数NO2浓度在400~500m不降反升;O3受前体物光化学反应、太阳辐射强度及平流层输送的影响,其浓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平均浓度在0m处为49.2μg/m3,500m处为98.4μg/m3,O3日变化浓度在15:00~17:00达到峰值.TVOCs和O3、NO2和O3在各高度浓度均呈负相关,受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差异和冬季取暖排放增加的影响,O3浓度季节变化为夏>秋>冬,TVOCs和NO2浓度为冬季>秋季>夏季.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化工园区本地O3浓度会受区域输送影响升高,在冬季时由于气温低不利于前体物生成O3,本地O3浓度受区域输送影响较夏季小.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为研究时段,以机动车辆管控的东湖风景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自行车车载走航形式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实时观测,填补该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空白,为管控措施的效果评估和街区尺度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精细数据.结果表明,走航观测所测得的ρ(CO)、ρ(NO2)、ρ(PM2.5)和ρ(O3)平均值均高于监测站点,平均超过2.1倍.管控期机动车禁行区ρ(CO)、ρ(BC)、ρ(NO2)、ρ(PM2.5)和ρ(O3)的平均值分别为0.97mg/m3,5.6μg/m3, 57.8μg/m3, 76.3μg/m3和208.3μg/m3,非禁行区分别为1.1mg/m3, 4.7μg/m3, 60.9μg/m3, 72.2μg/m3和197.7μg/m3<...  相似文献   

9.
牛笑笑  钟艳梅  杨璐  易嘉慧  慕航  吴倩  洪松  何超 《环境科学》2023,44(4):1830-1840
基于2015~2020年中国333个城市PM2.5和O3浓度监测数据,利用空间聚类、趋势分析和地理重力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PM2.5-O3复合污染特征和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 PM2.5和O3浓度存在协同变化规律,当ρ(PM2.5_mean)≤85μg·m-3时,ρ(PM2.5_mean)和ρ(O3_perc90)存在同步增长的现象;当ρ(PM2.5_mean)处于国家Ⅱ级限值(35±10)μg·m-3时,ρ(O3_perc90)平均值的峰值增速最快;当ρ(PM2.5_mean)>85μg·m-3时,ρ(O3_perc90)平均值出现显著下降趋势.(2)我国城市PM2.5和O3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13~2019年上海地区气温相对偏低(25℃及以下)的一类O3污染事件,从时间分布特征、天气系统类型、气象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7a偏低气温下的O3污染按小时标准和日标准分别出现45h和19d,占各自O3污染总次数的5.0%和7.3%,在春季则上升至20.6%和20.0%,是上海春季主要O3污染现象之一.当气压介于1010.1~1017.1hPa、风速介于2.1~3.2m/s、湿度介于40.0%~54.0%、辐射介于0.5~2.7MJ/m2,较易出现偏低气温下的O3污染;与高温下的O3污染相比,出现偏低气温下的O3污染时,气压、PM2.5和NO2浓度分别偏高了10.0hPa、26.0μg/m3和24.9μg/m3,辐射偏低了0.5MJ/m2.造成偏低气温下的O3污染天气类型可以分为弱高压前部、弱高压控制和海上高压后部3种.3个典型污染个例分析显示,上游输送、本地静稳辐合和垂直逆温条件分别是这3种类型的主要气象成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5年冬小麦和水稻主要生长季期间江苏省各城市逐时O3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O3浓度和AOT40的变化特征,评估了O3对冬小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并估算了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①冬小麦和水稻主要生长季期间,江苏省平均O3浓度分别为80.1μg/m3和83.8μg/m3,呈单峰型的日变化规律.空间上,O3呈现南低北高,东部沿海地区高于西部内陆地区的特征.②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期间,江苏省各市AOT40指数范围为3.08~14.47μL/L·h.水稻主要生长季期间,江苏省各市AOT40指数范围为10.79~21.67μL/L·h.③在当前O3浓度水平下,近地层O3对江苏省冬小麦和水稻平均相对产量的损失率分别为23.9%和16.5%,产量总损失分别为368.7万t和385.8万t,经济总损失分别为87.01亿元和106.48亿元.因此,急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O3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5~2021年珠三角臭氧(O3)监测数据以及再分析的气象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O3长期趋势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量化气象和非气象对珠三角O3日最大8h平均浓度(MDA8O3)长期趋势的贡献.结果表明:2015~2021年珠三角MDA8O3增长明显,夏季和秋季O3污染尤为严重.KZ滤波分离出的MDA8O3短期、季节和长期3个分量分别占原始序列方差的60.84%、24.96%和4.33%,各分量之间相互独立,3个分量均与太阳辐射、温度和边界层高度呈正相关,与云量、相对湿度、风速和850hPa经向风呈负相关.此外,气象和非气象影响能分别解释大约64.3%(2.77μg/(m3·a))和35.7%(1.53μg/(m3·a))的MDA8O3长期趋势的增长率(4.29μg/(m3·a)...  相似文献   

