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述了天然碳质吸附剂(carbonaceous geosorbent,CG)的分类、来源、基本性质及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制与特点,涉及的有机物污染物涵盖了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代二苯基醚、农药及抗生素等多种门类,包括极性、弱极性、非极性及离子型等多种化合物,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CG类物质与有机化合物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对吸附作用有重要贡献,但这种分子间作用力会受到CG性质(如孔隙结构、特征基团等)和吸附质分子特点(如分子构型、官能团)的影响.深入了解CG对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吸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污染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Waters(R)Micromass(R)GCT PremierTM,一种新的气相.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在测定番茄提取物中一系列不挥发、极性化合物的精确质量数上的应用,跨越一个广泛动态范围的化合物鉴定和半定量测定是代谢应用的关键要求.GCT Premier的设计可以在更宽的动态范围、高达20光谱/秒的扫描速度下,得到灵敏的、全扫描准确质量数等质谱数据,Waters(R)MarkerLynxTM应用管理软件可以用于大量、复杂样品的采集、数据反卷积和多元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3.
应用理论线性溶剂化能关系(TLSER)模型研究了35种有机磷酸酯类(OP)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对家蝇急性毒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可以指示毒性作用机理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OP化合物与生物体的作用过程中,分子的极性是影响活性的最重要因素,表明OP化合物可能与生物体发生特异性反应.采用Bootstrap方法分析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模型的系数、标准误差及相关系数均与Bootstrap估计接近,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的通用型检测器——电喷雾检测器(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洋  刘肖 《环境化学》2011,30(9):1683-1685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效液相(HPLC)色谱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广泛采用.并且随着各种应用的持续增加,对HPLC的性能及与之搭配的检测器的检测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分析人员都希望所使用的检测器是既能检测多种物质又具有高灵敏度的通用型检测器  相似文献   

5.
极性有机化合物整合采样技术(Polar organic chemical integrative samplers,POCIS)适用于极性有机污染物的采集,随着新型极性有机污染物的不断出现,该技术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几种常用的被动采样装置,重点介绍了POCIS采样器的一般结构、富集原理、环境因素如流速、温度、pH、溶解性有机质、盐度及膜的污染等对采样速率的影响,讨论了针对极性物质检测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以及性能参考物质,综述了POCIS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最后,本文对POCIS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寡糖极性大、异构体多、结构复杂,对其研究尤其是对天然来源寡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确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以传统中药百合科黄精属植物多花黄精为原料,从分离纯化出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核心寡糖片段出发,制备了聚合度单一的黄精四糖,并以UV、IR、NMR、ESI-MS n、HPLC、GC-MS等多种手段对其组成与结构进行充分解析.结果表明四糖虽然聚合度单一,但仍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且以直链结构的四糖为主,其中→2)-β-D-Fruf以及(2→1)-β-D-Fruf的含量最多,2→6)-β-D-Fruf较低,并且有的同分异构体具有典型的β-D-Fruf-(2→1)-α-D-Glcp结构,但含量甚微.本研究从具抗病毒活性的黄精寡糖分离纯化获得黄精四糖并阐明结构,可为进一步构建活性寡糖小分子和指导多糖类化合物新药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苯酚类化合物对日本长腿蛙蝌蚪的急性毒性与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半静态法测定了21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对日本长腿蛙蝌蚪的24h 急性致死毒性(24h-LC50),并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大部分酚类化合物的毒性表现为极性麻醉作用.影响毒性的因素有化合物的疏水性、电性及离解行为等.  相似文献   

8.
使用薄层扫描仪原位扫描方法,研究了13种DDT类化合物吸附在硅胶上的紫外吸收光谱。结合紫外光谱特征,扩大了一般薄层色谱分析分离定性能力,使DDT、DDMU、DBP和DDM这些在很多溶剂系统中展开,不易完全分离的化合物,可以在薄层板上进行定性鉴定。 通过这些化合物在薄层上的紫外光谱和其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光谱进行比较,讨论了这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和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曾俊  田森林  蒋蕾 《环境化学》2012,31(12):2010-20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量含VOCs的工业废气排入大气,除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外,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一般VOCs是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难溶或不溶于水,但利用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可显著增大疏水性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的特性,吸收净化含VOCs废气.加入一定配比的助表面活  相似文献   

10.
