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探索了仁怀市赤水河两岸的村民在生态保护中的态度与行为。结果表明:沿赤水河两岸居住的部分村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居民的环保意识与所受教育程度有关,且居民了解环保知识的渠道单一,需要加强多渠道宣传;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农耕对赤水河的污染较小,周围酒厂及小工厂的污染"贡献"较大。当地环保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提高两岸居民的环保知识水平,减少生活污染,严格控制企业污染排放,减少工业污染,从而维护赤水河流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红线意识。以环境知识、环境评价、环境关注和环保自觉性指标对环境意识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利用Logit模型估计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并基于时间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潜在类别模型将我国居民环境意识分为高环境意识、中等环境意识和低环境意识;(2)我国居民社会资本和环境意识均不断提高,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十分显著;(3)2003—2013年,社会资本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程度加强,年平均变化率为1.42%。在可持续城市规划方面,采用适当措施改善社会资本是提高居民环境意识、实现保护环境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广州市室内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调查了新入住广州市各区新建楼盘的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对室内环境污染现状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室内污染防护意识较高,有86.8%的人意识到存在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但约2/3的人在房屋装修后未满半年即入住;77.6%的人装修新居时会选用环保型材料及工艺;有40.8%的被访者愿意接受相关的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显示环保装修材料、消除室内污染的产品和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服务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危害和提高人们防护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保护环境即是保护我们的生命,这已成为全球的共识。然而,工业化的过程往往又是环境污染的过程,个中原因,既有经济利益驱动,更与人们的环保意识息息相关。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一项面对京沪穗三市成年居民的调查(分层多级抽样,有效样本2000人)结果表明,整体上看,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人已感到环保存在问题,但不能正视其严重性。在把噪音、污染作为个人最不满意的问题的同时,京沪穗居民更多地倾向于增加收入比保护环境更重要。京沪穗居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同情况(五分制:非常重要为5分,较重要为…  相似文献   

5.
10月13日,中国环境意识项目"保护松花江,保护母亲河"社区绿色大讲堂活动在长春市曙光街道电力社区隆重举行。吉林省环保宣传中心主任杨淑华为到场的近百位社区居民、社区干部及参加活动的新闻记者作了环保知识专题讲座,精彩的讲座赢得了广大居民的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6.
"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是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文明素养,促进社区环境建设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有力举措,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的综合阵地,对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与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倡导绿色消费与创建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现代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居民环保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有45.3%的居民为了保护环境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环境关心对于居民环境支付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社会地位,最后是消费支出。具体而言,对环境问题越关心的居民,其环保支付意愿越高;社会经济地位中的个人收入及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居民环保支付意愿越高;消费支出越高的居民,环境支付意愿也较高。提出增强居民主观社会地位认同和环境关注度等措施提高居民环境意识,改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家口市元宝山水源地被污染,导致上千人饮用水不足.相关部门调查研究认为,上游排污企业是主要污染源.此外,本地区居民不妥当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使用、不合理的粪池设置位置等等均加强了水源污染的严重性.本文从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以及激励全民参与环保事务等非技术层面探讨了如何加强环境的保护与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正创建绿色社区要成立以区内居民为主体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制定公众参与环保的有效措施,鼓励居民监督和纠正社区内外破坏环境行为。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针对城市社区在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全国开展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面回顾10多年来的绿色社区创建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绿色社区创建在本质上是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的绿色活动。在创建过程中,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进而促进社区的环保工作。但社区环保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工作指导上注重引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忽视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已采取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矜持问题。搞好全民环境教育,基础教育为本;搞好小学环境教育,师范教育为先。选择环保话剧的形式,成立环保话剧团,通过师范生自创、自编、自演环保话剧,可以提高师范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环境教育素养;同时,到城乡各小学进行巡回演出,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环境知识,激发环境意识,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甘肃省农村居民的环境知识、环境认知、环境保护参与意愿与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农村居民总体环境知识欠缺,环境意识薄弱;农村居民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受支付额度的影响,环境行为尚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较低的文化素质是引起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番禺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了解番禺市民环境意识的现状,把握市民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探讨今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对番禺市21个镇区的市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抽样设想。从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知识3个方面对市民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对影响环境影响水平的个人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现阶段番禺市民环境意识勉强进入中 等水平,而市民的环境态度已进入较高水平,环境知识为中等水平,环境行为为中等水平,市民的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知识水平相互脱节,表现为意识先行,行为滞后。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农村居民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经济模型,将居民消费品分为环境关联物品和非环境关联物品两类,又从环境关联物品中分离出环境友好型商品和环境负效应商品,对这两种消费品抽象出某种效用层次下两种类型商品的组合,通过规范式分析方法,判断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结论显示,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愿的不断提高,需要绿色消费品相对价格的降低;通过加大宣传教育,使他们的环保意愿与行为选择达到对农村自然环境保护更为理想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对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感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运用社会交互理论和道科西旅游发展阶段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从四个维度研究了禾木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大都持乐观的支持态度,旅游发展使居民的生计方式、收入水平明显改善;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对生态环境和环保意识的影响较小;对居民的传统文化影响较弱,居民与游客的双向交流很少,旅游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当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目前还停留在经济层面,缺少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感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潘护林  陈惠雄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156-161,148
