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需要多元主体生态责任的现实担当,这种担当主要是通过政府、企业、环保NGO、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的观念、行动的"生态化"过程来体现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主体生态责任的现实担当还存在着一定困境,因而,寻求多元主体生态责任的缺失原因与培育路径,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公民的培养是战略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且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公民,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和运转的前提。生态公民具有四个显著特征: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理念;生态意识。培养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集中体现,如何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是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求通过搞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执法督查、坚守生态红线来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强化生态责任、注重利益导向来充分落实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支持环境公益诉讼来全面促进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4.
环境信访是中国公民环境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通道,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环境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环境信访的参与主体——公民入手,基于社会心理学中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构建了公民环境信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AMOS 20.0对S市9个行政区500位市民的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公民的环境信访行为,其中环境信访结果认知正向影响环境信访责任归属,公民的个体规范需要通过责任归属得以激活,从而影响公民环境信访行为意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完善环境信访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公民环保意识和环境信访责任归属感,同时可以通过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畅通环境信访渠道以及对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有效处理来促进公民对环境信访行为积极意义的认知,从而推动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  相似文献   

5.
姜裕富 《环境教育》2010,(11):39-4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在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个人、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以及其他组织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合作治理模式是政府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近日公布《公民环保行为调查报告》。本调查主要了解我国公民环保行为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开展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对下一步生态文明宣传工作的把握和重点安排奠定科学基础。研究报告显示,公民高度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66.88%的受访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及时反映公众的环境意愿,有助于政府掌握完整的环境信息,避免决策的局限性、盲目性和短期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  相似文献   

8.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本文论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四大特征,包括一大突破即"党政干部政绩观制度突破",两个明确即"明确了适应范围与责任清单",三大亮点即"有权必责、党政同责与终身追责",四大追责主体即"党政主要领导、党政分管领导、政府工作部门领导与具有职务影响力的领导"。最后,提出了五个建议包括"编制生态资产负债表,建立追责联动机制,行为追责与后果追责相结合,设定追责情形,制定实施细则"。《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引导党政领导建立正确的政绩观与推动尽快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多元主体社会共治是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绿色浙江"为例,重点分析了其在组织结构上的独特性,处理和政府、企业之间关系的巧妙性和平衡性,还分析了"绿色浙江"在环境保护项目中经常运用的公众参与机制、圆桌协商机制、舆论倒逼机制和服务外包机制等。最后,文章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共治的实现路径包括两个方面:环保组织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公益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则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具体操作程序,扩大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体参与本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高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  相似文献   

11.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为"美丽中国"培养出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推动者和示范者。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作为环境保护类高等学校有责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观建设,在现有的环境素质教育工作基础上,利用学院的环境教育资源与特色构建一套融科学理念、课程教育、环境熏陶、实践融入、社团引领、网络宣传、奖赛激励、政府支持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企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力所能及地承担起环境保护、社会关爱、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义务。近年来我国污染物排放增长态势基本得到遏制,但因行政体制与执法存在缺陷、企业自律性不足,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借鉴美国、日本两国的先进经验,分别从政府、企业、公众层面提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企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企业生态责任培训,树立公众新的责任感和消费观念等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滕海键 《绿叶》2013,(3):32-37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于环境问题的根源与生态文明的主旨,环境史能够提供更好的阐释和解读。本文结合自己在环境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推进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史教育,以提升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同时普及生态学理论,提高广大民众与政府的生态学素养,在发展理念上应摈弃传统的一维发展观,倡导多维发展观,在环境治理上需要注意解决环境不公正问题,政策上以国家干预为主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相似文献   

14.
骆方金  孔静 《环境教育》2009,(10):11-14
我国经济快速成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培育公民的生态人格。培育公民的生态人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为生态人格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高企业、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生态人格培育中的作用,形成生态人格培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口号为"七十亿人的梦想:一个星球关爱型消费"。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5年"环境日""践行绿色生活"主题。该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新《环境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  相似文献   

16.
正环境道德与环境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铺平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越来越发现,当道德与法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从国家层面而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国家才能实现经济文明、生态文明双丰收。在以前的教育观念中,思想品德尤为重要,认为"法治"是国家的责任,与个人无关,其实不然,公民的法治意识是承担法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和国际通用语言解读生态文明,从理论、战略、治理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讨论,提出深化生态文明的思考和建言。首先,从对象、过程、主体三个维度概述最近十年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新成果新思想,指出其对理解和深化生态文明可能有的启示。其次,基于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的新认识,对中国未来从2020到205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情景、路径与策略做出战略层面的分析与研讨。最后,提出后2020五年规划编制中加强面向生态文明的合作治理的建议,包括深耕包含模型、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整合、加强公私间的界面管理、鼓励公民参与和培育生态文明的新伦理新人格等。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21,(1)
正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启动2021年度"‘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活动自开展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踊跃参与,展现了全民共建美丽中国的生动场景。  相似文献   

19.
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参与的表现,能对权力腐败予以防治,其首要前提是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只有逐步健全信息公开机制,让公民充分了解政府工作,才能对政府工作进行准确的评价和有效的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文规定:"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解读政府环保工作,并结合沧浪区生态的特点,分析其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沧浪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并对加强沧浪区生态文明的创建工作提出了"三着力"和"三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