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湖北里湖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其与间隙水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西湖是典型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经过环湖截污等工程措施,影响西湖的外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治理,但西湖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在外污染源得到控制后,富含营养盐的沉积物成为西湖水质改善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研究西湖北里湖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和丰度、间隙水磷含量垂向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沉积物磷形态与间隙水磷含量的相关性,探讨内源磷对西湖北里湖营养盐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北里湖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较低,不同磷形态及其含量在垂向上呈现一定的波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间隙水总可溶性磷(TDP)和PO34-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变化不明显,但其含量总体在垂向上都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因此,沉积物磷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雨后入湖溪流磷污染对西湖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入湖径流是西湖磷的最主要污染源,尤其是暴雨后径流的磷污染最严重,梅雨(2001年)和台风雨后径流的磷净输入为1.77t,约占西湖全年磷总沉积量的42.5%。西湖流域内土壤表土的磷含量约是母土的两倍。西湖流域内土壤表土富磷和暴雨的冲刷和淋溶是导致雨后径流磷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几种减小和消除径流磷污染的几种方案,通过分析比较,建渠排暴雨后径流水到钱塘江是比较彻底的消除径流磷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杭州西湖总磷模型及其治理应用(Ⅰ)的研究基础上,再用平面二维水动力方程、对流扩散方程(其中考虑了底泥沉降及底泥释放同时发生的水与底泥双层介质的交换)数值解,对一个进出水口,引水量2000万t/a8个点浓度的平面分布进行了验证,并研究了多个进水、出水口的布局和引水增加后对西湖各水域水质改善程度。又用最新水质资料作了预测验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城市污水管理不善,治理措施不力,大量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流入濒临城镇的风景区水域,致使我国一些著名风景湖泊,如武汉东湖、杭州西湖、江苏太湖,南京玄武湖等水  相似文献   

5.
西湖引流钱塘江水9年后的水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湖引水工程于1986年9月30日建成通水,日取水能力为30万t,9年中共为西湖引入16192万m~3清澈的钱塘江水,引水量是西湖蓄水量的1846倍.对于引水后的西湖水体,已经在浮游藻类、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效益、杭州西湖引水工程效益及配水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西湖引水9年后水体的理化特性和引水效果的调查研究还较少,为此本文就西湖引水9年后主要湖区的透明度、耗氧量、浮游植物总量、氮、磷和叶绿素等水质指标的年周期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西湖引水前水体质量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5年2月~1986年2月一个水文年杭州西湖水体质量系统调查结果,对引水前西湖原水体质量及西湖水体前期治理工程所取得的效果,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进行评价,既科学地描述了西湖水体质量现状,又为评价钱塘江引水工程效益提供前期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7.
以赋石水库和其上游河道沉积物以及流域内代表性水稻土为对象,通过分析其理化性质,改变上覆水磷浓度和pH的方法探讨沉积物和土壤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内较高的磷含量,导致吸附/解吸平衡浓度较高,因此在水库和水体中起着磷"源"的作用;(2)土壤最大磷吸附量为566.45mg/kg,远大于沉积物的吸附量,同时吸附/解吸平衡浓度较低,因此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时,要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尽量减少作为最主要污染源的农田土壤磷素流入水体;(3)无论上覆水中磷浓度升高还是降低,在未达到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前,土壤和沉积物会持续释放磷,故应把水体治理的重点放在降低土壤和沉积物的磷含量上;(4)上覆水的pH对样品的磷吸附和释放都有显著的影响。在酸性(pH3)或碱性(pH9)环境下,样品的磷吸附量均急剧下降,而水体酸化更易导致平衡后上覆水磷浓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底泥释磷及其对西湖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杭州西湖底泥由上部藻骸腐泥和下部泥炭层构成,含有丰富的碳和氮,含磷属中等水平。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模拟两种方法,测定了西湖底泥的释磷量和释磷速率,获得了pH、DO、温度及上复水组成等因子与释磷通量的相关关系。室内模拟底泥最大释磷量为0.368μg/g;夏季现场模拟底泥平均释磷速率为1.02mg/m~2·d,估算西湖底泥释磷量达1.346t/y,相当于年平均外部入湖磷负荷的36.4%。底泥释磷对西湖富营养化有着不客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河流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治理河水污染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了石墨-铁板电极电解法对城市内河中重污染水体中磷去除的可行性;分析了静置时间、电解时长、初始磷浓度、电压、pH及极板间距对电解法除磷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电解法处理重污染水体的最佳运行参数,比较了电解法处理实际河水和模拟河水的TP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重污染河流水体中的磷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得到去除,在静置时间为3 h,电压为10 V,极板间距为1.5cm,pH保持在中性或弱酸性,电解时长在10~15 min时,TP去除率达到90%以上。同时,在最佳运行条件下,电解法处理实际河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BR反应器(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分别研究了乙酸盐及硝酸盐浓度变化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浓度>230mg/L时,乙酸盐浓度的变化对释磷、除磷速率等影响并不显著。在硝酸盐浓度<30mg/L时,硝酸盐浓度越高,缺氧段除磷速率也就越高。在C/P>23,C/N>5条件下,SBR系统对磷、氮去除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杭州西湖水生高等植物的恢复与水生生态修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过去的50年,西湖一直被富营养化问题所困扰。迄今为止,采用了各种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耗资数亿,但收效不明显。为了进一步解决西湖富营养化问题,提出需要用生态方法去解决生态问题,通过生态学手段,恢复、重建高等水生植物带落,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控制藻类来修复西湖水生生态系统。科学地选择先锋种类组合、消除草食性鱼类的影响、合理地控制水位是西湖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研究不同污水厂出水及下游排污河磷形态及浓度的变化规律,2014年3—8月对污水厂A、B出水及其排污河下游与大沽排污河5个点位水体中的总磷(TP)、溶解性总磷(TDP)、溶解性无机磷(DIP)、溶解性有机磷(DOP)、颗粒态磷(PP)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各点位水体均以DIP为主,污水厂A出水TP变化范围为0.27~2.31 mg/L,均值为1.04 mg/L,下游各形态磷浓度低于出水浓度,污水厂B出水TP浓度范围为0.10~3.12 mg/L,均值为0.49 mg/L,下游各形态磷浓度除DOP外均高于出水浓度。大沽排污河的总磷浓度变化范围为0.60~6.26 mg/L,均值为1.82 mg/L。其他外源磷输入对大沽排污河磷形态及浓度影响大于污水厂。  相似文献   

