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锻炼     
加强心理锻炼,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有益于战胜逆境和挫折、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健全认知过程。健康的认知首先是自知之明,对于自己的气质特性、潜在能力以及在集体中的位置等,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评价,以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是正确认识他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在认知过程中提高自己,诸如锻炼敏捷的思雏、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品牌个性和自我一致性理论,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品牌个性、自我一致与游客行为倾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美国国家公园投射的品牌个性体现为独特、美丽、迷人,感知品牌个性表现为爱好野外活动、自由、好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群体对感知品牌个性中的"冒险、独立"特征存在认知差异,心理中心型与他人中心型的旅游者对投射品牌个性中"神秘、自由、狂野、独特、粗犷"的认知存在差异,对感知品牌个性中的"好奇"特征存在差异;卡方检验发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旅游情景中不成立,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与感知品牌个性一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对旅行行为倾向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说到底是通过人对环境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归根到底是使人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教育。环境保护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人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环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思想积累。爱护环境的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则构成了高尚的环境保护人格。环境保护人格的树立与培养是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使越来越多的地球公民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环境保护人格,环境教育才能日趋有效,环境保护才能真正通过每一个人落实到行动上。那么,何谓环境保护人格?它有什么特点?怎样克服学生中的环境保护人格的分裂现象?在教学上如何培育学生的环境保护人格?…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保障。针对近期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以某学生的表现及行为特点为例,从心理学角度介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含义和特征,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学生管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造成全面冲击,作为以人的自由流动为基本特征的行业,旅游业首当其冲。在此背景下,对已经并仍在发生变化的旅游需求加以深入研究极为必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梳理了疫情背景下旅游需求的特征变化、影响因素、需求管理和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对其中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和研究范围等加以述评。结果发现:疫情对旅游需求的影响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旅游者心理变化(尤其是情感感知和情绪预测)受关注,对风险的感知和对身心自由的追求使旅游者同时表现出回避旅游和补偿旅游的行为倾向;不同学科理论和模型被引入旅游需求研究领域,跨学科特征更为突出;相关研究方法更为多元,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成为趋势。未来应:细化关于需求结构变化的研究;在现有心理学探究基础上,广泛应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模型;加强旅游供需两端结合的研究;关注旅游需求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预防和减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构建了第三方介入环境污染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系统框架,第三方介入环境污染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评估质量与效率、信息真实与有效、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为目标,以环境系统、行为系统、信息系统、监督系统为控制要素。其中环境系统是基础,行为系统是核心,信息系统是桥梁,监督系统是保障。  相似文献   

7.
加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格注定了人生之路,健康的人格是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应必备的条件。阐述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分析了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加强人格教育、强化自我完善机制、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加强美育等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凡人如我辈者不胜其扰,才华横溢的伟人也难逃厄运。奥地利伟大的物理学家波尔茨曼,因为与一位否认原子存在的科学家进行激烈争论而弄得疲惫不堪,想不到竟在一家饭店里自缢而死。1969年登上月球的3个美国宇航员中,有一个在返航以后不得不病退。原来他由于经受不住严酷的太空环境的刺激,心理受了刨伤,得了严重的抑郁症。要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就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能把创造力付诸行动,并促进其发展。而心理不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更新、信息的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心理应激,造成“心理疲劳”。所谓应激,就生物学而言就是刺激和反应。心理疲劳不像生理疲劳那样显露,它是潜在的、隐性的。它表现为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思维不清晰、工作效率不高等等,医学上属心理功能障碍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除夜晚外,人体白天也需要睡眠,上午9时,中午1时的高峰较明显。人白天的睡眠节律往往被繁忙的工作和紧张情绪所掩盖,或被酒茶之类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饮料所消除。一旦此类外界刺激减少,人体白天的睡眠节律就会显露出来,到了中午很自然地想睡觉。  相似文献   

11.
韩德强 《绿叶》2008,(3):94-102
东方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和谐;西方文化的核心概念是自由。自由型、知识型的西方体制,适合发展——技术的进步、财富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能解决大量简单可复制的问题;和谐型、智慧型的中国体制,适合成长——心灵的丰富、人格的健全、智慧的圆融——能解决复杂问题,达成社会的和谐。中国有13亿人口,一旦价值观发展转化,就会成为世界的强者,走出东方型的全球化道路——东方的价值体系加上西方技术的合理性——从而引领世界向善、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12.
开发装配式住宅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绿色环保型住宅的重要举措,消费者作为市场的终端参与者,他们的需求是装配式住宅持续发展的动力。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拓展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心理因素、外界刺激、产品性能对装配式住宅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性能、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其中产品性能的影响最大,主观规范次之,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最小。此外,尽管外界刺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可以通过正向影响行为态度间接刺激购买意愿。基于此,提出了推进我国装配式住宅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环保知识     
环境人格属道德范畴,是人在认识环境问题严重性的基础上,自觉遵从环境规律并积极维护环境平衡,从而形成人与环境互助共生机制的人的意识与行为关系的总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意识.环境人格的塑造,与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及个人品质等因素密切相关.教育人们从讲究个人卫生、关心自身健康,到讲究公共卫生、关心他人健康,最终上升到爱护环境中的草、木、虫、鸟、土、水、石及至区域和全球环境,并关心全人类的共同生存的最高级的环境道德精神境界,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历程,付出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毛毛是学校有名的环保先锋,《毛毛的环保日记》中那些极具个性的环保行为时时让人忍俊不止,而且看后,你会获得了一些关于日常环保行为的新启示……本刊将连载刊发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环境保护型政府性基金安全问题,选取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为例,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了基金补贴的虚报、冒领行为。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补贴标准较高、抽查频次较少等原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虚报、冒领行为具有演化稳定策略,这与当前实际情况相符。要保障基金安全,加大查处力度和设置合理标准都十分重要。政府应结合环境保护型政府性基金特点,定期开展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优化基金配置,确保基金用在环境保护的"刀刃"上。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毛毛是学校有名的环保先锋,《毛毛的环保日记》中那些极具个性的环保行为时时让人忍俊不止,而且看后,你会获得了一些关于日常环保行为的新启示……本刊将连载刊发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毛毛是学校有名的环保先锋,《毛毛的环保日记》中那些极具个性的环保行为时时让人忍俊不止,而且看后,你会获得了一些关于日常环保行为的新启示……本刊将连载刊发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靠法治。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依靠法律调整是基础,要致力于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屏障,其作用就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要建立并巩固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的法律体制,以制度调动各地方、各行业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遏制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冲动性,  相似文献   

19.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人在社交中心理状态不佳,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种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社交中的病态心理,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二、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  相似文献   

20.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摸,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也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病。良好的个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癣、无恶俗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