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含预交联剂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在合成高吸油树脂时 ,用预交联剂取代现有的化学交联剂的设想 ,树脂成形后再利用热交联的方法使其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研究和讨论了预交联剂的种类、含量对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丙烯酸羟乙酯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树脂的吸油和保油性能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高吸油树脂 ,吸油作用机理 ,及其用高吸油树脂处理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吸油树脂在处理含油污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高吸油树脂,吸油作用机理,及其用高吸油树脂处理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水为分散相,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合成了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性树脂,探讨了交联剂、引发剂的用量、反应温度、超声波辐射等对树脂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高吸油树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几种吸附材料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油废水的来源广泛、成分复杂且对环境危害严重,吸附法是处理含油废水常用的方法,吸附剂性能的优劣对处理含油废水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介绍几种典型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高吸油树脂、粉煤灰和膨润土;活性炭是处理含油废水最常用的吸附材料,高吸油树脂则是新型的有机吸附剂,粉煤灰来源广且价格低廉,膨润土资源丰富;几种吸附材料各有优点缺点,其特性、吸附机理、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也不尽相同,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未来用于含油废水处理吸附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高吸油性树脂及其在环保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因大量的海洋泄漏油所造成的海洋污染,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人们一直在进行着吸油性物质的研究,尤其是海湾战争后,这一研究领域的步子明显加快,日本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前列,早在70个代初已着手这项研究,最近几年,日本触媒化学工业公司利用高吸水性技术及分子设计技术,成功地开发出一种选择性吸收油的树脂,这种树脂是由丙烯酸类单体共聚合而成的,通过在聚合过程中控制分子的排列,使其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油性物质而把水排除的性能.被吸收的油性物质被紧紧地包在分子结构之间不释放出来.与过去普通的吸油物质不同,高吸油性树脂是树脂内部吸油而自身溶胀型的吸油材料,它具有与高吸水性树脂基本相同的结构,生成与油有亲和力的低交联聚合体外壳.  相似文献   

7.
一种吸油泡沫材料的吸油性及吸油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油泡沫作为一种新型吸油材料,其吸油性能在应用于溢油应急处置领域有待系统开发研究。文章通过对该吸油泡沫材料在动静态条件下、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油类的吸附性能测试,以及对不同形状泡沫吸附油类性能的测试,主要分析了该吸油泡沫吸油性能的宏观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材料自身的扫描电镜结构、官能团组成等,对该吸油泡沫材料的吸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其吸油性试验方法提供参考,也为该吸油泡沫材料下一步在溢油应急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压缩机制造行业已把压缩空气中微量油浓度作为对压缩机性能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对压缩空气的含油量测定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制造类企业,压缩空气在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其对压缩空气的品质有不同的要求。在此介绍了压缩空气中微量油浓度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标准油的制备以及具体的分析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PHBV泡沫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HBV为基材 ,在不同的助剂条件下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制备了几种PHBV泡沫吸油材料 ,并进行了吸油性能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以三氯甲烷和乙基纤维素为助剂制备的PHBV泡沫吸油材料的吸油率、二次吸油率随着助剂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 ,而以乙酸纤维素为助剂制备的PHBV泡沫吸油材料的吸油率、二次吸油率随着助剂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三者保油率的变化不明显。当达到最佳配比时 ,三种助剂制备的PHBV泡沫在 2 6℃原油下的吸油率可达 2 0倍 ,在 17℃原油下的吸油率可达 30倍。从吸油性能、成本和环保等方面综合考虑 ,以乙酸纤维素作为助剂的制备方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实用厨房油雾净化设备研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羌宁  季学李 《环境工程》1998,16(1):26-28
针对厨房外排油雾气的实际情况,在调研国内外现有油雾净化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过滤材料的实验研究,研制出新型的油雾滴过滤方法并开发出相应的设备。方法的关键在于滤料的布置方式。新的滤料布置方式在03m/s的滤速时,效率高,保护作用时间长,阻力仅500Pa左右。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该实用厨房油雾净化设备具有去油雾效果好、性能稳定、体积小、维护操作方便且无二次污染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油污染造成的危害,介绍了控制油污染的方法、吸油材料的种类和要求,通过比较从原料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非织造吸油材料的性能特点,对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吸油产品的作用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高吸湿性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吸湿性树脂材料是一种具有优异的吸湿、保湿性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可以适用于不同吸湿需求的场合。综述了高吸湿性树脂材料的主要类型、研究状况及其存在的不足,探讨了高吸湿性树脂材料的吸湿机理,展望了高吸湿性树脂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耿慧  许颖  戴晓虎  杨殿海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1):5220-5228
离子交换树脂(IER)因其不溶性以及可循环利用性被广泛用于废水处理,但目前仍缺乏其对污泥应用研究的综述。本文汇总了污泥中常见IER类型(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以及螯合树脂),并介绍了树脂的基本特性以及适用的污泥方向,其中阳离子交换树脂,尤其是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适用范围最广。IER在污泥中的应用归为4类,分别为去除/回收重金属、回收磷、胞外聚合物提取以及调理污泥,并阐述了基本应用机理以及优缺点。针对IER在污泥中应用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改性或开发新型IER去除/回收污泥中的重金属,优化IER直接回收污泥中磷的方法,改进IER调理污泥的方式以及开发新型分离IER与污泥的手段。本文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的了解IER在污水厂污泥中的应用现状,优化IER处理污泥的应用方式以及开发应用于污泥处理的新型IER。  相似文献   

14.