13.
产芝水库底泥和其间隙水中氮、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场调查和样品采集的基础上,对产芝水库主要采样点底泥及其间隙水中TN、NH+-N、NO3--N和TP浓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底泥TN,TP和其间隙水中TN、总溶解性磷(TDP)浓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芝水库底泥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在表层均较高;而底泥中氮、磷浓度自深度为10 cm处向表层多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间...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评价磷在河道沉积物中的环境行为,在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上海市进木港和苏州河沉积物中磷的分布形态、吸附特征及释放规律.结果表明:(1)2种沉积物中碎屑钙磷(De-P)浓度最高,闭蓄态磷(Oc-P)次之,其他形态磷浓度相对较低,而活性磷中以铁磷(Fe-P)为主;(2)2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均符合线性方程,在4.0h时基本达...  相似文献   

15.
阳宗海沉积物中磷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絮凝剂(Fe Cl3)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过程中,水体中的磷被大量沉积进入底泥,弄清其是否会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发生反溶形成二次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实验模拟泥-水界面p H变化、物理扰动和微生物活动的变化,旨在分析这些环境因子变化对沉积物中磷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宗海水体在目前这种磷浓度下,底泥的磷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溶出再次造成水体磷污染,当暴露在清洁水条件下时磷的释放率会增加;这种由于絮凝剂吸附沉淀到湖底的磷,在上覆水p H增加0.5时底泥磷解吸附释放速率增加;每年秋季湖泊上下层水的交换活动会造成水体磷浓度的季节性升高,形成不可忽视的磷内源。而夏季水温分层导致湖泊底部厌氧,使厌氧微生物活性增强,这将进一步促进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污水生物除磷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在系统阐述污水生物除磷机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微生物群体平衡、城市污水水质、环境因子以及工艺运行参数和运行方式等方面对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除磷系统的溶解氧浓度不宜太高,一般好氧区DO<2 mg/L,厌氧区DO<0.2 mg/L;厌氧段存在硝酸盐对生物释磷有负面影响,缺氧段存在一定浓度的硝酸盐有利于生物聚磷;碳源必须充分、易降解;TKN/COD<0.1的城市污水有利于生物除磷;pH偏碱性可提高生物除磷效率;低温对生物除磷效果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杭州西湖富营养化防治设施最佳运行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西湖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的时效性,探讨现有各种防治设施的最佳运行方式,以降低治理费用、提高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SBR反应器(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分别研究了乙酸盐及硝酸盐浓度变化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浓度>230 mg/L时,乙酸盐浓度的变化对释磷、除磷速率等影响并不显著.在硝酸盐浓度<30 mg/L时,硝酸盐浓度越高,缺氧段除磷速率也就越高.在C/P>23,C/N>5条件下,SBR系统对磷、氮去除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利用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固定包埋铜绿微囊藻,通过正交实验获得聚乙烯醇溶液浓度、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及铜绿微囊藻液量去除磷的最佳配比,研究溶液起始pH值、反应时间、磷初始浓度对固定化小球吸附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小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聚乙烯醇质量分数6%,海藻酸钠质量分数0.5%及铜绿微囊藻浓度2×107个/mL;固定化小球吸附磷的最适起始pH值为6~8,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9~12 d,初始磷浓度为1.00 mg/L时去除率最高,达到79.19%。  相似文献   

20.
硝酸盐对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厌氧/缺氧间歇反应器内考察了硝酸盐进水浓度及进水方式对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氧阶段,反硝化除磷菌(DPBs)可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当硝酸盐浓度较低时,DPBs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吸磷。进水COD浓度为220 mg/L,正磷浓度为6.8 mg/L,硝酸盐初始浓度为26 mg/L时,系统达到最佳脱氮除磷效果,期间亚硝酸盐浓度积累至10.71 mg/L。采用连续流投加硝酸盐的方式更利于氮磷的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