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分析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净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建立了一套尾气模拟评价体系 ,分别使用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和比色法 3种氮氧化物分析手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3种方法都能在一定精度范围内测量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 ,化学发光法测量精度高 ,响应时间短 ,能够及时地反映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氮氧化物浓度变化情况 ,是一种较好的分析手段。电化学法随着使用时间推移 ,响应时间变长 ,灵敏度降低 ,需要及时更换传感器。比色法通过化学吸收可以测定氮氧化物的浓度 ,不能实现连续在线分析 ,只能采样测量。在分析中 ,还尝试利用一些辅助设备 ,将尾气中的NO和NO2转化后再通入测量仪器 ,实现测量总氮氧化物或其中某一气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GB/T15439—1995 Saltzman法平行测定环境空气中NO2浓度的日均值,并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测得的NO2浓度的日均值基本一致,说明2108型化学发光法氮氧化物分析仪测得的NO2浓度的日均值与本站在建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前使用Saltzman法测得的NO2浓度的日均值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纤维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动车尾气净化控制的一个难点在于冷启动阶段,此时由于温度较低,催化剂尚未完全起作用,导致排出的污染物浓度较高。阐述了活性炭纤维的基本特性,特别是其低温吸附与催化性能对NO和CO的转化作用,讨论了活性炭纤维作为机动车尾气净化材料所需的改性及方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不同原理分析仪观测大气中氮氧化物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氮氧化物(NOx)是大气二次光化学污染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但目前对其总量和分量的测量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选择3种不同原理的市售氮氧化物分析仪在广东和北京进行比对观测实验,从而比较其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结果表明,钼转化法(MC)测得的NOx比光转化法(LC)及液相化学发光法(LPC)所测得的值都明显偏高,可近似认为是NOy。LPC检测NO2时受到PAN等含有—NO2生色基团的干扰,结果比LC略高。LC测得的NOx值与实际大气最为接近。MC测定的NOx比实际值高,但能满足空气质量指标监测的需求;LC能够准确测定大气中的NOx,但造价太高,仅适用于大气化学机理研究;而LPC原理的仪器适合于短时间的航测、高塔和系留艇进行垂直梯度观测。  相似文献   

5.
机动车尾气净化控制的一个难点在于冷启动阶段,此时由于温度较低,催化剂尚未完全起作用,导致排出的污染物浓度较高。阐述了活性炭纤维的基本特性,特别是其低温吸附与催化性能对NO和CO的转化作用,讨论了活性炭纤维作为机动车尾气净化材料所需的改性及方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西安采暖期PM2.5及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时段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西安市采暖期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水溶性无机成分的污染水平,于2010年1月4日—2月1日按一天8个时段(每个时段3 h)连续采集PM2.5样品四周,每周更换一次滤膜。结果显示,西安市采暖期PM2.5的质量浓度时段差异较大,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21:00—24:00时段(147.516μg/m3)和09:00—12:00时段(141.678μg/m3)。4种被测水溶性无机组分总浓度为39.801μg/m3,占PM2.5总浓度的30.5%。SO24-和NO3-是最主要组分,占到4种无机组分的86.2%。各离子间相关分析显示,Cl-只与NO3-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机动车尾气对Cl-有较大的贡献。SO24-和NO3-时段分布规律较为相似,与PM2.5浓度的时段分布特征相反:在PM2.5污染最轻的15:00—18:00时段,SO24-和NO3-的相对含量达到一天中的最高浓度时段,而在PM2.5双峰时段,它们的含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隔膜电解技术对海水进行改性,生成的氧化液和碱性液分别喷淋进入氧化洗涤塔和碱式吸收塔,通过耦合的二段式反应研究脱除模拟船舶尾气中NO与SO_2的性能,实验详细考察了NO与SO_2的气体流量与初始浓度、海水电解时间和氧化液有效氯浓度对SO_2和NO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隔膜电解海水能够高效地脱除船舶尾气中的SO_2和NO;SO_2脱除效率高,在实验条件范围内几乎不受各因素的影响;NO脱除效率随NO初始浓度、海水电解时间、氧化液有效氯浓度的提升而增大,随SO_2初始浓度、气体流量的提升而减小。当气体流量为1 m~3·h~(-1),初始SO_2、NO浓度分别为600mL·m~(-3)和900 mL·m~(-3),海水电解时间为60 min,氧化液有效氯浓度为540 mg·L~(-1)时,模拟船舶尾气中SO_2和NO的去除效率可以分别达到98.6%和84.4%。  相似文献   

8.
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现状和危害,分析国外实现排放控制所经历程,探讨我国控制尾气污染的措施和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城市机动车尾气扩散迁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汽车尾气污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交通、道路、管制及气候条件等是影响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机动车尾气研究的实际,研究了专题MGIS数据库结构, 并以广州为例,建立了基于GIS的城市机动车尾气扩散迁移预报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机动车尾气污染状况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重庆市机动车保有量、主城区交通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评估。阐述了机动车尾气是造成重庆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同时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及近年来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提出了合理减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措施,以防止机动车尾气污染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Ce/Ti O2催化剂,并将其用于低温NH3选择催化还原NO的反应(NH3-SCR),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氧气浓度、氮氧化物浓度和氨氮比等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O入口浓度为800~1 600 mg/m3时,催化剂活性受NO初始浓度的影响较小。反应温度和氨氮比对NO转化率影响显著,100~150℃温度范围内,N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快速上升;当[NH3]/[NO]1.1时,随着[NH3]/[NO]的增加,NO转化率很快上升。反应体系中适当的O2浓度可促进NO还原为N2。空速大于10 000 h-1时,NO转化率随着空速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我国某些地区氮氧化物的污染情况还较严重,如硝酸工厂向大气中排放出的尾气,氮氧化物浓度在出口处高达数千ppm,造成的危害较大,因此如何较快速进行治理与测试工作实为环境污染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较高浓度氮氧化物  相似文献   