明确水环境中农残的污染状况对研究其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至关重要。传统主动采样法耗能、耗力且单次采样仅获得瞬时浓度值。被动采样节能、方便且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利于大规模采样。极性有机物整合采样技术(polar organic chemical integrative sampler,POCIS)是针对极性有机物的被动采样技术,近年来在水环境中农药监测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概述了POCIS结构、原理和校正方法,探讨了环境因素(如水流速率、温度、p H、溶解性有机质、盐度和膜污染)、化合物性质及POCIS结构对农药采样速率(Rs)的影响。此外,综述了POCIS在监测水环境中农药的应用,展望了POCIS在该领域中的问题、解决方式及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参数线性自由能关系(PP-LFERs)模型预测有机物的有机碳-水分配系数(Koc)是一种高效经济的估算方法.基于广泛收集的文献中165种(18类)化合物的lg Koc和分子结构参数(E、S、A、B、V)值,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用建模组132种化合物构建了两种预测多种类有机物lg Koc的PP-LFERs模型:EV模型和简化的V模型.它们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7,标准误差分别为0.37和0.49.用验证组33种化合物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的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健性.在数据集中包括有8种典型的高氟和硅氧烷类化合物,对于硅氧烷类化合物,EV模型和V模型的实测值和预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8和0.16;对于高氟类化合物,两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6和0.75,说明了模型对这两类化合物预测的准确性.最后,从分子间作用力角度分析了有机物的吸附机理,得出空穴作用和色散作用是非极性化合物吸附的主要动力,而在极性化合物中,空穴作用和氢键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进入环境的生物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受到普遍共存的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本研究将两种腐殖酸组分负载在以玉米秸秆为原料、不同炭化温度下(200、400、600℃)制得的生物炭上,考察极性和非极性有机污染物萘和1-萘酚在原始和腐殖酸负载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分别应用拟一级、拟二级和双室一级3种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二级和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动力学吸附过程.腐殖酸负载对生物炭上萘和1-萘酚的吸附动力学有显著影响,使得平衡吸附量(Q_e)下降,而表观吸附速率提高.致密的芳香碳组分和纳米级孔隙主要对萘和1-萘酚在生物炭上的慢吸附单元起作用,腐殖酸负载降低了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和孔隙度,慢吸附对总吸附的贡献(f_(slow))降低.生物炭内部有机碳的致密性降低,使得萘和1-萘酚分子容易扩散进入生物炭颗粒内部,加之表面积和孔隙度减少,缩短吸附平衡时间,两种化合物的慢吸附速率常数(k_(slow))均提高.负载腐殖酸后,两种化合物的快吸附速率常数(k_(fast))的变化却不同.腐殖酸负载向生物炭表面引入含氧极性官能团,阻碍萘分子向表面疏水吸附位点扩散,使得萘的k_(fast)下降;而由于1-萘酚是极性有机物,除了疏水作用,其结构中的—OH能通过氢键与生物炭表面相互作用,其k_(fast)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硝基芳香化合物是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污染物之一。因其用途广泛,大量残留于土壤,水体和大气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多种植物对该类污染物具有吸收、富集和代谢降解作用,利用植物对其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硝基芳香化合物的植物作用研究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植物对硝基芳香化合物的吸收、转运和代谢过程,分析了吸收、代谢机理以及影响吸收的因素;硝基芳香化合物的理化特性、浓度和植物自身特性及其它外界条件都会影响植物对该类化合物的吸收,植物可以通过体内降解、体外联合代谢、根部释放酶催化的机制实现该类化合物的降解。目前,硝基芳香化合物进入植物细胞膜的机理认知不足,模拟模型缺乏有力数据验证;代谢机制中参与反应的酶、化合物等体系和反应产物环境特性仍不明确,植物修复可行性缺乏有力证据。未来将在模型预测构建、降解机理和修复工程的实际应用方面作进一步探究,以形成系统的认知,为硝基芳香化合物污染土壤和农产品的生态风险评价以及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环境化学》2011,30(12):2115-2116