13.
晏洋洋  尹沙沙  何秦  秦凯  张瑞芹 《环境科学》2022,43(6):2947-2956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站点数据及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河南省近地面臭氧(O3)2015~2020年变化特征、趋势和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2015~2020年,河南省近地面O3浓度先上升后下降,2018年浓度最高,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MDA8)年均值为110.70μg·m-3,各站点间的MDA8值差异逐渐缩小;河南省月均MDA8时间序列表现为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2.46μg·(m3·a)-1,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除漯河、南阳和平顶山市外其它地市上升趋势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6 a间四季MDA8浓度也呈增长趋势,增长大小为:秋季(19.31%)>冬季(17.09%)>春季(16.82%)>夏季(7.24%); 2015~2019年河南省对流层NO2高值集中在西北部,浓度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34×1015 molecules·(cm2·a)...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5~2021年云南省5个边境城市6种常规大气污染物的质量浓度数据,探究其污染特征、时空变化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污染物年际浓度变化起伏较大,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42.6±8.2),(25.4±4.2)µg/m3,均低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浓度限值。PM、NO2和O3-8h月均浓度呈U型变化趋势,其中3月份浓度最高。5个城市PM和NO2浓度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O3-8h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CO冬季污染程度最小,SO2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根据Sen-MK的逐日浓度趋势分析,污染物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PM10下降速率最高达11×10-3µg/(m3×d),而O3-8h呈现上升趋势。变异系数(COD)表明,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特别是SO2的COD均大于0.2,春季O3-8h空间分布更加均匀。Person相关分析表明,PM与NO2、CO、O3-8h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且西双版纳(BN)PM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相关性较其他城市强。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广东省春季环境空气臭氧(O3)污染成因,选取2022年4月6—10日的一次典型污染过程,结合后向气流轨迹、潜在源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分析法,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本次污染过程的特征及传输对O3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范围涉及全省10个城市,污染前期江门市和中山市O3小时峰值浓度分别高达264μg·m-3和272μg·m-3,后期东莞市每日O3小时峰值均高于260μg·m-3.以清远市为代表性城市的分析表明,污染天日最大8 h平均O3浓度、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平均值较非污染天分别升高10.8%、44.0%和168.0%.O3污染天呈高温、低湿的特点,O3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在污染天显著增强.基于MIR值计算的O3生成潜势结果表明,与非污染天相比,污染天间、对-二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和甲苯对O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济南市和青岛市臭氧(O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基于2014—2021年近地面O3连续8年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揭示O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分析O3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阐明O3主要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1)整体上,济南市O3污染程度高于青岛市,2个城市O3污染均集中在4—10月.长期趋势上,2014—2021年济南市O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简称“O3-8 h 90th浓度”)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19年;青岛市2019年和2017年O3-8 h 90th浓度相对较高,其他年份O3-8 h 90th浓度差异不大.月变化上,济南市O3-8 h 90th浓度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呈单峰状;而青...  相似文献   

17.
基于西安疫情管控期空气监测数据,分析PM2.5和O3的时空序列特征,从PM2.5源解析、O3前体物VOCs溯源、气象要素和区域传输方向探讨污染成因.结果表明:(1)管控期PM2.5和O3分别同比上升20.39%和23.72%,其他参数均下降;与管控前后时期相比,管控期PM2.5和PM10日均值协同变化趋势减弱,O3和NO2此消彼长趋势增强;相比去年同期,PM2.5小时值升高11~19μg·m-3,O3小时值夜间18:00~23:00升幅增大,为10~19μg·m-3.(2)污染物浓度变化呈现一定的空间聚集协同性;受地形及植被阻滞吸附影响,PM2.5污染集中在北部,由于城郊NO2滴定效果弱于城区,表现为南部郊区O3污染较...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4~2017年江苏省13个市的PM2.5浓度和O3_8h_max数据,探讨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日益升高的近地层O3浓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2014~2017年PM2.5浓度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年均浓度减少率为6.06μg/m3,而O3_8h_max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浓度增长率为3.84μg/m3.总体上,PM2.5浓度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V型月变化特征,O3_8h_max则基本呈现不规则的M型,在5月份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又在7~9月份保持平缓,而后又逐渐下降.空间上,江苏省PM2.5浓度呈现"内陆高,沿海低"的状态,而O3_8h_max却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状态.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表明,O3浓度与气温和太阳辐射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太阳辐射对O3浓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和相对湿度.当日平均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50%~70%、太阳辐射强度高于150w/m2时O3浓度容易出现超标.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4~2017年京津冀13座城市的O3-8h数据,分析O3时间变化特征及污染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气象数据研究近地层O3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2017年京津冀区域O3-8h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率为4.50μg/m3.区域内O3污染整体加重,北京、保定O3污染较为严重;2014~2015年O3浓度与超标情况的月变化主要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5月;而2016~2017年为不规则双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5~6月和9月.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表明:气象要素对O3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春、夏、秋季气温是影响O3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冬季相对湿度与风速为影响O3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分析表明北京、天津、石家庄3大城市夏季形成高浓度O3的阈值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5—2022年九江市国控站点O3和PM2.5逐时浓度数据,研究城区与庐山O3和PM2.5的浓度变化和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山区年均O3浓度显著高于城区(平均偏高41.06μg·m-3),城区年均PM2.5浓度普遍高于山区(平均偏高20.99μg·m-3).2015—2022年城区与山区O3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而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O3与?PM2.5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从月变化看,城区与山区O3浓度均呈典型的“双峰”型变化趋势,而?O3呈“单峰”型月变化趋势;城区PM2.5浓度和?PM2.5均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而山区PM2.5浓度月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季节上,?O3最高值出现在春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