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宋平 《四川环境》1997,16(1):14-17
本文综合叙述了1996年度国内关于厌氧消化技术的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消化工艺的研究,以及厌氧消化应用于各种废物处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逐渐提高有机负荷的半连续进料方式,研究中温(35℃左右)条件下,猪粪为接种物,厌氧消化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的消化规律。试验以5%为单位,由5%体积负荷渗滤液起开始填料,逐步提高至35%的体积负荷。试验进行的7个负荷,消化系统pH值稳定在7.2~7.8之间,碱度、氨氮浓度较高,分别在7803~17948 mg/L、673~1630 mg/L之间,为系统提供了良好的酸碱缓冲环境。低负荷时,VFA值较低,生物气中甲烷含量稳定在60%左右;高负荷时,随着渗滤液的加入,VFA值波动较大,甲烷含量也随VFA值的变化起伏波动(25%负荷时,甲烷含量出现峰值,高达75.5%)。消化系统共进料2800 mL渗滤液(即197.3 gCODCr),累计产气量83086 mL,平均每gCODCr产沼气约421.1 mL(平均gCODcr产甲烷约273.7 mL)。进水渗滤液CODCr浓度为70472 mg/L,实验结束时,消化液CODCr浓度降至3373 mg/L,CODCr去除率高达95.2%。  相似文献   

3.
青霉素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应用“序批式瞬时曝气厌氧消化(ASBR)”工艺能够避免因钠离子的大量存在对厌氧消化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保证厌氧消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肖骧 《四川环境》1994,13(2):43-51
本文就生活污水的厌氧处理常见装置的原理、性能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通过省内现正在运行的几种化粪池的处理效果和国外粪便污水处理装置试验结果比较,来论证化粪池设计的主要参数确定原则,在保证污水有效处理的前提下,控制“无效”地容,以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5.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发展应用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介了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情况;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侧重点,对该技术在国内外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提出了国内的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研究重点,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畜粪污染处理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对于粪便固体物的处理主要采用焚烧法、干燥法和堆肥法等,在粪便污水处理方面主要采用厌氧消化法,它将治污、产气和综合利用相结合,使废物资源化,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批处理厌氧消化工艺是厌氧处理技术的一种,其通过序批式进料、连续式操作的设计,可简化物料的预处理工序和厌氧发酵过程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投资成本及运营费用的目的,使其相对其他固废厌氧处理技术形成优势。调整厌氧渗滤液回收循环方式及批处理反应器的数量,可形成一系列改进后的批处理工艺,包括序批式和阶段式的批处理系统。有机市政固废经厌氧消化后,不仅可以减量化及稳定化,而且还可以获取能源及回收有用物质。文章对目前国外主要的有机固废批处理厌氧消化工艺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国内的固废特征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潘用华 《四川环境》1998,17(4):11-12,16
造纸黑液是最严重的水污染物之一,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能彻底治理黑液的方法,球溪河糖厂经过多年探索,试验,工业化治理运行,认为厌氧消化是治理中小型,亚铵法纸厂制浆黑液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9.
固体厌氧消化原料流变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厌氧消化原料的流变特性是厌氧消化工艺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本文从研究对象、实验操作、研究内容和结果、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固体厌氧消化原料,特别是污泥的流变特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研究表明,污泥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属于非牛顿流体的范畴,其流变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污泥的总悬浮固体(TSS)(或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和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研究采用层流剪切实验对物料的流变特性进行表征,研究对象范围有待于扩大。尚需针对流体本构方程的改进,共消化对于原料流变特性的影响,混合液固、液相指标与流变参数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利用流变参数作为工艺控制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并解决工程放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先将剩余污泥进行低温热水解预处理,其后测定生物化学甲烷势(BMP)来研究热水解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厂剩余污泥经低温热水解处理可使污泥固体溶解和水解,从而提高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最适宜的热水解条件为70℃,24 h,此时剩余污泥TCOD去除率由18%提高到30%,热水解处理后沼气产量提高63%。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活垃圾中可生化单基质的厌氧消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厌氧消化系统中,发酵细菌最主要的利用基质是淀粉、纤维素、脂肪和蛋白质等。本试验分别选取米饭、黄豆、芹菜和肥肉为上述四种基质的代表物质,通过对各物质进行的厌氧消化试验,探讨了它们的厌氧消化性能。结果表明。米饭在发酵初期降解速率最快,酸化也最明显。同时将消化初始阶段的pH控制在6.5时能使消化进入产甲烷阶段,没控制的只能停留在水解产酸阶段。将黄豆厌氧消化初期的pH控制在6.5并不能使消化顺利进行。将芹菜厌氧消化的初始pH值控制在6.5时可以加快它的降解速率。肥肉的厌氧消化也只有在对其消化进程控制pH值时才能顺利被降解。同时肥肉在厌氧消化进程中表现出了高产甲烷性能,产甲烷阶段累积产气量达13758mL,占总产气量的93.59%.  相似文献   

12.
