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海水养虾池细菌数量动态及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5个海水养虾池细菌数量动态及细菌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层细菌数在不同试验池及同一池塘不同采样时间均呈现较大波动.细菌密度在底水层明显高于表水层,且同一虾池细菌密度在水平分布上极具不均匀性.底泥中细菌数在采样期稳定增加并与底泥中有机物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随着泥层加厚,细菌密度呈V型分布,最大密度出现在表层1cm之内,2cm以下泥层,细菌密度明显减小原位(in-situ)实验测定所得虾池细菌生产力ρ4(C)·t-1=86.10~343.25mg·m-2·d-1,是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10%~19%  相似文献   

2.
三座不同营养类型水库春季细菌生理群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实验室培养的方法,于2005年4月调查了热带亚热带过渡区的三座不同营养类型的水库:大镜山(富营养型),梅溪(贫中营养型),流溪河(贫中营养型),并对3座水库水体和底泥异养细菌及N、P细菌生理群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3座水库水体和底泥细菌生理群的分布差异明显,这些差异主要取决于水库水体和底泥的营养状况。大镜山水库和流溪河水库底泥中有机营养物质丰富,2座水库底泥中主要细菌生理群的分布相似。流溪河水库与梅溪水库为贫中营养型水库,两座水库水体中主要细菌生理群的密度分布相近。在流溪河水库和大镜山水库中不同采样点之间细菌生理群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梅溪水库大坝和出水口之间差异不显著,这种差异取决与水库的水动力学特征。3座水库水体硝酸还原菌与TP(R2=0.6668,P<0.05)和Chl.a(R2=0.6734,P<0.05)以及有机磷分解菌与TP(R2=0.5977,P<0.05)和Chl.a(R2=0.5968,P<0.05)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海养虾场底泥中产芽孢细菌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近海养虾场底泥中的细菌数量和类群的调查,发现有超过50%的细菌生物量是产芽孢细菌,因此对底泥中的产芽孢细菌进行了分离和纯化,通过对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等特征的研究和对部分菌株的16S rRNA基因的ARDRA分型、序列分析等,鉴定了67株产芽孢细菌,其中62株属于芽孢杆菌属,5株属于短芽孢杆菌属.进一步对62株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在底泥不同深度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主要分布在底泥深度0~6cm左右的区域,海洋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主要分布于底泥6cm以下的区域,与坚强芽孢杆菌性状相近的菌分布在底泥2~8cm深度;与耐碱芽孢杆菌性状相近的芽孢菌广泛分布在0~12cm区域.讨论认为,应用这些产芽孢细菌资源在修复海洋环境和开发海水养殖微生态制剂方面具有一定可能性.图3表3参15  相似文献   

4.
用成团肠杆菌(Emterobacter agglomerans)T7(pEA9::Km)为供体菌,以E.a.339(pEA9^-)为受体菌在天然土壤中进行接合实验,测定各种营养物质对重组质粒pEA9::Km同源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如果在土壤中加入生理盐水或无机盐培养基,就观察不到细菌数量的增加和质粒的转移;只有加入碳源物质后才检测到细菌数量的增加和质粒的接合转移,接合转移频率的大小位于1  相似文献   

5.
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为修复对虾养殖环境,从山东各地虾池底泥中分离出331株细菌,通过测定其对对虾饵料降解能力,筛选到虾池有机污染物降解菌10株,这些菌能以对虾饣料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对对虾配合饵料和蛤蜊肉具有较强降解能力(72h内CODMn去除率分别在60%和70%以上),并可在虾池环境条件下良好生长,对养殖动物安全性试验证明,这些菌株对养殖对虾没有致病作用,且其中6株可提高对虾的成活率,这些降解菌具有快速消除虾池底部有机污染、修复对虾养殖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Bacteria,以下简称PSB)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大类能以光作为能源,以CO2和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碳源,以有机物、氢气或硫化物为供氢体而营养繁殖的原核生物的总称;除蓝细菌外都能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PSB分布广泛(见表1),类型多样,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PSB可分为六个类群,27个属(见表2).其中的红色非硫细菌由于其分解利用有机物能力强、营养丰富,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表1 各种环境下PSB数量(n(PSB)/g-1)Tab…  相似文献   