深入揭示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感的内在关系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幸福感产生机制对生态环境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利用2013-2014年我国居民大样本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水、大气,绿化三个关键生态环境要素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认为,生态环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受制于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及居民对环境价值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尽管研究期居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不高,但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并没造成显著影响;比较而言,水环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小于空气环境,而空气环境的影响又小于绿化环境。为提升我国居民生态幸福感并激励居民亲环境行为,应通过科普教育切实提高居民对环境及其价值的认知度,努力营建人地和谐的文化氛围;应在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和促进居民向环境审美消费需求的升级;当前应重视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的运用,通过影响居民经济利益激发居民环保行为;应优先解决居民直观感知明显且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围绕白洋淀环境污染现状,对淀中村居民生活产生的废水、垃圾及养殖生产造成的水体污染进行了调查分析,入户调查搜集了污染物产生量环境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水质进行了采样和测定,调查与测定结果表明淀内居民对白洋淀水质具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居民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全民参与相结合的对策与措施,对白洋淀的保护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推动广泛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信息公开,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发挥地域居民在白洋淀保护中的主体性,将成为维持白洋淀湿地健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方言差异对个体环保行为的影响主要依据是文化认同理论,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群体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知,涵盖了对特定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语言的深刻认同感。该理论指出,文化认同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也影响着他们对他人、社会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3)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方言距离对流动人口环保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方言距离总体上显著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环保行为,且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研究发现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方言距离降低私域环保行为要比公域环保行为更明显,且方言距离降低短期居住者和听说普通话能力较低者的环保行为也更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较高的环境污染认知、环境重要性认知以及地区环境规制水平均能显著缓解方言距离对环保行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improvemen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Japan, (i) reduction of mortality risk due to exposure to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ii) improvement of the water quality of an urban river, and (iii) protection of goshawks, were evaluated in monetary terms using choice experi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duction of mortality risk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ater quality were highly valued, while residents did not place high value on the protection of goshawks. However, scope sensitivity was not observed in the evaluation of each issue and the presence of moral satisfaction was revealed. Excluding the effect of lexicographic choices could partly solve the problem concerning scope sensitivit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non-scope sensitive values that were unrelated to or inconsistent with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could be estimated through choice experiments in this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sychosocial impact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disposal facilities (both landfills and incinerators) in six communities in the provinces of Ontario and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Telephone surveys were administered to random samples of residents living around each facility between 1990 and 1995 (total n=1203).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 that type of facility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residents' awareness, concern, and actions taken in response to site concerns. Essentially, residents living in close proximity to a landfill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reporting awareness, concern or actions than residents living around an incinerator site. There was little evidence of differences in reactions between Ontario and British Columbia (BC) residents, despite variations in provincial policies on waste disposal. The effects of other predictors, with the exception of involvement in the local community, were not consistent, supporting previous findings that the determinants of facility impacts are outcome‐specific. It is essential that environmental managers take this constellation of factors into account in the operation of existing, or siting of new, fac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