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江苏省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多模式预报结果,分析了不同数值模式对江苏省13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预报偏差特征,发展了多模式集合预报算法,并对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数值模式,集合预报算法显著改善了PM2.5和O3预报的准确率,其对江苏省PM2.5和O3空气质量分指数等级的预报准确率超过了80%。就江苏省整体而言,PM2.5集合预报的准确率相比最优单一数值模式提升了6%。O3浓度较低时,集合预报能有效改善各模式存在的高估现象。但受限于目前的校正策略,出现高浓度O3污染时,集合预报对预报效果的提升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2.
利用滁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滁州市O3污染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一次连续O3污染过程中气象因素、VOCs以及其他污染物对于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滁州市环境空气污染类型正由"PM2.5型"向"PM2.5和O3混合型"转变,O3污染程度呈现加重趋势,污染持续时间有所拉长。9月4—9日一次连续O3污染过程中O3呈单峰状;受到光化学生成和区域传输共同影响,峰值时气温大多在30℃以上,相对湿度较小,风速大多处于小风区(WS≤1 m/s),也有部分处于风速较大区域(WS>3 m/s);VOCs/NOx比值法和O3/NOx比值法均反映此次连续O3污染为VOCs控制;体积分数较大的VOCs物种主要为烷烃,其中单个体积分数最大的物种是乙烷;烯烃是对O3生成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对O3生成潜势的贡献为53.5%,控制1-戊烯、反2-戊烯、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等物种可以有效控制光化学生成对此次O3污染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山东省各市2018—2021年的O3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21年5—9月O3污染较重月份空气质量模型的O3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2018—2021年O3-8 h第90百分位数(O3-8 h-90per)先升高后降低,O3污染呈现波动变化,污染月主要集中在5—9月,并呈现内陆高、沿海低,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集合预报模式对O3模拟效果最好,预测结果与O3监测值的相关性最大、偏差最小,但较难预测出O3的峰值浓度,易漏报O3重度污染。WRF-Chem、CMAQ、CAMx、NAQPMS对O3的模拟效果比集合预报稍差,CMAQ、CAMx存在系统性偏低的情况,但对优级别的模拟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模式;WRF-Chem、NAQPMS存在系统性偏高的情况,WRF-Chem能较好地模拟出O3超标日,对中度、重度日的24h级别准确率分别达94.08%、100%,对O3超标预报尤其是中至重度污染的预测预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7年嘉善善西超级站臭氧(O3)及其前体物(NOx和VOCs)以及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风速)逐小时数据,分析了2017年全年NOx和O3的变化特征以及春季(4—5月)、夏季(7—8月)NOx和气象因子对O3生成的影响,利用O3生成潜势(OFP)评估了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并通过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分析了嘉善春、夏季O3潜在源区贡献特征。研究发现:O3日变化特征为单峰结构,NOx为弱双峰结构。O3浓度在3—9月较高,春、夏季O3浓度峰值分别出现在15:00和14:00,春、夏季的NOx、O3日变化与2017年全年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Ox对O3存在滴定作用,且低湿高温有利于O3浓度的升高。春、夏季O3生成潜势贡献均表现为烯烃 > 芳香烃 > 烷烃,由于烯烃光化学活性较高,夏季烯烃浓度升高导致其贡献较春季增长约18.1个百分点,且夏季VOCs平均最大O3增量反应活性高于春季。PSCF和CWT分析结果表明,嘉善春季的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夏季的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西北方向、西南方向以及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5—2019年抚州市临川区不同时间尺度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与6种常规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分析了临川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临川区大气PM2.5、PM10、SO2和CO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O3年均质量浓度逐年增加,说明临川区应警惕O3污染的加剧。PM2.5、PM10和NO2质量浓度的月变化趋势表现为冬高夏低的特征。此外,2015—2019年临川区大气PM2.5、PM10月均浓度与AQI的相关性极高(r>0.96,P≤0.01),表明临川区大气污染类型为颗粒型污染。根据污染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PM2.5、PM10、SO2、NO2日变化趋势与AQI相似。通过对2015—2019年临川区除夕至大年初一期间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和复合污染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2018年和2019年空气污染程度较之前的3年有所下降,说明烟花爆竹燃放禁令对春节期间空气污染的控制具有明显成效。此外,控制移动源排放成为临川区大气污染治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于2023年2月15日—3月8日,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WRF/NAQPMS),分析了初始场同化6项常规大气污染物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广东省臭氧(O3)预报的改进效果。 结果表明,同化6项常规污染物可显著降低O3预报的标准化平均偏差(NMB)和均方根误差(RMSE),NMB从-26%改善为-8%,RMSE从50.6μg/m3下降到35.0μg/m3。但对相关系数(r)的改善效果不佳,从0.51下降到0.49。相比于只同化常规6项污染物,同时同化VOCs对O3的预报效果改善较为明显,r从0.49提高到0.63。此外,对NMB和RMSE的改善效果也较好,NMB从-8%改善为-3%,RMSE从35.0μg/m3下降到30.1μg/m3。相比于不同化,同化6项常规污染物的改善效果显著,空气质量指数(AQI)等级预报准确率可提升10%以上,AQI范围预报准确率可提升40%以上。相比于仅同化6项常规污染物,再增加同化VOCs,AQI等级预报准确率和范围预报准确率均提升5%左右,改善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7.
