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水泥行业中,小水泥厂点多面广,污染严重。同一种生产设备产生的扬尘,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案的情况也不少。长期以来,有关的科研。设计单位和水泥企业的广大科技上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磨机尾气的收尘问题。如小型磨机的收尘,归纳起来,一主要有拔气管排尘,简易布袋收尘,旋风收尘器收尘,布袋收尘器收尘,旋风收尘器加布袋收尘器收尘,立管式高压静电收尘器收尘,旋风收尘器加立管式高压电收尘器收尘,卧式电收尘器收尘等多种方案。根据我国目前经济、技术现状,究竟哪一种收尘方案最合理、。最经济、管理最容易、最受厂家欢迎,需要对上述方案进行…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浊度仪的工作原理和优越性,此装置的使用提高了收尘系统自动化、收尘效率和收尘合格率。  相似文献   

3.
几种捕集高比电阻粉尘的电收尘器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论述了影响电收尘器收尘效率的主要因素,指出常规电收尘器在捕集高比电阻粉尘时产生反晕现象,从而使收尘效率大大降低,并且提出几种适用于捕集高比电阻粉尘的电除尘结构,对开发新型电收尘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紊流传质原理,建立荷电粒子的输运方程,并结合边界条件求解输运方程,进而得到收尘效率公式。将涡旋电除尘器分段、粉尘粒径分级,结合凝并方程,推导得到考虑粉尘凝并情况下的收尘效率值。对比粉尘的理论计算电凝并收尘效率,多依奇计算收尘效率和实验收尘效率值可知,电凝并收尘效率略大于实验收尘效率,两者最大差值为3.7%;而多依奇计算收尘效率与实验收尘效率相差较大,两者最大差值为17.2%,可见,电凝并收尘效率公式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原式电收尘器的特点,提出原式电收尘器较板式电收尘器不仅有很强的适应性,收尘效率高,而且适用场合广泛,制造工艺简单,运行成本低,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玻璃纤维扁布袋收尘器属于“外滤式”收尘器,具有很好的稳定的收尘效率。它的收尘效率不低于静电收尘器和湿式收尘器,却没有静电收尘器那样多的附属设备,没有那样复杂的技术管理要求;也没有湿式收尘器给排水冬季防冻的问题和含尘废水处理的问题。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高效率收尘设备,广泛地适用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水泥及炭黑  相似文献   

7.
根据紊流传质原理,建立荷电粒子的输运方程,并结合边界条件求解输运方程,进而得到收尘效率公式。将涡旋电除尘器分段、粉尘粒径分级,结合凝并方程,推导得到考虑粉尘凝并情况下的收尘效率值。对比粉尘的理论计算电凝并收尘效率,多依奇计算收尘效率和实验收尘效率值可知,电凝并收尘效率略大于实验收尘效率,两者最大差值为3.7%;而多依奇计算收尘效率与实验收尘效率相差较大,两者最大差值为17.2%,可见,电凝并收尘效率公式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8.
旋风收尘器是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收尘器,由于它的结构不同,种类也很多。扩散式旋风收尘器与其他旋风收尘器不同之处,是旋风收尘器的下段不是收缩式的圆锥体,而是扩散式的圆锥体,它的收尘效率也很好。北京某厂用砖砌扩散式旋风收尘器的外壳,从外观来看,好像半截烟囱,上部为旋风收尘部分,下部为集尘室。它的内部结构如图所示。该厂用来收集 -6.5-13型锅炉的烟尘。经测定收尘效率可达82.6%,烟尘排空浓度为每标准立方米0.51克,每小时收尘34.5公斤,阻力损失为30毫米水柱。这种收尘器还有结构简单,投资少,维修省的优点。砖砌扩散式旋风收尘器…  相似文献   