13.
高压脉冲电晕处理发动机尾气中的N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高压脉冲电晕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活性物质对发动机尾气中的NO进行活化,研究其净化率与电压、频率、风速以及初始浓度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同时研究NO的产物NO2随电压、频率、风速以及初始浓度的生成关系,实验表明,NO的净化率能够达到50%以上,在风速不大的条件下,NO转化的主要产物为NO2。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硝酸吸收氮氧化物的效率,对活性填料催化氧化-硝酸吸收NOx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填料能明显提高NOx的吸收效率;当NOx中NO2体积百分含量增加,其吸收效率增加;随进气浓度和液气比的增大,NOx吸收效率增加;随NO2浓度的增加,NO的吸收效率先增加后减少,在NO/NO2为3时,NO吸收效率最高;随NO的增加NO2的吸收效率先增加后减少,在NO/NO2为0.6~1之间,NO2的吸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ZSM-5分子筛粉体为原料,成型后负载铜盐和有机胺改性,制备出一种高效脱除氮氧化物的吸附剂。通过改变铜盐、有机胺的含量以及铜盐活化温度使吸附剂的性能得到优化,在实验条件下(NO:初浓度1000mg/m^3,气流2.7L/min)床层对NO2动态吸附的透过时间由改性前的3min提高到90min,并使NO气体的释放得到有效减缓。通过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NO释放时间在负载前后的变化,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分析(FTIR)研究了吸附剂表面铜元素、有机基团等在吸附前后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可能的净化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机动车尾气中NO_x受到人们普遍关注。采用多针-板放电反应器,研究NO_x浓度变化随电气、气体等参数的变化规律,为脉冲放电去除NO_x提供一定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提高脉冲电压有利于NO转化;脉冲重复频率增大可提升NO_x去除率,脉冲重复频率达到一定值时NO_x去除率增幅不明显;流量增大利于NO转化,不利于NO_x去除;随氧浓度的升高NO转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NO_x去除率逐渐降低。当氧浓度低于5%时,NO_x主要是通过NO还原成N_2;氧浓度高于5%时,NO主要通过氧化转化为NO_2。  相似文献   

17.
络合脱硝法是近年来新型的脱除氮氧化物的方法之一,其中EDTA金属络合剂受到了广泛关注,而亚铁络合剂又具有很好的脱除氮氧化物的效果。考查了硫酸亚铁铵与EDTA形成的Fe(II)EDTA这种比较常见的EDTA金属络合剂对NO的吸收容量,并考查温度、络合剂浓度等对Fe(II)EDTA吸收NO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下,对于影响Fe(II)EDTA吸收NO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温度,其余依次为络合剂浓度、气体流速、氧含量、吸收液pH,最适宜吸收条件是反应温度50℃、络合剂浓度0.1mol/L、进气流速600mL/min、氧含量2%、吸收液pH=6。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机动车尾气VOCs组成及其化学反应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钢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采集并分析了上海市主要交通干道和隧道废气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水平。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干道和隧道废气样品的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TVOC)质量浓度分别为(227.1±40.9)、(2209.9±1228.0)μg/m3;隧道废气样品中的TVOC浓度是交通干道平均浓度的4.3~15.2倍;交通干道废气样品中VOCs主要组分与隧道废气样品中VOCs主要组分非常类似,说明交通干道废气样品中VOC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干道废气样品中TVOC的.OH消耗速率为(17.21±4.49)s-1,延安东路隧道和打浦路隧道废气样品中TVOC的.OH消耗速率分别为(300.37±120.78)、(138.09±25.30)s-1,烯烃对TVOC的.OH消耗速率贡献最大,其对废气化学反应活性贡献率在70%以上。交通干道和隧道废气样品中关键活性组分是C2~C5的烯烃组分,这些组分也是机动车尾气中的特征污染物,因此可以判断机动车尾气是上海市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19.
于2020年秋季对台州不同功能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在线监测,分析了VOCs浓度水平和组成特征;利用O3生成潜势(OFP)评估了VOCs对O3污染的影响;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VOC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台州5个监测站点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体积分数日均值在30.0×10-9~52.9×10-9,均以烷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VOCs来源主要包括机动车尾气源、工业排放源、燃烧源、油品挥发源、溶剂使用源和植物源,其对VOCs的贡献率分别为27.42%、19.37%、17.36%、17.25%、11.18%、7.41%,其中城区和郊区机动车尾气源的贡献最大,而工业园区则是工业排放源贡献最大;对OFP贡献最大的源类是溶剂使用源(贡献率31.12%),其次是工业排放源、机动车尾气源、油品挥发源、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20.69%、16.37%、15.70%、10.99%,植物源对OFP贡献率最低,仅为5.13%。台州城区和郊区需重点关注溶剂使用源管控,工业园...  相似文献   

20.
西安市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安市2009年6月-2010年5月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TSP)和气态样品进行了连续采样,利用GC—MS对16种PAHs进行分析。∑PAHs浓度(气相+颗粒相)范围为39.93~1032.46ng/m^3,平均值为197.34ng/m^3;其中,冬季大气中∑PAHs浓度最大,相对浓度的范围为31.21%~72.98%,而夏季的浓度最小;检测出16种2~6环的PAHs,其中以3—4环为主。利用特征分子比值法和因子分析进行源解析,发现研究区PAHs的主要来源为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通过苯并(a)芘(BaP)等效毒性(BEQ)和苯并(a)芘等效致癌浓度(BaPE)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西安大气中PAHs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特别是秋季和冬季大气中PAHs对人类的健康存在较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