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葛孟 《环境科技》1995,8(2):12-14
为了解蚌埠市降水的酸化程度,酸雨频率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我们开展了对酸雨的分析研究工作。本文报导的是1989-1993年五年的分析结果,并作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酸雨是当代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五十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对雨水的酸化非常关注,尤其是日本、美国、北欧等国,这些国家的酸雨给本地区生态系统、农业、水产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最近几年来我国已开始监测和研究酸雨,1981年全国环境保护科技情报网和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情报网联合召开降水污染和酸雨问题讨论会,把酸雨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国务院环办开展了对全国酸雨的普查工作,发现我国长江以南和西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出现酸雨,其中以西南地区的重庆和贵州最为严重,降水的pH  相似文献   

3.
酸雨对陆地生态的有害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各方面人士的严重关注。国外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旱地作物影响的单项研究,对森林及森林土壤影响的研究也有报导。国内对酸雨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生态影响的研究更少,为数不多的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多是从酸雨的直接危害方面进行探讨。关于酸雨对水稻生长及水稻土壤影响的整体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刘静宜研究员、赵殿五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孝思等从事酸雨研究工作的六位专家,于今年五月十七日应重庆市环保局和环境科学学会的邀请,在我市举行酸雨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专家们介绍了我国西南地区酸雨形成的机理及其危害,分析了大气污染与形成酸雨的关系,酸雨在大气中的运动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燃煤结构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重庆地区酸雨严重的情况,国外瑞典酸雨发展情况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酸雨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个复杂问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国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酸雨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酸雨形成机理,酸性物质来源及酸雨对生态、土壤的影响,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认为,对酸雨问题有不同看法是难免的,从学术上对酸雨问题进行讨论也是必要的,它将有助于推动酸雨的深入研究。为此,本刊继1989年第4期发表了《重庆酸雨与SO_2传输之间关系分析》一文后,在这期上又刊发了对该文的商榷文章,藉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济南市大气降水的酸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济南市大气降水的酸度分析济南市槐荫区环保局张华玲自1979年我国开展酸雨监测研究工作以来,许多地区出现了酸性降水,尤其是南方地区,降水酸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酸雨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环境问题。酸雨的形成机理与大气污染物SO_2浓度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总被引:67,自引:7,他引:60  
中国酸雨区是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酸雨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而及时总结酸雨研究现状是科学控制酸雨的重要基础.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酸雨的研究发展历程、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和控制对策的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中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南方酸雨区范围无明显变化,北方酸雨区继续扩展;强酸雨区范围为1994年以来最大,但酸度有所减弱;总体来看,与过去几年相比,2008年全国酸雨形势有所恶化. 最后对酸雨成因和控制对策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酸雨危害较为严重的重庆市市区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了较力细致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大气飘尘的表面状态、元素组成以及其结合形态的研究,发现粒度较小的球状颗粒物及粗柱状矿物飘尘对酸雨形成影响较大。同时,本文还对酸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空气冷凝水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进一步探索酸雨形成问题,提出了“空气冷凝水”,即用人工降温的方法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成水样,并收集作为成分分析的样品。用该方法对本地空气凝水的pH值、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共获有效数据239个。并与降水进行了比较,对本地酸雨成因作了简单分析,阐述了“空气冷凝水”在酸雨研究中的意义,提出了本人对酸雨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模拟酸雨对主要建筑材料危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性降雨是世界上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据国内外许多研究报告表明:酸雨不仅对生态系统、金属材料等有严重影响,同样也危害着处于自然环境中的文物及建筑构筑物。关于酸雨对文物及构筑物等的危害研究工作多限于实地考察,而酸雨对各种建筑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986年—1991年玉溪市降水监测资料为依据,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状况,对该市酸雨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1 酸雨现状及变化趋势 1986年1月—1991年12月,共收集雨水样365个,其中pH≤5.6的酸雨样31个,酸雨出现频率为8.49%。pH最低值为4.25,出现在1991年4月2日监测站点。各年酸雨pH均值在5.02—5.59之间。1986年—1991年监测结果见表1。1989年—1991年酸雨  相似文献   

12.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欧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出现酸雨后,国外对降水酸度(pH值)的研究予以极大关注,国内对降水酸度的研究工作开展的较晚,七十年代末期先后在北京、重庆、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笔者对武汉市降水酸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酸雨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酸雨和环境酸化,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的酸雨监测始于七十年代末。1981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酸雨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对中国的酸雨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2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酸雨普查和西南地区酸雨研究,开始了对酸雨的形成、影响和对策的综合性研究。1985年取得了第一批成果,初步阐述了中国酸雨形成和影响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1986~1990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把酸雨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许多科研单位,在酸雨严重和对酸化敏感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以期弄清中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中国实际的控制对策,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和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酸雨的形成和危害;监测了近3a来五华区降水pH值。结果:2004年共出现酸雨5次,占全年降水次数6.3%;2005年无酸雨;2006年共出现酸雨1次,占全年降水次数1.6%。提出了酸雨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连市的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根据2010年酸雨监测的结果,从酸雨频率、酸雨分布及离子组成三方面对大连市酸雨污染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根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酸雨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1986年5月—1987年12月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当地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出现频率以10月最高,其次是7月。年酸雨频率为22.8%。临沧县城的酸雨不仅与局地污染源有关,还与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湖北省32个酸雨监测站2014年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2014年湖北省酸雨特征,并揭示了2008年以来全省酸雨演变趋势,结果显示:2014年湖北省年均降水pH值为4.98,全省仅江夏站为强酸雨,大部地区为弱酸雨区,酸雨强度呈现冬强夏弱、中部强-东西弱的时空分布型;年酸雨发生日数南部多北部少,建始、五峰、金沙站酸雨日数超过100 d,全省年均酸雨及强酸雨发生频率分别为56.5%、10%;2007-2014年湖北省酸雨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酸雨发生频率呈微弱减少趋势,2014年湖北省酸雨强度、酸雨及强酸雨发生频率、K值均为近8年来最低值。研究表明湖北省酸雨强度及电导率与霾日出现与否关系密切,霾为酸雨提供了一定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8.
抚顺市酸雨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2006年-2010年抚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酸雨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近五年来抚顺市酸雨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近五年来抚顺市的降水酸度减轻,酸雨频率下降;降水量大时酸雨频率增加;降水pH值与阴阳离子的比率密切相关;降水pH值与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呈负相关,与尘呈正相关,酸雨是由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碱性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气象系统进行酸雨监测、研究,已有10余年。1981年3月后,在22个城市建立了酸雨观测站;1989年又新建了部分酸雨站;1992年将全面完成气象系统的全国酸雨站网的布点,将有81个监测站投入运行。 1990年正式投入观测的22个酸雨站的监测结果见36页列表所示。由本系统1990年得到的酸雨观测结果可知,与1981~1983年我国降水pH值的分布相比较,近10年间,我国各地区的降水酸度普遍增高;以往以长江为界的酸性降水分布的特征,有所变化。115°E以东的沿海地区,降水酸度增高明显,年均pH值都小于5.6,形成了酸雨集中区。华南、西南地区降水酸度继续增高,pH已接近4.0的下限值。pH值≤5.6的降水频次超过50%的地区,集中在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和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相似文献   

20.
英国科学家马克·巴列特公布了他对欧洲酸雨的调查研究结果:欧洲的近百个热电站大部分分布在东欧,这些热电站是欧洲上空中二氧化硫的发源地。而二氧化硫是生成酸雨的主要元凶。二氧化硫与大气里的水蒸气接触生成亚硫酸,再生成硫酸,最后成为酸雨。酸雨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