7.
模型池塘生态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报道了三种模型池塘生态系统即池塘微宇宙、池塘中宇宙和模型水陆生态系统的设计、组建与应用研究结果。三种模型生态系统分别由水族箱(60×30×40)cm3、玻璃钢水槽(3×1×1)m3和水泥池(2×2×0.6)m3组成,铺垫一定量含有水生生物种子、孢子及卵子的干河泥,灌注自来水。起始氮、磷浓度按中富营养水平配置。培育约一个月,即可分别长成典型的沉水植物群落和沿岸植物群落,并可维持达数月。冬季水槽排干,第二年注水培养,生物群落可重新发展。该系统可连续使用数年。单甲脒农药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模型生态系统反应均灵敏,可以作为评价、预测化学污染物直接或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引起整体生态效应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8.
三种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自然条件下,对三种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NDERSEN采样器法,LWC-1笄样器法和平皿沉降法测定的室内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分别为2634个/m^%3,2395个/m^3和1380个/m^3,LWC-1型和ANDERSEN二种采样器的采样结果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二种采样器的采样结果均明显高于平皿沉降法的采样结果。ANDERSEN采样器的采样效率高,且可同时测定空气微生物粒子的浓  相似文献   

9.
光合细菌光合产氢机理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加剧,无污染、可再生的氢能的研究开发日受重视.物制氢技术是氢能开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今已知的具产氢活性的微生物有“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bacteria,PSB)、藻类(algae)和非光合细菌(nonphotosyntheticbacteria)[1].由于PSB光合产氢的速度要比藻类快,能量利用率比非光合细菌高,且能将产氢与光能利用、有机物的去除有机地耦合在一起,因而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PSB的产氢的机理及影响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城市化对河流浮游细菌的影响,选取厦门后溪流域沿城乡梯度采集样品,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和多元统计方法对浮游细菌群落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DGGE条带数随着采样站点和城市中心距离的减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将12个站点的浮游细菌群落分为4组,测序结果显示β-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是优势类群,占40.0%.统计分析表明,pH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影响后溪浮游细菌群落组成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他们共同解释了47.6%的群落组成变化.总之,沿城乡梯度随着水体理化指标的变化,浮游细菌群落也发生明显转变,表明后溪浮游细菌受到城市化的强烈影响.此外,结果也提示DGGE可以作为监测与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工具.图6表2参33  相似文献   

11.
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 5~15 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 15~30 cm的无明显规律。长期休闲的土壤在整个耕层有明显的有机质和氨素累积,其中碳的累积快于氮的累积,免耕条件下比耕翻条件下累积量更大。 0~5 cm和5~15 cm土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处理,其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但均低于休闲处理; 15~30 cm土层各培肥处理则无明显差异;单施化肥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高于不施肥处理,但这种差异只在表层( 0~5 cm)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微孔曝气系统,开展了底泥表面曝气和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及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能够将泥-水界面Eh维持在-100 m V左右,DO提高到6 mg·L-1以上.与对照比较,原位覆盖处理的上覆水DO和Eh有一定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相比较,微孔曝气处理均有效降低上覆水中总磷(T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的含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A)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上覆水中TP含量由初始的0.201 mg·L-1分别降至0.062 mg·L-1和0.050 mg·L-1;上覆水中PO3-4含量由0.086 mg·L-1和0.078 mg·L-1分别降至0.026 mg·L-1和0.023 mg·L-1.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明显降低了底泥间隙水中TP的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其TP含量平均下降38.8%(A)和47.9%(A+C).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抑制泥-水界面磷释放能力要弱于微孔曝气处理,而且在试验后期(50 d),上覆水中TP和PO3-4的含量均有所反弹.不管有无覆盖,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均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比例却出现明显增加.单一的表面覆盖处理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与单一的处理效果相比较,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底泥原位覆盖,更有利于抑制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中磷的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13.
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 15 a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用不同用量和配比的氮、磷肥对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分布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施用氮肥,在土壤剖面 100~180 cm之间形成硝态氮累积层,峰值出现在 140 cm处,最大值为 67.92mg/kg(单施 N 180 kg/hm~2); 配合施用磷肥可以降低土壤剖面硝态氮质量分数,根据试验,提出了旱地合理施肥的氮磷肥用量。  相似文献   

14.
丁草胺高效降解细菌的分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瓶培养法富集培养,从肥东县一块单晚稻田土中分离出一株丁草胺高效降解细菌WY306,经鉴定,该菌为节杆菌属菌Arthrobacter sp.WY306.Arthrobacter sp.WY306降解丁草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丁草胺降解半衰期与初始菌量近似成反比;当丁草胺添加浓度为5、9mg/L时,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97h和1.86h,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当丁草胺添加浓度为0.8mg/L或其  相似文献   