13.
污水厂污泥与厨余垃圾厌氧/混合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磊 《四川环境》2011,30(2):93-96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城市污水厂污泥与厨余垃圾混合厌氧消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厌氧消化技术在污水厂污泥和厨余垃圾处理处置中的应用,对两种废物单独厌氧消化和混合厌氧消化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城市污水厂污泥与厨余垃圾混合厌氧消化的可行性以及工艺参数对混合厌氧消化的影响,并对城市污水厂污泥与厨余垃圾的混合厌氧消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纺织工业废水具有高浓度、高色度、高碱度、低BOD/COD比值的水质特性。近几年来对该污水采用了厌氧消化工艺,获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本文对该污水处理系统工程中的厌氧消化技术进行小结和评价,从而确定了厌氧消化技术在纺织工业行业污水处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污泥高固体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消化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传统的低浓度污泥厌氧消化工艺高固体污泥厌氧消化可以直接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放的脱水污泥,具有设施体积小、单位容积产气率较高和水耗及能耗较低等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污泥高固体消化的研究进展,从污泥高固体厌氧消化的基本特征出发,总结了污泥高固体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和对反应器的要求;同时对污泥高固体消化存在的搅拌不匀、传质传热困难、有机质降解率偏低、搅拌系统不成熟等问题作了简要分析,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开展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实验,对一系列影响污泥厌氧消化反应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污泥C/N值较低,单独消化非常困难,有机物分解率比较低,分解速度慢,气体发生量少。在35℃时,污泥投配率为7.5%~10%,基质的去除率可达到35.54%。37.62%,去除单位基质的产甲烷量为O.265~O.274m^3/kgCOD。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餐厨垃圾的特点,针对餐厨垃圾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酸化抑制,梳理了目前常用的缓冲溶液添加、多元物料混合厌氧消化和两相厌氧消化等酸化调控技术,以及处于研发阶段的生物预处理、添加生物炭、驯化培养耐酸型产甲烷菌等酸化调控技术。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未来的技术路径和研究方向,以期为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程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王海怀  朱睿 《四川环境》2013,32(1):12-15
提高污泥的脱水性是降低污泥处理难度的必要前提.本文以传统厌氧消化工艺为参照,研究臭氧氧化厌氧消化耦合工艺对化学一级强化污泥脱水挂的影响,以及PAM投加量对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浓缩污泥相比,传统厌氧消化后污泥脱水性下降了11.8%,而臭氧氧化厌氧消化耦合工艺中污泥没有变化;随着PAM投加量的增加,污泥的脱水性能显著提高;当PAM梗加量为2.0 mg/g DS时,臭氧氧化厌氧消化耦合工艺中污泥的脱水性能达到最佳状态,而当PAM投加量为2.5 mg/g DS时,厌氧消化工艺中污泥的脱水性能才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9.
周红艳  张文阳  李娜 《四川环境》2012,31(3):111-115
在中温且控制pH值条件下,对脂肪类单基质和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进行混合厌氧消化试验。基于多元回归原理和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对其建立产气量预测模型。由实验数据计算得出:两个阶段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5.69%和79.29%;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平均准确率为79.05%。通过对比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可知,两种模型都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但BP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更高,更适用于混合厌氧消化产气量预测。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厌氧消化工艺的比较优势,结合现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和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