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村移民安置生态环境容量估算的双向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把经济、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整体,深入探讨了农村移民安置环境承载容量的估算方法,采取线性加权构造评价函数的方法,并选用人均口粮,农业产值,水土保持状况以及森林面积,以便建立分别代表三个效益的目标函数,进行多目标规划,然后,根据双向探索的思路,在可行解中择优,进而在顺向和逆向寻优中不同整体效益的基础上,发展出协调优化、综合决策的安置容量估算方法,双向寻优的结果可互相验证,互相补充,弥补了单一  相似文献   

2.
生态移民的新环境融入对实现移民安置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陕南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的三个移民安置点作为案例地,利用半结构化访谈对196位就近安置生态移民进行调查,通过质性分析和QCA(定性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将移民老家依恋和新家地方融入/疏离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表明:移民融入新环境是一个老家—新家互动的建构家的过程,就近安置使得这种互动过程更加显著;与其他移民类型相比,就近安置使得老家与新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全面性的特点,包括老家认同、功能性依赖和社会支持;就近安置所存在的老家与新家联系的复杂性成为移民对新环境产生疏离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除了解决移民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应允许移民进行老家与新家的互动,并对互动做进一步的政策性安排,以便逐步实现移民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新环境融入。  相似文献   

3.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是实现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要前提。论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柴达木盆地为例,设计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思路,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多目标进行竞争辨识,采用以投入产出模型、AHP法等定性为主的决策方法和以系统动力学模型、生产函数模型等定量为主的决策方法生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基准方案,进而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案优选的密切值模型求出了柴达木盆地宏观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4.
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土地、库区移民安置和新城及工矿迁建等带来了库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巨大变化。为此,如何构建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的宏观土地利用类型新格局,不仅是近10年内百万移民安置和生产布局的重点,而且关系到库区未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在土地淹没与置换的胁迫条件下,库区土地资源类型转换的方式与过程;从要素控制、地段设计到系统模式优化的不同层次,提出了库区土地生态设计模式与措施;并从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库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并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开工建设1.2亿千瓦水电的目标,我国需要加强水电开发管理,促进水电健康发展。2009年10月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在发展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影响,以实现具有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的目的。在我国各种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水利水电建设是最早开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框架下解决水电开发生态问题的五大难点,认为尚难破解水电规划开发生态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以解决水电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并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开工建设1.2亿千瓦水电的目标,我国需要加强水电开发管理,促进水电健康发展。2009年10月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在发展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影响,以实现具有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的目的。在我国各种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水利水电建设是最早开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框架下解决水电开发生态问题的五大难点,认为尚难破解水电规划开发生态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以解决水电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装备群备件保障决策问题,从装备群-装备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建模和优化。首先,根据可靠性分配方法将装备群系统可靠性分配给各装备子系统,在此基础上,考虑总费用和保障概率的要求,利用pareto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各子系统装备所需携(运)行的备件进行合理优化,建立一个多目标优化决策模型。最后结合应用实例展开应用研究,可为装备群系统决策从定性到定量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灰色多目标优化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优化决策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指标,在这些指标中既有已知信息,又有未知或未确知的灰色信息。因此,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优化属于灰色多目标优化问题。本文利用灰色多目标优化模型,选取六个优化指标,对宣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五种可行方案进行了优化决策,得到了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该模型原理简单、计算简便、结果可靠,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多方案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9.
水库移民环境容量是水库移民工作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其基本理论是:人类生存条件受环境制约,移民环境容量具有可变性,影响移民环境容量的因素的质和量决定移民环境容量大小。移民环境容量分析采用宏观定性分析与微观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动态分析,主次分析,可靠性分析等基本原则。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的理论与方法,已在水库移民安置规划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水库水调度是典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目标和决策过程都存在模糊性.在概述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的内涵及其目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的基础上,将该模型用于山西东山供水工程区7个水库的水环境质量评价,并进而开展了12条水库水调度路线优选.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对工程区水资源管理及其优化配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中,做好农村移民的安置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借助世行贷款项目,通过持续的实际调研,以梅城垃圾填埋场为例,介绍了项目的建设主要内容及影响。从征地补偿安置、农村住宅房屋拆迁安置及弱势群体及妇女权益保护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移民生产生活安置方式。基于此,总结出了以下四个结论:(1)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2)征迁过程与安置工作相协调、(3)合理补偿,适当调整、(4)强化机构建设和人员能力培养。并提出了四条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乌拉特中旗近20年来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气象环境质量状况等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乌拉特中旗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按照“围封轮牧,划区禁牧,舍饲养牧,移民休牧”的指导思想,并对如何改善乌拉特中旗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倩  邱俊杰  余劲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7):1376-1390
山区移民搬迁是否加剧耕地撂荒关系到移民稳定性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陕西省南部地区商洛、安康、汉中3市8县(区)1578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面板Logit和Tobit模型回归得出,移民年数对是否撂荒、撂荒面积及撂荒耕地占比在1%的水平上有正向影响;仅当移民距离超过0.5 km时,农户耕地撂荒面积及撂荒耕地占比显著增加;不同移民类型中,工程移民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程度最大,避灾移民影响程度最小;另外,户主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特征、农地流转特征显著影响了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可以得出,移民搬迁加剧了山区耕地撂荒,城镇生活的转变及务农时间机会成本的增加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对工程移民农户进行有土安置,加大生态移民区退耕还林支持力度,扶持扶贫、避灾移民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4.
