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液氯消毒导致给水输配管网中产生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北方某城市配水管网水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卤乙酸与温度、余氯、氨氮、UV254等主要水质指标在配水管网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医院污水中含有多种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和一些有毒物质 ,这些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抵抗力 ,有的在污水中存活时间较长 ,当人们接触或食用被病菌、病毒、寄生虫卵或有毒物质污染的水和蔬菜时 ,就会使人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所以要对医院排放的污水进行消毒处理。目前 ,常用于医院污水消毒设备主要有 :液氯投加机、臭氧发生器、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法二氧化氯发生器、化学法二氧化氯发生器等。这些设备均有其优缺点 ,现分别从设备的结构、技术性能方面作如下比较 :1液氯投加机液氯投加机主要有旋风分离器、…  相似文献   

3.
饮水消毒的变革——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取代液氯的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传统饮水消毒剂液氯消毒引起的问题 ,即可产生致癌致畸变的三卤甲烷类化合物 ;介绍了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的优点及取代氯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液氯泄漏类型和氯气扩散规律的分析,提出了液氯连续泄漏的扩散模型以及危险区域;利用已有的瞬间泄漏扩散模型和笔者提出的液氯连续泄漏扩散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液氯连续泄漏事故影响的范围比瞬间泄漏事故影响的范围更大、造成的后果更严重的结论,并针对该模型的不足,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浅谈对液氯槽车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对液氯槽车的安全管理锦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李少君我公司液氯产品因市场需求不断增产,使用液氯单位越来越多,所以液氯槽车往来频繁,而氯气有毒有害。因此,对液氯槽车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刻不容缓。一、了解液氯槽车的构造及功能液氯槽车是一个封闭的卧式...  相似文献   

6.
简要论述了液氯的性质、对人体的危害及利用专用工具处理液氯钢瓶死瓶的安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摇蚊幼虫(红虫)在沉淀池中大量孳生这一难题,以蒸馏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液氯对摇蚊不同龄期幼虫的毒性效果(24h),并考察了pH值、有机物含量、氨氮以及藻类含量等因素对毒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龄期增长摇蚊幼虫对液氯的耐受性不断增强,液氯对4龄摇蚊幼虫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为3.39mg/L;低pH值、高藻类含量有助于提高液氯对摇蚊幼虫的毒性效果;在水质中性条件下,有机物含量提高使摇蚊幼虫的死亡率降低,在不同氨氮浓度下,液氯对摇蚊幼虫的毒性效果差别较大.生产原水和沉淀池水的对比试验表明:在不同投加量下,原水中4龄摇蚊幼虫接触24h死亡率均高于沉淀池水中摇蚊幼虫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氯杀菌法在医院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丽  乔忠学 《环境科技》2001,14(4):19-19,26
1 情况介绍  医院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原体 ,必须经杀菌消毒后才能外排 ,否则将对纳污水体为三类水质的淮河水域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处理医院污水最早使用的是液氯 ,液氯处理医院污水的成本最低 ,70~ 80年代得到迅速普及 ,使用面广。然而液氯的腐蚀性强 ,加氯机、阀门、管道易发生故障 ,会导致液氯泄漏事故 ,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故障 ,必须要专业人员维修 ,并有一定的危险性。液氯属危险品 ,储运相当不便 ,有的医院只得弃之不用。次氯酸钠发生器是较后期的产品 ,以电解法为主 ,这类产品现在仍在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液氯生产、运输、使用等方面发生的事故很多,如2005年3月29日,在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135 km处,一辆载有液氯的罐装车与一辆货车相撞,液氯发生泄漏,造成2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 680万元.2005年4月16日,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氯气罐发生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15万群众被疏散.液氯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和财产损失非常大,因此,处置好液氯事故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起液氯储罐泄漏事故后果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泄漏部位的尺寸并确定泄漏速率,计算出泄漏量。对液氯扩散过程分为靠自身能量扩散和高斯扩散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利用能量理论和高斯烟羽理论计算了每个阶段的扩散浓度、范围和时间。利用计算结果对事故的后果进行了分析。最后论述了液氯泄漏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安俊菁 《云南环境科学》2000,19(2):26-28,46