千岛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生态功能区。当前,臭氧(O3)正频繁成为影响千岛湖地区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但对于与此相关的千岛湖地区O3生成敏感性,研究人员目前仍未了解清楚。利用2019—2021年TROPOMI卫星观测数据,运用O3生成敏感性指示剂方法,即甲醛对流层垂直柱浓度和二氧化氮对流层垂直柱浓度的比值(FNR),量化解析了千岛湖地区O3生成敏感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地区FNR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且显著高于杭州市主城区。千岛湖地区氮氧化物(NOx)控制区逐年扩张,自2019年开始,由西南向东北逐步蔓延。截至2021年,NOx控制区已基本覆盖整个千岛湖地区。千岛湖地区O3生成敏感区在夏季基本属于NOx控制区,在其他季节属于NOx控制区或协同控制区。结合气象再分析数据发现,FNR与温度呈强正相关(r=0.8),与相对湿度呈较弱正相关,与风速和云液态水含量呈较弱负相关。当温度大于7.0 ℃、风速小于6.2 m/s、云液态水含量小于5.5×10-5 g/m3、相对湿度大于57.5%时,O3生成趋向于受NOx控制。此外,与杭州市相比,千岛湖地区O3生成对气象参数变化更为敏感。研究成果对我国典型生态功能区O3污染防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沙市2016—2019年臭氧(O3)浓度的逐时监测资料以及该时段同时次的气象观测数据,首先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方差膨胀因子相结合的方法排除了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气温、风速、气压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而构建了春、夏、秋、冬四季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与上述气象因子的广义可加模型(GAMs),分析了O3污染潜势GAMs模型的季节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春、夏、秋、冬四季O3与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气温、风速、气压各变量之间多呈现出非线性关系(自由度大于1)。②春、夏、秋、冬四季多变量GAMs模型方差解释率(IRV)分别为80.7%、60.2%、83.0%、81.4%,调整判定系数R2分别为0.795、0.564、0.819、0.795,即不同季节气象因子在GAMs模型中对O3的解释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秋季最好,冬春季次之,夏季最差。③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气温是决定春、夏、秋、冬四季O3浓度变化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但其重要性排序随季节有所变化,对应的太阳辐射的F统计值分别为140.841、36.606、14.16、46.377,相对湿度的F统计值分别为3.291、4.158、15.82、8.105,气温的F统计值分别为7.030、2.113、15.79、3.340。该结论揭示了气象因子对O3演化影响的复杂性,并为后续O3污染潜势的预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2015年PM2.5和O3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2015年山东省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PM2.5年均质量浓度和年超标天数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增的趋势,半岛地区的浓度最低,其他地区浓度均较高,年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德州(101 μg/m3)。各城市PM2.5的月均质量浓度均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冬季最高,夏季最低。O3-8h年均值和O3年超标天数的空间分布与PM2.5不同,半岛地区污染天数最少,其次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污染最为严重并且各区域的城市之间O3污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O3质量浓度在春末夏初最高,超标现象主要出现在5—8月。分析各城市PM2.5污染和O3污染的协同性与差异性发现,虽然不同城市之间两者污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看,山东省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全年有10个城市的PM2.5和O3同时超标天数都在20 d以上,并且该现象主要发生在夏季。夏季高温低湿的大陆气团控制更有利于O3和PM2.5叠加共存形成复合型污染。温度≥26℃时,O3-8 h与PM2.5日均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3,相对湿度≤60%时,两者相关系数为0.69。此外,当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发生O3污染时,相对湿度的提高更有利于PM2.5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2022年春季,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长三角各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对2022年春季(3—5月)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六项污染物尤其是臭氧(O3)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气象因素和O3前体物方面,同时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南京O3污染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南京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和来源。结果表明:2022年春季,南京PM2.5、PM10、NO2和CO均值浓度均同比下降,但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3-8 h)同比上升19.8%,O3-8 h超标时间同比增加9 d;长三角区域O3-8 h同比上升17.9%,O3-8 h超标天数为2021年同期的2.5倍。