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出现了前所末有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制约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构建解决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矛盾的有效机制,成为政界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从中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入手,提出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框架,通过进一步评价我国在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公众参与3个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分别提出未来改进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政府--社会"三足鼎立的制度结构是我国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日标,也是适应世界资源环境保护发展的潮流.最后提出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构建市场运作平台、营造公众参与氛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来说究竟是“财富”还是“诅咒”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我国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了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但资源禀赋通过何种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尚缺乏理论和实证检验.本文以“条件收敛”假说为基础,构建了资源禀赋对人均收入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此基础上,以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地域分布与储量前十名的18个省(区)19年的自然资源储量以及经济社会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直接、间接和总效应大小的同时,对我国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和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自然资源禀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既存在正面的直接效应,也存在负面的间接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自然资源禀赋主要是通过影响投资、受教育水平、开放度、R&D等社会经济变量,降低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四者的协调发展包括“有限协调发展”和“完全协调发展”两个层次,其实质是弱化、消除其间的消极关系和消极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和促进其间的积极关系,实现四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协调发展战略”应以不影响长远的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经济发展置于中心位置,强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同时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机会和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但随着资源的耗费和受经济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关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可以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但如何发现并开展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项目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在重点关注开展产业协同影响要素的基础上,借鉴澳大利亚奎纳纳地区的产业协同实践和产业协同能力评价模型,通过国外产业协同机会确认模型的介绍,结合澳大利亚奎纳纳地区的三个产韭协同实践案例,分别介绍伴生产品协同和基本生产资料协同两种产业协同的主要实现方式.通过产业协同实现地区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可行的技术、可靠的企业和运行许可.这些模型运用到实践均可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引入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的资源税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现象日益突出,资源补偿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国内外研究证明,资源补偿和资源税改革息息相关,资源价值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补偿方式,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政府调控资源生产、消费和恢复的有效手段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税改革一直受到关注焦点,但学者门多关注于如何提高税率,扩大税基,而忽视了资源税改革中的资源补偿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在资源税改革中引入资源价值补偿机制,并构建资源环境CGE模型(即RECGE模型),从资源价值补偿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资源价值补偿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源价值补偿能有效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环境状况,而合理而有效的资源补偿能有效协调经济和资源环境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相当迫切的重大问题。其中,东北三省能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背景下的一个重点问题。在国家给予东北资源型城市诸多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援的同时,经济改革推进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市场的"无形之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也在发挥。本文强调市场机制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基于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基本事实,我们提出用地方政府支出增量作为市场机制(市场化程度)的逆变量,并引入资源丰裕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交叉项,对我国东北三省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检验发现,市场化程度1%的提升,能促进经济转型提高0.228%;且市场机制对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与资源丰裕度大小无关,即市场机制对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不受资源丰裕度的影响。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样本,市场机制对经济转型的边际效应均为正。检验的结果在应用均差组内估计和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用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占年均人口总数的比例作为市场机制指标,以及运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都保持稳健。实证分析的结论为我们在东北经济发展的问题上继续坚持以改革为主的政策提供了证据,我国东北三省能源资源型城市要摆脱"资源诅咒"和资源耗竭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资源效率是可行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耗竭性资源定价是价格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对天然气等耗竭性资源开采的定价问题研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天然气等耗竭性资源定价主要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以及资源禀赋条件间接影响开采水平和经济增长。本文从耗竭性资源的经济理论出发,运用H.霍特林定价原理,估算天然气开采的耗竭性定价方法及数学模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研究发现:(1)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价格缺乏弹性(-0.183 559),需求量随时间呈指数增长趋势;(2)市场价格与资源储量呈反向变动关系,与资源开采年限呈正向变动关系,并且这种变动幅度与需求价格缺乏弹性有关;(3)市场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4)天然气资源开采的定价主要与资源初始可采储量、市场的需求弹性、市场利率和开采时限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开发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生产赖以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认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主要生产性因素是资源短缺及环境问题,出路在于提高自然资源及物质投入的利用效率,进而提出了我国粮食生产潜力开发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途径,认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粮食单产。最后根据我国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的区域分布特征,提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议题.国外经验证明可以通过资源税杠杆有效调节代际内和代际间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经济主体的行为和政府决策直接影响资源税改革的进程,本文构建世代交叠模型,通过资源税改革前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分析并比较经济系统中主体不同济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以资本和劳动动态变化来探讨资源税改革后的经济稳定性,并通过存在风险和政府声誉约束条件下的政府效用函数,分析和研究资源税改革中影响政府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资源税改革会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使经济主体的行为发生相应变化,但适当的资源税政策将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同时改革成本、改革对产出的影响程度、政府风险态度和政府声誉等将影响政府决策行为,最后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南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其基本特点是人口较多、资源利用程度相对充分、环境压力相对较大,在发展中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的资源集约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DEA分析方法,构建了测算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集约效率的计算模型,并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1-2006年间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电力资源这四种资源的集约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城市资源集约效率较低,效率值平均在70左右,并呈现出东部城市的资源集约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不均衡分布状况.同时,运用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影响资源集约效率的因素.