城市交通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科研人员进行了数十年的开发研究,液化石油替代传统燃料作为机动车动力源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行之有效的办法,该方法集环保、经济、安全等优点,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分析比较现有防治对策措施,对液化气汽车在国内推广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居住区附近氯气储罐连续泄漏,通过求解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K-ε湍流模型和物质浓度方程,模拟毒气在建筑物扰动条件下的扩散过程以及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以毒气负载为基础给出近地面毒气危害区域,探讨毒气扩散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次生环境风险的系统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污染事故往往由安全生产事故引发,次生环境风险识别成为环境风险识别的重点,也是风险识别实际工作中的难点所在,一度成为环境风险识别的盲区。文章针对化工类企业环境风险特征对次生环境污染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安全生产事故与环境风险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一套次生污染识别方法,并以南京化工园区硝基苯生产装置爆炸和二甲苯储罐泄漏为例,综合考虑直接风险与次生风险的发生概率、当量,确定了风险源等级,鉴别对环境有潜在威胁的风险源,为化工园区的次生环境风险的监控和防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和现场组焊、安全附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对液态烃球罐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障液化烃球罐安全运行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氯气吸收装置工业化试验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最终开发出氯气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既治理氯气污染又将氯气变废为宝。该技术的关键因素为吸收介质——“阳极泥料浆”的选取,不仅实现了对含氯烟气的最有效净化和吸收,还彻底杜绝了吸收液二次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类型、集散特征与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中国不同天然气流动类型区的发展状况,并将全国划分为无流地、单向输流地、单向汇流地和双向交流地4 种流动类型,然后重点分析了天然气源汇地空间格局现状集散特征以及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 天然气无流地、单向输流地、单向汇流地和双向交流地在“十一五”期间其数量都趋于稳定;天然气输流中心数量少、流量大,而汇流中心数量大、分布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中输流和分散汇流的特征。② 中国天然气各输出源地的空间现状具有地理分散性的特征,而资源汇地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性,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长三角两省一市以及北部的山东省表现为“高-高”集聚,而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地区则呈现出“低-低”集聚特征。③ 中国天然气源地空间形态变化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2001-2003 年相对平稳,2004-2006 年西北向移动,空间扩张,分散化明显,2007-2011年东向转移,空间收缩,密集化特征显著;我国天然气汇地空间形态变化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01-2005年东西向扩张、南北向收缩,2006-2011年空间结构相对平稳,密集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由某起爆炸着火事故案例,探讨液化烃装卸区域总图布置、车辆管理、设备设施、控制系统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风险,并系统性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用氯气作为消毒剂来处理医院污水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具有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但氯气性质活泼,具有毒性、易泄漏等缺点又制约了它的应用。一旦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可加水及足量的熟石灰来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含氯脱硫废水溶液添加对煤燃烧时汞析出特性的影响,分别利用沉降炉和管式炉实验装置进行了3种煤在1200℃下的燃烧实验。实验时通过改变模拟脱硫废水溶液的添加量来控制燃煤中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0%、0.02%、0.04%和0.06%。分析煤燃烧后烟气中汞浓度、吸收液、飞灰和煤灰中汞含量的变化情况发现:随着加氯量的增加,烟气中Hg0浓度逐渐降低,Hg2+浓度则逐渐升高,但对Hgt(气态总汞)浓度的提升效果相对较差。当加氯量为0.06%时,煤种B在沉降炉中燃烧后烟气中Hg0浓度下降约2.3 μg/m3,而Hg2+浓度提高约2.6 μg/m3,但Hgt浓度仅提高了0.3 μg/m3。氯的添加也会使飞灰中汞含量增加,煤灰中汞含量降低。通过综合对比分析沉降炉和管式炉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添加氯,煤在沉降炉中燃烧后烟气中Hg0比例均小于管式炉实验结果。当煤种B加氯量为0.06%时,在沉降炉和管式炉中燃烧后烟气中Hg0含量占比分别为50.6%和67.8%。此外,还发现3种煤粉在管式炉中加氯燃烧后汞的析出率提高趋势均较沉降炉明显。故含氯脱硫废水溶液的添加可以改变煤燃烧时汞的析出特性,且有利于促进烟气中Hg0的氧化,对燃煤烟气脱汞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人为来源研究   总被引:61,自引:8,他引:53  
在2002年春、夏、秋、冬四季对环境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CMB8.0受体模型对各类污染源进行了源解析,得到受体点各人为污染源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汽车尾气62%,汽油挥发9%,石油液化气10%,涂料6%,石油化工6%,未知源6%.对不同物种贡献的分析显示,环境大气中的乙烯、苯和甲苯等化合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异戊烷来自于汽油的挥发,石油液化气、涂料、石油化工分别对大气中的异丁烷、正己烷和2,4-二甲基戊烷贡献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