9.
静电收尘器是现代收尘器中具有高收尘效率、高可靠性的收尘设备,它在减少工业粉尘对环境污染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已在不少企业应用。目前生产设备趋向大型化,收尘器的体积势必相应增大,才能及时处理大型设备所产生的烟气量。其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投资多,难以捕集某些高比电阻粉尘、粘稠粉尘。通常采取增湿、水幕收尘极等措施加以捕集,但会增加设备费用和产生污水的二次污染等问题,限制了应用范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是改善粒子荷电性能,以提高收尘器的收尘效率。新研究的预荷电宽极距电收尘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电收尘器在大型钛渣电炉上的应用 ,论证了钛渣电炉烟气静电收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粉尘爆炸研究方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有的对粉尘爆炸特性的认识出发,分析了粉尘云特性,粉尘爆炸与爆轰,湍流对反应波阵面的加速几个方面,提出了近期应该在粉尘爆炸参数测试技术标准化、粉尘指数K_(st)、粉尘爆燃转炸轰的过程、泄炸机理以及控炸装置和控炸设计规范等方面的研究上下功夫,以便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试验条件,更快、更多、更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球团竖炉烟尘治理的改造经验,总结了电除尘工程概况及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毛细管反向渗透实验装置,以湿润剂表面张力为衡量指标,通过分析3种硫化矿尘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硫酸钠(K12)3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吸湿效果,比较得出3种表面活性剂湿润性能大小。利用ZISMA图得出表面活性剂在3种硫化矿表面铺展的临界表面张力值,并探究其值对湿润行为和湿润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阴离子活性剂的湿润性能SDBS>SDS>K12,湿润剂在3种硫化矿表面铺展的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27.3,26.6,26.0 mN/m,且吸湿增重和吸湿速度的峰值是受铺展润湿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氧化淀粉、丙烯酸(A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制备了一种软膜型抑尘剂(抑尘剂液体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韧性的软膜)。与聚乙烯醇类壳型抑尘剂(干燥后形成很脆的壳层)相比,软膜型抑尘剂提高了煤粉固化层的抗破裂能力。由抗震荡性试验可知,使用膜型抑尘剂后,经过18 h的震荡,煤粉的损失率仅为1.91%,而使用壳型抑尘剂后煤粉的损失率为4.85%。还测定了2种抑尘剂的保湿性和耐破度。利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SEM观察了该产物在煤粉表面形成的膜层形貌。试验结果表明,散煤运输中膜型抑尘剂在减少煤粉损失和控制扬尘污染方面性能优于壳型抑尘剂。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不同接尘经历劳动者的尘肺病风险,提出一种尘肺病风险评估方法.先进行粉尘种类识别、工作场所粉尘接触评估、劳动者累积接尘量评估,并确定粉尘与尘肺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进而将劳动者累积患病率的现值和增量值作为尘肺病风险评估指标,评估劳动者当前尘肺病风险、继续接尘后尘肺病风险、尘肺病风险增量、尘肺病风险增长率;最后以...  相似文献   

16.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危险源控制是安全工作的中心任务。为了有效地控制危险源,首先必须辨识危险源,评价其导致事故的危险性,寻求其控制方法和措施。本大提出了两类危险源的概念,并以某乙烯厂B罐区为例,探讨两类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煤油共生矿区含油煤尘最低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选取3种含油浓度不同的煤样,采用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定系统,研究含油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含油浓度、喷尘压力及煤尘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油煤尘的最低着火温度较不含油煤尘显著降低,且随着煤尘含油浓度的增加,煤尘中挥发分含量增多,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降低,爆炸危险性增强;低含油浓度煤尘,煤尘受原油挥发分影响较大,在含油浓度为5.7%,4.3%且质量浓度为1364~4550 g/m3时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喷尘压力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5.7%,4.3%含油浓度且喷尘压力为0.05 MPa时煤尘MIT随煤尘质量浓度增加先降低后缓慢升高。高含油浓度煤尘,受煤尘团聚现象影响较大,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喷尘压力的增加而升高,随煤尘质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再缓慢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木粉尘职业接触极限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木头作为原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但硬木粉尘 (如橡木和山毛榉粉尘 )可导致人患鼻癌。不同国家的木粉尘的职业接触极限值 (或极限值 )却不尽相同。虽然关于木粉尘的极限值的国际讨论持续已久 ,但仍缺乏更好支持其极限值推导的健康相关数据。为保护木材加工工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给木粉尘的职业接触极限值的制定机构提供可靠数据和科学决策方面的建议 ,笔者针对怎样为木粉尘 ,特别是致癌木粉尘制定一个合理极限值的问题 ,在“比较”和“设定”两方面对国际范围内的木粉尘的极限值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表明 ,大部分国家给予软木粉尘和硬木粉尘的极限值分别为 5mg/m3 和 1mg/m3 ;提出利用剂量 -影响 -关系和“线性多阶段”方法也可以给致癌硬木粉尘建立一个健康基础极限值或者一个可接受极限值 ,其极限值应该不仅根据木材类型而且还需根据工作岗位而分别综合设定。  相似文献   

19.
A new apparatus has been designed for investigating flame propagation in turbulent dust clouds at near constant pressure conditions.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is inspired by the classical soap bubble method for measuring burning velocities in gaseous mixtures. Combustible dust is dispersed with pressurised air to form an explosive mixture inside a transparent latex balloon. After a certain delay time, the turbulent dust cloud is ignited by a 40 J chemical igniter. A digital high-speed video camera records the propagating flame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ballo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two types of dust, Lycopódium spores and maize starch, as well as with propane–air mixtures under initially quiescent or turbulent conditions. Although the results are primarily qualitative in nature, they nevertheless demonstrat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premixed combustion of gaseous mixtures, and ‘premixed combustion with non-premixed substructures' in mechanical suspensions of solid particles dispersed in air. The discussion highlights some fundamental challenges for future dust explos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