在影响集约效率的因素中,政府作用力、经济开放程度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集约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电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却有着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和经济腹地变量对资源集约效率的提高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环境变量对资源集约效率的提高有着负向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程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安全综合值先从1981年的0.891 8上升到1990年的0.941 0,随后又下降到2004年的0639 0。从2004年各省份的安全程度来看,安全状况差异非常明显,且经济发达省份的安全水平通常低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通过障碍因素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前期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等社会经济因素,中后期则转变为农药施用量、氮肥所占的比重等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在各省份障碍因素中,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氮肥所占的比重、农村人均纯收入、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护意识是最主要因素,经济发达省份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中,而经济相对落后省份则集中在社会经济因素。出台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护法规和分区保护政策有助于提高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而未有对区域资源总体消费与经济产出二者关系开展实证研究。本文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协整理论和物质流分析方法首次尝试对江苏省1990-2007年资源消费和实际GDP二者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现为资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同时还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了当前资源是江苏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江苏在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战略等方面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对策。此外,研究提出的将基于物质流分析的资源消费核算方法与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集成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以适用于同样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关于资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虚拟耕地资源是当今土地资源方面研究的热点话题,被认为是解决土地资源压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在计算出1996—2016年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的基础上,运用"尾效"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约束和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谷物贸易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主要以进口为主,棉花呈阶段性的"U"型和"M"型特征,蔬菜呈"V"型变化特征,油籽呈线性增长趋势,糖料2009年以前在2. 0×104hm2上下波动。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对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总体呈促进作用,约占6. 51%。其中,棉花、蔬菜、谷物呈现约束作用,阻碍程度分别为4. 17%、2. 30%、1. 28%;油籽、糖料呈现促进作用,促进程度分别为13. 56%和0. 69%,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属于主要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较大的国家。同时本文还提出要制定符合国情的耕地资源战略、试点实施虚拟耕地资源战略、创新耕地资源管理体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源诅咒现象形成的主要机制是,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通过降低市场制度效率、扭曲经济正常结构和提升市场信息成本三个渠道降低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最终影响长期经济发展水平。这三个机制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市场行为支配着资源流动结构,而这一条件在我国仍需要检验,政府主导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显著特征,因此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增长的性质需要在考虑政府作用条件下进行解释。地方政府影响经济具有严格的区域性,因此资源诅咒性质的区域内外是否一致是政府主导经济是否显著的重要表现,基于此本文区分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利用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之间的统计关系来判定我国"资源诅咒"的存在性及其性质,并从经济制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首先,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2000-2010年省际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率分解并作为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同时为避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而采用采矿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度量各省的资源丰裕度。控制经济区位后的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各省份自然资源对各种经济效率均有正向作用,但是各省份相邻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对于具体省份经济效率并无影响,经济区位对于各省份技术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但对于各省份技术使用效率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各省份自身制度效率受资源丰裕度、相邻地区资源丰裕度、经济区位的影响不显著。制度分析表明:政府主导和区域市场分割构成我国经济增长体制环境的典型特征,这种体制中地方政府的效率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制度环境中,自然资源通过影响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力度来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形成"资源福祉"现象,并且由于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区域性和政府之间经济角色的竞争关系性质,这种"资源福祉"被严格限定在行政区域内。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的库兹涅茨曲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1978-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级层面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省级层面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动态演变关系.当使用其他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的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这种强烈的非线性关系仍然存在.更进一步,对自然资源作用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长期中丰裕的自然资源会通过降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对经济结构产生“诅咒”;恶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阻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的完善等,从而对政治制度产生“诅咒”.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农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国系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自然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对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持能力相当薄弱,农业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江苏为例,探讨了农业资源开发与区域共同发展,经济国际化及科教兴省等战略实施之间的关系,对该区域主要农业资源开发前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过程涉及刭环境、社会和经济领域,具有复合性.以多元化视角讨论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过程,并提出相应的社会学范式.指出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赔偿者或接受赔偿者可能借用所拥有或使用的环境资源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或中间人的寻租行为,不合理定价,引发矛盾;可能导致行为变迁;政府在制定赔偿政策时.未能有效地进行政策评价,导致行为的结果和期望不符合;个人缺乏公共需求信息或缺乏物质和符号激励,导致具有环境正外部性的产品供给不足.进而提出改进的总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建立市场运作的第三方经济影响评价机构,鼓励NGO的发展,一定社会控制条件下的公众参与以及引入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按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资源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论述了中国县域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的分类问题。首先对采用多因素综合作用、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兼容组合、资源优势、资源系统良性循环等原则进行了必要性的论证;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其分类方法进行了具体说明,其主要步骤是在确定10种主要的县域资源,建立相关在指标体系的前提下,鉴于威弗组合指数对于划分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类型的可行性,运用改造过的,角立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的划分程序与计算方法。最后,按此分类法,把我国县域资源地域组合结构类型划分为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主导型、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混合型、经济资源主导型、经济资源密集类等5个一级类型及其下属的8个二级类型。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17年长三角城市综合福利、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变差函数、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灰色关联模型探究三者的时空演化、冲击响应及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综合福利、资源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皆呈持续递增演进,且地市间分异趋于持续下降;(2)综合福利、资源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具有长期交互作用影响,三者间冲击响应具有时序累积效应,而资源环境压力与综合福利水平不具有因果作用关系,经济增长和综合福利存在单向因果关系;(3)面板灰色关联揭示经济增长和综合福利空间关联系数较高,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而综合福利、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压力的空间关联系数则呈现出经济欠发达地市高于发达地市的空间错位现象,且三者间的关联系数随时间呈波动下降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