溴化阻燃剂(BFR)化合物,被用来阻止火灾或减弱火势.这些化合物存在于电子器件、服装和家具等种类繁多的消费品中.根据《限制危险物质(RollS)指令》(2002/95/EC),这些化合物被禁止应用于多种电子设备中.这也与《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2002/96/EU)密切相关;WEEE是一项旨在解决大量有毒电...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大量化学品的生产与广泛使用造成了地表水、地下水、沉积物、土壤等环境受到污染,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基于毒性效应的关键致毒物质鉴别技术(effect directed analysis,EDA)已经在水体、沉积物的致毒物筛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由于污染物组成复杂、范围广、基质干扰高、同分异构体广泛存在、人工合成标样缺少等问题,非目标致毒化合物的鉴别成为了EDA的瓶颈技术。逐渐发展的色谱与质谱技术、数据库指标在化合物筛选识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基于高分辨质谱,数据库搜索,色谱保留特征,模型构建来筛选识别化合物的方法,总结了近年来化合物筛选识别方法在环境新型污染物及药物筛选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化合物筛选识别所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这些方法可以提高非目标化合物筛选的准确性和通量,减少样品复杂性和基质干扰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未知化合物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连接性指数对脂肪醇的QSPR/QSAR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陈艳  冯长君 《环境化学》2000,19(6):538-543
用碳原子取代醇中的氧,构造出极性很小、结构和原化合物相似的分子.定义原子特征值f_i=1 sum h_(ij),并在邻接矩阵的基础上,建立该化合物的连接性指数~mG,~mG=sum(f_i·f_i·f_k…)~0.5,其中,~0C=sum(f_i)~0.5.G=sum(f_i·f_i)~0.5.~mG对脂肪醇异构体具有很强的区分能力,且~0G与醇的-lgS_w,lgK_ow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复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0G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被动加标(Passive dosing)可维持水中疏水性化合物的恒定浓度,利于准确测定化合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毒性效应.相对于传统的主动加标,被动加标可及时补充由于壁吸附、挥发、光解、水解、生物吸收等因素引起的受试化合物损失,维持测试体系中化合物浓度的稳定,增强数据的准确性.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是最常用的加标介质,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已成功用于多种化合物的细胞和生物个体毒性测试,然而在被动加标的发展中也遇到系列瓶颈问题.PDMS被动加标的应用局限于中等疏水性的化合物(lg K_(OW)=3—6),如多环芳烃(PAHs)和部分多氯联苯(PCBs),却极少用于高疏水性化合物(lg K_(OW)6);主要用于小体系、短时间实验,而与环境更相关的大体系、长时间暴露的应用尚待研究;缺乏定量方法,难以估算测试体系中PDMS对化合物损失的补偿能力;被动加标方法缺乏标准化.因此,未来发展需加强研究化合物从PDMS释放与水体浓度补充的关联,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完善被动加标技术规范,发展适用于大体系、长时间暴露的被动加标方法.此外,通过被动加标方法有效地结合原位采样与实验室毒性测试,利于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综合考虑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涕灭威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有多种 ,GC作为一种常见的测定方法比较方便 ,但使用GC分析涕灭威及其衍生物时 ,涕灭威的热分解及各种化合物的同时分离是一个问题 .目前的做法通常是把涕灭威及亚砜氧化为涕灭威砜 ,以总涕灭威砜的量来作为涕灭威的残留量 .本文报道了一种毛细管柱GC FPD同时测定涕灭威及其亚砜和砜的方法 .1 实验方法称取土壤样品 2 0g ,粉碎 ,放于 2 5 0ml锥形瓶中 ,用 1 0 0ml混合提取液 (丙酮∶水 =3∶1 ,V/V)在恒温振荡器上振荡提取 2h ,然后离心分离 .残渣再用 1 0 0ml混合提取液提取一次 ,离心 .合…  相似文献   

19.
叙述了对工业污染复杂废水体系进行剖析的方法和程序。经过在不同pH下,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及XAD树脂吸附提取后,废水中96%以上的有机污染物可以得到提取和富集。逐级萃取后对水相进行COD值检测,可以得知在不同条件下,有机污染物被从水中提取和富集的程度。将萃取物在硅胶层析柱上进行预分离,可以使含量悬殊的化合物按类别得以分离。经预分离后的萃取相,进一步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质谱进行分析鉴定,对其中主要的污染物,选择合适的色谱条件进行定量分析。应用此法对煤气化废水进行剖析,从中测出三百余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并对其中主要类别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CoMFA)建立酚类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极性麻醉毒性(pT)的三维定量结构-活性相关(3D-QSAR)模型.基于训练集41个化合物建立了预测模型,10个化合物作为验证集(含模板分子).训练集的CoMFA模型显示立体场、静电场对麻醉毒性贡献依次为53.9%和46.1%.其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cv)为0.735,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为0.971.对训练集、测试集中的化合物麻醉毒性进行预测,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预测能力.根据CoMFA模型的立体场和静电场三维等势线图可知,在羟基的间、对位上引入小体积基团,以及邻、对位有负电性基团,有利于提高酚类衍生物的麻醉毒性.基于此,设计了7种具有更高麻醉毒性的酚类化合物,有待生物医学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