剖析了我国目前“村下”采煤村庄搬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借鉴水利工程中非自愿性移民的经济,结合煤炭行业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UN-SDGs),融入生态系统服务,建立了面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村落和农牧户尺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西藏典型易地扶贫搬迁迁入村——白朗村及村内农牧户在搬迁前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在村落尺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后迁入村在消除贫困(SDG 1)、能源可持续(SDG 7)和可持续住区(SDG 11)三项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值较搬迁前显著增加,但可持续发展指数总分降低2.9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直接影响的农牧户收入、用水和交通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从49.4%增加至54.23%,但政策间接影响的生态系统相关的指标,其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由50.6%降低至45.77%;在农牧户尺度,易地扶贫搬迁显著促进了搬迁农牧户消除贫困(SDG 1)和体面工作(SDG 8)目标的实现,且在村落资源总量有限、大量人口迁入的情况下原住农牧户各项可持续发展指标依然稳定增长。研究为白朗村搬迁后的管理和投入工作提供方向,并为未来其他地区搬迁工作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迁入人口数量的确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移民与生态环境问题是丹江口水库水位抬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移民问题是水位抬高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难题,存在政策法规、移民资金、安置措施、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制定可行的移民规划,确保移民的稳定和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非常艰巨的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污染源与污染总量日益增加、水质下降、支流库湾富营养化进程加剧等问题将困扰水库的运行与管理,后靠移民的生产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建议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全方位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水库水质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1980~2005年农业用地氮平衡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昔保  杨桂山  李恒鹏 《环境科学》2009,30(8):2227-2233
利用三峡库区分区县农业统计资料,对OECD土壤表观氮平衡模型进行适当改进,计算分析三峡库区1980~2005年农业用地氮平衡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0~2005年库区氮总输入和总盈余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分别从23.4万t和14.4万t增长到45.6万t和30万t;氮总输出量1980~1995年呈增加趋势,从9.0万t到16.7万t,1995年后基本保持稳定趋势;单位面积氮盈余量1980~1998年总体呈持续增加趋势,从133.4 kg/hm2增长到310.3 kg/hm2,1998年后逐步趋向稳定,但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性增强,主要集中在库中和库首区县,与库区移民数量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氮输入贡献主要来源于化肥、牲畜粪便、人粪尿和生物固氮,累计占总输入90%以上;1995年前库区氮平衡变化主要受国内大量使用化肥宏观环境影响,1995年后受水库淹没和移民影响较大,但其具体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分析;建议考虑适当发展副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或进行生态移民等措施减少氮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原油库建设环评需预测非甲烷总烃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进而提出卫生防护距离。大连、岙山等国家战略储备基地根据预测提出的卫生防护距离对居民进行拆迁安置.致使工程经济可行性大为降低。采用实测与美国推荐大气预测模式对浮顶罐非甲烷总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发现其差异较大。文章在分析其差异的基础上,对污染源强的参数取值进行了详细论证。以实测为基础,论述了计算公式中参数的取值依据,进而论证了当前浮顶罐运行段采取不防腐,依靠原油自身物性,即可达到防腐和减少非甲烷总烃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三峡工程建设引起库区自然水环境的变化,使得在175m以下及临近该水位的个别城镇面临搬迁重建。库区城镇的原有特色是千百年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所形成的,具有三峡库区自身的特点。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的规划方法、城市建设技术为传承库区独特的文化和生态遗产,同时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