15.
ERIC-PCR:一种快速鉴别环境细菌菌株的方法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以 E R I C( 肠杆菌基因间共有重多序列) 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对3 株大肠杆菌、3 株软腐欧氏杆菌、2 株草生欧氏杆菌、1 株梨火疫欧氏杆菌、1 株催娩克氏菌、1 株阴沟肠杆菌和9 株具有降酚能力的细菌等20 种细菌的基因组 D N A 进行 P C R 分析.每种菌株均存在数目不等的各自独特的带型,能够区分同一种类中极为相近的菌株.经多次重复,各特异性扩增的主要带型能重复稳定出现.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多数按照分类地位归到相应的组中.9 种具有降酚能力的细菌中,2 种分离自处理焦化废水池活性污泥,7 种来自土壤样品. E R I C P C R 指纹图显示,前2 种属于一类,都有一条大小约1 .1 kb 的主带,其它7 种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细菌除其中1 种有1 条约1 .2 kb 大小的主带外,其余6 种都有1 条大小约1 .4 kb 的带.聚类分析将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细菌归为3 种不同的类型. E R I C P C R 可以从分子水平对细菌基因组进行快速指纹图分析,在对环境细菌分离物进行快速鉴定和归类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水域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分别在1997年8月10日至8月19日,1998年2月20日至3月7日,对台湾海峡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在九个断面20个站位取得水文、化学和生物学综合参数,研究该海域β-葡萄糖苷酶活性(βGlcA),细菌生物量及生产力的时空动态,主要结果如下①夏季台湾海峡南部各站位βGlcA的值为1.94mmol/L^-1h^-1,变化幅度大于(0.31-8.1nmol/L^-1h^-1;冬季海峡北部βGlcA平均值为0.86nmol/L^-1h^-1,变化幅度大(0.34-1.89nmol/L^-1h^-1)远小于夏季。②以碳的转化量表示,夏冬两季的βGlcA分别为0.14μgL6-1h^-1和0.062μgL6-1h^-1,分别高于这两个季节的细菌生产力。③从离岸到近岸,细菌胞外酶活性升高。④该海域胞牙酶活性与细菌的二次生产力的相关性不够明显。⑤βGlcA的剖面分布及周日变化与细菌生产力的相关性不很明显。⑥表层水游离态的细菌的βGlcA,在整个海区的分布特征与该水层的总βGlcA分布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7.
浦东新区土壤—食物链中的铜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了浦东新区污灌区、吹泥区和一般区三种处理土壤中Cu、Zn的水平和垂直分布,Cu、Zn分层现象不明显,水平差异较大,但三种关型土壤差异不显著。Cu在食物链中累积系数铰小,一般小于1.0,而Zn的累积程度较大,尤其是以人为消费者的食物链中,累积系数最高达到18。  相似文献   

18.
饮用水低温生物预处理生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给饮用水低温生物预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利用陶粒柱连续流生物反应器,于低温(水温2─5℃)季节,对某水源水进行预处理的同时,研究和探讨了陶粒柱生物反应器的生化活性。结果表明,试验装置在低温季节对原水的净化效果较好;陶粒柱反应器内TTC-脱氢酶活性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呈梯度分布;低温条件下测定的反应器上、中、下层生物陶粒TTC-脱氢酶活性分别为22.39、5.70、0.408μgTF/cm3·h-1;生物陶粒TTC-脱氢酶活性与活性细菌数的时数(logABN)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93.n=25)。因此,可以认为,TTC-脱氢酶活性是研究和描述饮用水生物预处理效果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19.
从越冬期淡水白鲳病鱼的肝脏内分离纯化到一细菌菌株CBZHG4,用n(cell=10^5~10^6mL^-1的菌液浓度在腹腔注射试验鱼后48h内全部死亡,证实为病原菌。CBZHG4经API 20NE系统鉴定为嗜水性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卡那霉素多种抗生素和呋喃类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0/129不敏感。表2参2  相似文献   

20.
黄浦江底泥对多环芳烃吸附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王郁  李咏梅 《环境化学》1997,16(1):15-22
本文主要介绍黄浦江底泥对以蒽为代表性物质的多环芳烃的吸附研究,着重探讨其吸附机理,在实验条件下,黄浦江底泥对蒽的吸附属多分子层吸附,可用de BoerZwikker公式所表示的极化模型较好地描述,这表明原描述非极性气相分子在极性吸附剂上吸附的多分子层极化模型可应用于稀溶液中溶剂化蒽分子在极性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本研究认为吸附等温线上出现阶梯状形式是由于蒽-甲醇分子的溶剂作用及底泥颗粒的表面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