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保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环保执法作保证。加强环保执法,是过渡时期强化公民环保法制观念的客观需要。新旧体制的变革,必然会对公众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导致人们用新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一系列的传统观念,实现观念的更新。这是变革时期的特点。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也有正确与谬误之别,需要我们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以分析和判断,防止观念更新中的盲目性。在有的地方把“环保部门不过…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一种道德理念也是一种生态文明,需要融入不同的领域和每个公民的行为规范,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广大企业和广大人  相似文献   

3.
郇庆治 《绿叶》2008,(6):16-23
中国的发展,正日益呈现出一种"增长经济"而不是"增长中经济"的特征。中国所面临的真正生态威胁,是经济与社会对经济增长本身的不断增加的依赖。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红绿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许可以成为更有效地抑制与逆转增长经济化的趋势,尽管并没有任何中国肯定会这样做的保证,而且即使选择这样做也未必能成功,但生态社会主义的选择极可能把中国带向十分不同的未来——一个更加绿色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基于角色地位、功能定位和生态权责的不同,有限理性的政府、良性调节的社会和自觉自治的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三大责任主体的基本定位。受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及生态文明观念的影响,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政府责任"越位"、社会责任"失位"和公民责任"缺位"等权责错配的尴尬。从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厘清政府、社会和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责关系,优化三大主体的权责结构,重构政府执行力、社会协同力和公民支撑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与公民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是西部大开发形势的需要。通过对目前新疆环境形势的分析,指出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并就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出的有效方法和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能源需求的高增长和化石能源的高占比导致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退化问题.均衡状态下,用于环境治理的资本投入实质上是对储蓄的一种扣除,这会降低生产性资本总量的积累速度,导致经济增长潜力下滑.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能源转型与真实储蓄量的DSGE模型,结合最新相关文献和中国经济数据校准模型,模拟研究了能源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效应.结论表明:能源转型发挥出一种"刹车"效应,将逐渐减缓经济增长潜力的下滑趋势;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有望在2030年左右逆转其趋势;能源转型相关政策会改变"刹车"期的时长和弱化经济潜力的下滑程度.政策启示方面,能源转型是扭转经济增长潜力下滑趋势的有效手段,政府可通过政策"组合拳"的方式来干预能源转型过程,将有助于缩短"刹车"期和相对增强经济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7.
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目前局限于关系存在性、非线性拐点条件等,关系有无的条件性研究不足。依据中国知网(CNKI)近20年CSSCI期刊载文,就促进论、抑制论、非线性论等新视角述评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促进论视角,旅游发展引致创收外汇、增加税收、促进就业、拉动投资和刺激消费5种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在抑制论视角,旅游发展形成去工业化、"荷兰病"效应和负溢出效应3种路径抑制经济增长;在非线性论视角,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呈"U"型、"N"型和"V"型关系3种形态,其拐点条件集中在旅游专业化、对外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等。结合述评结果,未来研究应注重非线性多元条件、关系有无条件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何强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环保执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障条件。强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相似文献   

9.
曾贤刚  唐宽昊 《绿叶》2013,(5):33-40
过去三十余年,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环境恶化为成本而获得了显著、持续的增长。同时.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环境管理制度加重了环境恶化的程度。而环境恶化带来了公众福祉的下降.有违推进经济增长的本意。为此,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完善环境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环境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公民环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教育环境,一种是学校环境教育,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教育。广义上讲,学校环境教育指在学校进行的正规教育,包括对象为中小学生、非环境专业的大中专学生的环境教育和环境专业教育。社会环境教育也包括为工作需要而进行的在职环境科学教育以及面向大众的环境宣传教育。如果只从提高公民环境意识角度看,我们的讨论对象将限制在学校的非环境专业教育和社会的环境知识普及教育。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一般由不同的部门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部门的基本职能,它有两种含义。广义上讲,指在环境容量允许下,按照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运用技术、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常永莉 《青海环境》2002,12(2):84-86
市场经济是一种依靠市场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它能够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但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单靠市场经济本身无能为力,面临着既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实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真正把经济增长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促进整体的平衡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建立在环境保护前提之下,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这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把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正环境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是指向全体公民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公民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的各种教育活动。20世纪以来,环境教育日益升温,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中国是人口大国,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教育变革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环境教育就更应该受到重视。但目前,"想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许是环境教育的现实写照,这与我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不仅是一场制度变革,而且是一场观念变革。这一变革势必引起我国法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法制状况的新发展,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革新的需要。一、市场经济与环境法观念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给环境法领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并要求其转变思想.确立一系列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念,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法治观、权利观和效益观。第一、法治现。计划经济内在地、本能地要求人治,市场经济则相反地要求法治。人治社会中也有法,又有“以法办事”,它强调法的意志性,法律如同其他暴力工…  相似文献   

16.
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4,14(3):93-96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多年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循环 ,最终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 ,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文章从阐述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出发 ,对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方面的重大作用进行分析 ,提出了展开循环经济实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采用我国30个省级地区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能源强度和对外开放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对我国雾霾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我国雾霾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以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强度为门槛变量时,经济增长对我国雾霾污染的正向影响在跨过门槛值后增大,呈现出"阶梯式"的增长特征;以人口密度为门槛变量时,经济增长对我国雾霾污染的正向影响在跨过门槛值后变为负向影响,呈现出倒"U"型关系;以对外开放水平为门槛变量时,经济增长对我国雾霾污染的正向影响在跨过门槛值后减弱。  相似文献   

18.
以淮海经济区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1—2016年为时序,在研究经济发展及其空间集聚特征的基础上,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动力演化过程及其空间类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显,"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分布日益集中,形成了以徐州为核心的集聚区向外围辐射经济效益。(2)淮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动力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其中需求拉动波动减弱,而其他4种动力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逐步由需求拉动向产业升级和科技驱动进行转换。(3)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地市经济增长动力呈东强西弱,且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呈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经济方式的转变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关系有待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实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1]。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杜国辉  田慧芳 《绿叶》2013,(3):25-31
现代化,广义而言,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狭义而言,它不是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赶超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是典型的外生型现代化:"中国制造"一度成就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神话;但同时又以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显示以粗放式发展和能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