首先明晰了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氰酸酯树脂化学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详细总结了上述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在飞行器中的应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方向。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基于自由基反应机理和扩散理论,重点阐述了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光照)等因素对材料老化以及性能退化的影响机制。从材料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2个层面,结合仪器表征和分子模拟,全面介绍了导弹用复合材料失效的检测与评价方法以及各自优缺点。最后,展望了导弹用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性能改进的主要方法、失效机理的有效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新型阳离子絮凝剂在煤泥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新型阳离子絮凝剂在选煤厂煤泥水治理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证明了该絮凝剂是一种质量优良性能稳定的高效阳离子絮凝剂,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质,通过系统研究筛选混凝剂及优化混凝过程来达到高效去除污染物,以提供经济合理的水处理工艺途径.结果表明:新型药剂具有显著提高出水水质的性能,改善了沉淀后水体颗粒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提高了过滤效率.同时表现出明显优越的去除有机物能力,传统工艺TOC去除大约在9%~11%,而新型药剂则可以达到17%~20%.应用树脂分离分级对不同有机物表征的结果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原水的TTHMFP为20.98μg/L,而原有工艺为11.01μg/L,使用新药剂后仅为6.40μg/L.使用新药可以明显节约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降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丁二酰亚胺基修饰的吸附树脂对苯胺的吸附热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效去除废水中苯胺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环境问题. 由氯甲基聚苯乙烯树脂与丁二酰亚胺反应,合成大孔交联聚(对乙烯基苄基丁二酰亚胺)树脂(简称丁二酰亚胺树脂),测定了丁二酰亚胺树脂对正庚烷溶液中苯胺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丁二酰亚胺树脂对正庚烷溶液中苯胺的吸附量大于原料树脂. 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大于0.99. 利用热力学函数计算了等量吸附焓变、吸附自由能变和吸附熵变. 树脂对正庚烷中苯胺的等量吸附焓变在20~30 kJ/mol,推测吸附过程为氢键吸附;同时,通过比较树脂对正庚烷溶液中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吸附性能的差别,进一步论证了丁二酰亚胺树脂对正庚烷中苯胺的吸附是基于氢键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evaluated the adsorption of two antibiotics by four engineered adsorbents (hypercrosslinked resin MN-202, macroporous resin XAD-4, activated carbon F-400, an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 from aqueous solutions. The dynamic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dominant influence of pore size in adsorption. The adsorption amounts of antibiotics on XAD-4 were attributed to the hydrophobic effect, whereas steric hindrance or micropore-filling played a main role in the adsorption of antibiotics by F-400 because of its high microporosity. Aside from F-400, similar patterns of pH-dependent adsorption were observed, implying the importance of antibiotic molecular forms to the adsorption process for adsorbents. Increasing the ionic concentration with CaCl2 produced particular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n MWCNT at pH 2.0 and F-400 at pH 8.0, which were attributed to the highly available contact surfaces and molecular sieving, respectively. Its hybrid characteristics incorporating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mesopores and micropores made hypercross linked MN-202 a superior antibiotic adsorbent with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Furthermor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WCNT on the basis of surface area was more advantageous than that of the other adsorbents because MWCNT has a much more compact molecular arran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