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环保公众参与工作是推动环保宣教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本文对湖北省环保公众参与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湖北省情况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保公众参与工作的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可持续、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1])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青海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决定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本文就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内涵、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指出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青海省需要通过建立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行政机制、法治机制和社会机制,拓展公众参与途径和范围,形成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实践证明,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反映了公众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认同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总结梳理生态文明意识内涵的基础上,引入KAP模型构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评价模型,并结合生态文明意识调查评估实例,对模型的适用性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说明,力求为生态文明意识评价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关音 《环境教育》2012,(4):59-61
环保NGO的活动与公众在参与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公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取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塔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自律意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和我区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生态自律建设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虽然塔城的自然环境相对保持较好,但草场超载放牧、退化的趋势还未能得到彻底扭转。以土地荒漠化为特征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塔城地区各族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都有较高的期望值,但主体责任不强,对自己的环保自律行为重视不够。本研究为塔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生态自律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郝未宁 《绿叶》2013,(4):107-113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行动。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十分紧要的任务。而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天津市则更需加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体现了先进的世  相似文献   

7.
从城市群的扩展与规划、产业布局与交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三个角度总结梳理了伦敦、北美五大湖和东京3个世界著名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变迁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背景和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从功能性政府、产业布局、公共交通、公众参与四个方面对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及时反映公众的环境意愿,有助于政府掌握完整的环境信息,避免决策的局限性、盲目性和短期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由制度构成的一个相互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本文基于文献统计分析与实地调研咨询,从广义和狭义层面,分别对生态文明制度进行梳理。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与省级层面实际情况,本文将广义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分为源头保护制度体系、损害赔偿与激励体系、追责考评制度体系和污染治理制度体系四大板块,并针对国家与省级重点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生态资源保护制度链与污染防治制度链。同时,对制度地位、制度衔接、相互关系及其优化选择进行分析,以提高环境管理效能,推进生态文明研究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缺陷、法律政策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如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环境纠纷等,应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及司法建设,以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保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的关系,结合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困境,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即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广西环境教育基地自2002年创建以来,每两年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开展申报创建工作。环境教育基地除了具有承载公众的教育功能外,还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环境教育基地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推动公众参与环  相似文献   

12.
李红顺 《环境教育》2013,(11):39-40
长春市环保人积极推进“大环保”、“联动化”、“共建设”,努力建立环保公众参与新机制,扎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全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蒋志刚 《绿叶》2013,(10):78-82
网络的出现为建设一个高效率、节约型的生态文明社会创造了条件,便利了公众参与,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资源消耗与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价值为核心的文明,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推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将是我们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高层信息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201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办法明确突出公众获得感,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考核办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年度评价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集中体现,如何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是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求通过搞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执法督查、坚守生态红线来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强化生态责任、注重利益导向来充分落实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支持环境公益诉讼来全面促进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6.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多元主体社会共治是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以&quot;绿色浙江&quot;为例,重点分析了其在组织结构上的独特性,处理和政府、企业之间关系的巧妙性和平衡性,还分析了&quot;绿色浙江&quot;在环境保护项目中经常运用的公众参与机制、圆桌协商机制、舆论倒逼机制和服务外包机制等。最后,文章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共治的实现路径包括两个方面:环保组织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公益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则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具体操作程序,扩大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体参与本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4,(3):4-4
正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报告发布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公布我国首份、历时一年调查研究形成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公众对生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境管理》2013,(4):47-47
7月31日,由环境保护部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首次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在京正式启动,同时,腾讯公益频道“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网上调查问卷系统”也正式开通。本次调查是北京市环保局、腾讯公益频道和全国众多大学生环保社团联合支持的首次全国性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项目,旨在客观反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以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香花幼儿园地处高速发展的太仓市高新区,校园环境优美,园舍场地宽敞。幼儿园以"环境教育"为依托,确立"生态文明,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成立了幼儿园生态文明特色教育管理机制,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和挖掘幼儿园及周边资源,培育幼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带香花幼儿走上生态文明特色教育之旅。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14,(4):33-43
正2013年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启动了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依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通过转变宣传教育模式而推动公众参与等方式,来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