南京O3浓度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利的气象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南京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但氮氧化物(NOx)降幅大于VOCs降幅,同时结合O3前体物削减方案的分析结果发现,VOCs和NOx不当的削减比例会导致O3浓度不降反升。南京O3生成的关键VOC活性物种依次为乙醛、丙烯、间/对二甲苯、丙烯醛和乙烯;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是南京城区VOCs的主要来源,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使用和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地区臭氧(O3)已经逐步取代颗粒物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封闭期间珠三角城市背景污染效应(特别是对O3的放大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PM2.5和NO2质量浓度均为工作日高于节假日,非疫情期高于疫情期。O3质量浓度节假日高于工作日,其中疫情期节假日浓度最高。减排会增加低温高湿背景下O3质量浓度,但会降低其极大值,并导致 O3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梯度减弱。疫情封闭期间异地输送对于局地O3质量浓度的变化贡献突出。叠加疫情封闭影响的春节假期O3质量浓度比节前工作日增加20.4%~41.7%,与一般年份特征相反,而NO2降低65.3%~75.6%,降低程度强于一般年份。疫情封闭期春节期间O3质量浓度比一般年份上升14.0%~25.9%,而NO2质量浓度降低37.0%~54.5%。低湿晴好的天气为光化学反应提供有利条件,并且疫情封闭扩大了假期人为源减排规模,导致NOx质量浓度进一步下降,使其对O3的滴定效应减弱,同时静稳天气有利于O3浓度的累积,导致局地O3污染被逐步放大。  相似文献   

12.
选取臭氧(O3)污染高发的7月为夏季典型月,采用自动观测设备,从前体物VOCs的浓度水平及O3生成潜势(OFP),前体物、气象因素与O3相关性等多方面研究了衡水市O3污染影响因素,并剖析了一次典型的O3污染过程,以期为衡水市夏季O3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衡水市VOCs主要组分浓度占比为烷烃 > 烯烃 > 芳香烃 > 乙炔,主要组分对总OFP的贡献为烯烃 > 芳香烃 > 烷烃 > 乙炔;O3与前体物VOCs、NO2存在负相关性,与温度存在正相关性;相对湿度低于48%时,O3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相对湿度高于48%时,O3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性;气团中VOCs化学组成稳定性较低,平均VOC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较低,为4.855gO3/gVOCs;衡水市7月2—4日重度污染过程受本地生成和区域传输叠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2019—2022年山东省16个市的细颗粒物(PM2.5 )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21和2022年的4个数值模式[社区多尺度空气质量模拟系统(CMAQ)、扩展综合空气质量模型(CAMx)、区域气象-大气化学在线耦合模式(WRF-Chem)、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系统(NAQPMS)]及集合预报模式预测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9—2022年山东省PM2.5 年均质量浓度逐年降低,污染程度逐步减轻,但在1—3,11—12月,PM2.5 质量浓度超标现象较为普遍。2021年底更换污染源清单后,2022年5个模式的24 h级别准确率和相关系数(r)同比升高,均方根误差(RMSE)同比降低,模式预报准确率有所提升,但由于参数调整略大,CMAQ、CAMx、WRF Chem、集合预报模式易漏报或偏轻预报PM2.5 的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天气。由于NAQPMS模式在更换污染源排放清单时,同时改进了非均相化学反应机制,因此对PM2.5 不同污染类别尤其是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预报准确率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PM10和O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2.5、PM10和O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2.5和PM10年均质量浓度总体下降,两者在2017年最高,2020年最低;O3年均浓度总体增加。在季节尺度上,PM2.5和PM10质量浓度在冬季的12月和1月最高,夏季的8月最低;O3浓度在6月最高。空间上,相较2015年,2020年山西省各地级市PM2.5污染程度均有改善,其中长治改善效果最好;2020年山西各地级市PM10污染兼有加重和减轻的情形,所有地级市PM2.5和PM10污染水平均超过国家二级污染浓度限值;2020年山西多数地级市O3浓度升高。山西公众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离散特征,PM2.5和PM10浓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O3浓度分布呈"南部高,中北部低"的格局。大气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对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和健康体检人数的变化有正向影响,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对公众健康均有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山西省PM2.5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部分城市PM2.5和PM10达标率较低,O3浓度有持续升高的趋势,PM10和O3污染改善缓慢,深度减排仍面临挑战。