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和转移特征的论述,客观地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提出了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几种模式,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异地开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异地开发在农业方面的4点作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3种基本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异地开发是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模式,它具有投入小、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建议政府组织开展有关实施异地开发的政策和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把异地开发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对中西方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了比较,在介绍Lee E S“推拉”模型的基础之上,结合湘西龙山县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湘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并将“推拉理论”运用到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上。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同时也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计算安徽省六安市剩余劳动力存量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六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探讨由剩余劳动力过多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小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并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规模经济是较佳的选择,其途径是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同时并举.基于此,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企业的现状特点分析,认为实现规模经济不但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还能为重庆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向晶  唐亚 《四川环境》2006,25(1):31-36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汉源地区为例,总结分析了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带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村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改善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问题。本文指出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诸如不舍理用药用肥造成的水污染、土壤和农产品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土壤退化、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更加审慎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正趋向于城市垃圾,基于农村人口居住地较为分散,经济发展水平也低于城市水平,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与模式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技术课题。本文在湖南省长沙县、安徽省巢湖市等地近郊农村生活垃圾调查的基础上,对可腐熟降解类生活垃圾的养分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分类处理模式可使农村生活垃圾在村级水平减量60%~70%。  相似文献   

8.
高速经济增长,在娄底地区各县市并未带来相应的环境污染,相反,大气污染还有所改善,水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废渣也基本得到处理或利用,环境污染恶性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1993年,全区73758个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66.6036亿元,超年计划13.4亿元,比上年增长80.l%,实现税利1.56亿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36.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2746%。全区乡镇企业产品有45秆远销欧美和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年来的经验证明,要使全区乡镇企业取得迅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北京市各工业行业与大气环境和GDP的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承、相互影响。据此,提出具体转移升级路径:1将橡胶塑料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转移到河北,与河北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保留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3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和计算机通讯等电子设备制造业采取半保留半转移措施;4对化学纤维制造业采取就地转型升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涪陵市位于长江、乌江汇合处,有“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又是中外驰名的“榨菜之乡”。全市工业以建材(水泥)、食品加工、化工、轻纺为主。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涪陵市的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到1994年已有46290个.其中乡村两级企业达1642个,比1984年增加1007个,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54万人,乡镇企业年产值已达15.12亿元,比1984年增加1473亿元。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涪陵市采取措施,积极治理。据1994年统计,工业污水处理量为10。万吨,比1990年增加67万吨,处理率29.7%,比199O年增长161%。10…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而人口迁移的历史与实践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机制之一.基于我国农村人口迁移发展现状与格局,从实现农村转移人口个人收入水平提升、促进迁入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效改善迁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协调区域发展机制,提出了优化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相关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上海南汇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的现状,从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管理水平和运行成本等方面分析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模式的利弊和条件;进一步阐述上海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应当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最后从农村环境管理层面以及处理技术角度,提出了健全上海郊区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旅游市场的开拓,乡村旅游再次掀起高潮,休闲农业也因此被提上日程。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耦合,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农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典型的产业兼容性特点,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构建两者的协同耦合路径,才能叠加乡村优势资源,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农民在放弃农业生产转移至城市务工的同时,必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机会成本,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收入较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视角下,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状况,在机会成本下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对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总产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机会成本每增加1%,其贡献率分别为0.716%、0.870%。在考虑三大产业对GDP贡献率的前提下,得出劳动力转移对我国GDP的真实贡献率为0.638%。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基于此,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城市和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永嘉县地处浙江南部,巨江下游北岸,东连乐清,西接青田、级云两县,南与温州市鹿城区、臣海区、龙湾区隔江相望,北与他居、黄岩两县毗邻。永嘉县全县土地总面积约2698.ZkmZ,其中山地面积23O8.skin、平原277km、河流湖泊112.73km,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5,56%、IO.26%和4.18%,是个山多田地少的山区县。1995年全县总人口约84万人,农业人口78万人;耕地面积约2.29万ha,其中水田1.77万ha、旱地520Oha。1永嘉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1.1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水平低永嘉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效显著。1990~1995年,全县农村…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机会成本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视角下探究其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了2003—2012年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其转移变化状况。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会成本每增加1%,对甘肃省GDP和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0.668%、-0.323%,得到真实贡献率为0.345%,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实际变化不大。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有利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进程。随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加和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上海面临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期,其中制造业转移是重要部分。通过构建区位熵指标,分析上海制造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比较安徽、江西和湖北三省区位熵数据,论证各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比较优势,从而明确上海制造业转移的去向,最终促进上海和三省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慧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5):329-331,340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农村许多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文章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导产业选择与培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了寿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域推进机制,对我国其它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丁艳 《四川环境》2023,(5):278-28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通过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同时,仍存在“两山”转化机制不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单一和生态产品供需矛盾等困境。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提高经济发展质效、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和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推动可持续共同富裕的实现等路径。以期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新对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视角,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对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提出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