PM2.5和PM10是危害山西公众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未来需要加强PM2.5、PM10和O3的精细化管理及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环渤海地区2017—2021年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污染物浓度与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克里金插值法对环渤海地区AQI与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AQI与污染物浓度、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2022年6月—2023年12月空气质量及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AQI及污染物浓度大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AQI的逐月变化呈"W"形,O3浓度的年内变化呈倒"V"形,其余污染物则呈现与O3相反的变化趋势。AQI大致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污染物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环渤海地区5个代表性城市的AQI类别以良好为主,冬季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PM10,夏季首要污染物以O3为主。人口数量是影响AQI的主要因素,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对AQI具有一定影响。预测结果显示,未来环渤海地区AQI、主要污染物浓度(O3除外)均呈现出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2008年南京北郊大气中O3 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对O3浓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的O3 日均浓度的变化特征:春、夏季节O3浓度大于秋、冬季节,最高浓度出现在春末夏初,最低浓度出现在冬季;并且全年共有5个突变点;弱高压的天气系统、较高的温度、较低的湿度和晴朗少云的天气是造成南京北郊O3浓度突变的主要气象因素。结合HYSPLIT气流后向轨迹模拟,对污染源来源进行追踪,结果表明:南京北郊O3高浓度污染来源主要分为本地局地污染和外来污染物输送两类;垂直方向上,O3的区域尺度或中尺度的输送主要稳定在混合层的底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REG)将多模式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中3个模式(CMAQ、CAMx和NAQPMS)对北京市2016年PM2.5的预报结果和观测数据进行集合,并对集合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不同模式的预报结果不尽相同,均能够反映2016年北京地区PM2.5随时间的变化趋势,CMAQ、CAMx和NAQPMS相关系数为0.6~0.9,标准化平均偏差为-0.6~0.6。3个模式对重污染峰值预报都存在偏差,NAQPMS预报偏差低于其他模式;②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集成预报模型能显著提高日均PM2.5预报的准确率,能较好地改进不同季节模式整体高估或者低估的系统性偏差现象,春季国控平均偏差由-23 μg/m3改善至-2.3 μg/m3,冬季平均偏差降低近20 μg/m3;③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2016年红色预警期间小时PM2.5订正结果显示,相关系数提高了0.13,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0~30 μg/m3,并且对峰值浓度有较好的调整,预报峰值更为接近实况峰值,特别是对北部地区的改进效果较为明显,反映了实际观测数据对空气质量数值模式预报修正的研究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4—2017年河源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期间出现的污染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对影响污染的天气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2014—2017年,河源城区累计出现污染天气65 d,超标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O3,O3超标比例逐年上升成为达标率首要影响因子。PM2.5易污染天气型中冷高压出海占比最多(38.2%),其次为冷锋前(17.7%)和均压场(14.8%);O3易污染天气型中副高控制占比最多(31.0%),其次为副高叠加台风外围(24.1%)和冷高压出海(13.8%)及均压场(13.8%)。河源城区低程度污染(AQI值101~110)占比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宜都市PM2.5与O3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宜都市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宜都市PM2.5与O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都市PM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日变化呈双峰特征,O3质量浓度夏高冬低,日变化呈单峰特征。高湿、静稳的气象条件以及较强偏北风作用下的区域污染传输对PM2.5污染有重要影响,高温以及中湿度对O3污染过程有重要作用。春、夏、秋季偏南方向气流轨迹占主导,且携带较高的污染物浓度,冬季来自湖北东北及西南方向的气流占比较高且携带的PM2.5浓度较高;宜都市PM2.5、O3的潜在源区具有季节性差异,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及湖南的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7—2018年全国7个区域10个典型城市环境空气O3和PM2.5浓度数据,统计污染物累积速率,进而采用回归方法拟合污染物浓度及其累积速率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不同区域污染物时序变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区域O3浓度时序曲线拟合程度总体高于PM2.5,石家庄O3拟合程度最高,西安PM2.5拟合程度最高。以07:00、14:00分别作为O3、PM2.5模拟起点是24 h中的最优模型。不同城市夏季O3小时浓度时序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形态,O3浓度及累积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可能由城市所处经度决定,太原O3累积最快,西安O3消解最快。各城市间冬季PM2.5小时浓度及其累积速率时序变化曲线形态差异较大,沈阳PM2.5累积和消解均最快。与浓度相比,城市环境空气O3和PM2.5累积速率与光照、扩散条件等有更好的时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