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压载水指为控制船舶横倾、纵倾、吃水、稳性或应力而加装到船上的水及悬浮物质,是确保远洋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因素。排放压载水带来的生物入侵是海洋生态环境安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已被全球环保基金组织(GEF)列为海洋的四大危害之一。本文依据压载水管理标准,介绍了船舶压载水的置换方法和处理方法,总结了国内外主要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并展望了中国的压载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控制船舶压载水污染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压载水是船舶安全航行所必须的,而压载水携带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害公众健康.为控制船舶压载水污染,国际组织制定了防止压载水污染的国际公约,一些国家也制定了压载水管理方法.本文介绍了目前正在应用或研究的各种防止压载水污染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船舶压载水在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障和稳定性提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压载水直接排放也造成了海洋污染和外来生物入侵等负面影响.通过研究各国压载水的水质特点及处理现状,总结了当前常用于压载水处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及其原理和特点,介绍了几种现阶段中国自主开发的压载水处理技术和装置以及对各装置的性能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各压载水处理设备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总结近年压载水处理所产生的问题对未来压载水处理领域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船舶压载水公约》已在中国正式生效,评价船舶压载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副产物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海洋环境领域一个新的关注点。该文以上海港为例,结合国际海事组织船舶压载水风险评估方法,建立了处理后压载水中41种典型化学副产物安全阈值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41种化学副产物安全阈值最低的是二溴乙腈(0.227μg/L),其次是一氯乙酸(2.166μg/L)、次氯酸钠(3.09μg/L)、溴氯乙腈(3.58μg/L)、一氯乙腈(3.64μg/L)等,而安全阈值最高的是二溴甲烷(114 000μg/L)。此外,造成结果偏差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毒性数据的缺乏以及港口模型参数的不同。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中国今后《船舶压载水公约》履约及压载水中化学副产物含量标准建立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环境评价提供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5.
实验研究了N2对于船舶压载水中浮游生物生长的影响,旨在探讨利用船舶惰气系统抑止或灭除船舶压载水中浮游生物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由N2形成的惰性气体保护层能够对压载水中的生物的生长起到明显的抑止和部分致死的效果.同时实验对比研究了N2填充作为电解法处理船舶压载水的前处理与直接电解对压载水中生物灭除的效果,表明N2填充提高了电解法处理船舶压载水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羟基自由基(OH)法处理船舶压载水过程中可能对压载舱造成腐蚀情况进行研究。在最大羟基处理浓度2.5 mg/L条件下作用压载舱常用低碳钢、不锈钢及非金属材料,检测处理前后压舱水对压载舱材料的腐蚀影响。结果表明羟基法处理压载水系统在高效杀灭外来有害生物的过程中,对压载舱金属与非金属并不具有明显的腐蚀增强,这一结果满足IMO的技术要求。羟基法在快速处理船舶压载水的同时对于压载舱壁金属腐蚀而言是安全的。该研究结果对日后压载舱的防腐设计以及压载水处理装置在船舶上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德国、美国、韩国、挪威、日本、瑞典和荷兰等7个国家11套典型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列举了16个国家46套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我国压载水处理技术的研发现状,分析了压载水处理系统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常用方法是过滤、紫外辐射和氯处理,提出了我国压栽水处理系统研发和管理获得IMO批准和船旗国主管机关型式认可的建议:规范压载水处理市场,选择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模式,借鉴已获得批准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申报材料。  相似文献   

8.
破乳剂处理奥里油船舶压载水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10种破乳剂对奥里油船舶压载水的破乳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SH-CN破乳剂处理奥里油船舶压载水,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倪云 《交通环保》2002,23(4):46-50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A 86 8(2 0 )决议《关于控制和管理船舶压载水 ,减少有害生物和病原体传播的指南》船舶应配备压载水管理计划 ,压载水管理的规定概要。澳大利亚是最早实施压载水管理的国家之一 ,现将澳大利亚对船舶压载水的有关检疫要求介绍如下 ,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秦皇岛口岸入境船舶压载水中微生物携带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秦皇岛口岸两个港口进行实地采样,随机选取20艘入境船舶作为监测对象,分析了压载水pH、比重、水温、浊度,并研究了压载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携带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入境船舶压载水中携带有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本次调查结果与相关文献资料说明了船舶压载水已成为多种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传播途径,相关部门应制订出相应的预防控制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解决压载水微生物入侵性传播研究的国际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压载水排放造成了地理性隔离水体间的生物入侵,是有害微生物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有害水生生物和病原体通过压载水传播,严重威胁侵入国的经济、环境及人类健康,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都已开始着手调查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研究管理措施、治理对策及方法。文中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船舶压载水传播有害细菌一直是一些国家所关心的问题。1973年国际海洋污染会议在通过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同时,也曾通过一个决议,要求研究排放含有流行病细菌的压载水可能造成的影响。加拿大曾向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第26届会议(1988年9月)提交了一个研究报告,指出船舶压载水带有的三种病菌对美洲五大湖造成威胁。此后,澳大利亚也向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提交了文件,一方面肯定了船舶压载水存在传播有毒有害的病菌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示澳大利亚将采取船舶压载水管理的临时性措施。随着一些国家的卫生检疫、环境保护及水产等部门要求时船舶压载水加强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30届会议(1990年11月)成立了专门工作组,起草了“关于防止船舶压载水及沉渣排放传播有害水生有机物和病原体的国际指南”。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31届会议(1991年7月)正式通过并以环保会决议形式[MEPC.50(31)]向各会员国散发了该指南。提出了一系列船舶压载水排放的管理措施,应引起我国港监,卫生检度,环境保护,航运及水产等部门注意,现将该指南译出,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阻止"搭乘"于压载水中的外来生物入侵者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胡承兵 《交通环保》1999,20(4):35-39
编者按:防止船舶压载水引进外来生物的污染目前正是国际上讨论的在防止船舶污染方面的热门话题,预计在2000年召开的IMO大会上将通过MARPOL73/78公约的新附则———附则Ⅶ,从而对船舶压载水进行强制性管理。该文编译自IMONEWS,其内容包括:船舶压载水引进外来生物问题的产生、危害,IMO以及一些国家所采取的措施,IMO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以及其它一些有关的资料等。希望能作为读者在研究中国压载水污染问题的参考。收稿日期:199904011 引言通过船舶压载水所引进的外来生物已经并且正在威胁着…  相似文献   

14.
詹志刚  王冰 《交通环保》2001,22(1):19-21
IMO对船舶压载水的排放限制给船舶压载管系和压载舱室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文中设计了以喷射泵的抽吸作用进行循环更换压载水的压载系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若干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船舶压载水中含有的有害有机体对海域的污染及污染的控制进行初步的探讨.建议我国有关机构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的《关于防止船舶压载水及沉渣排放传播有害水生有机体和病原体的国际指南》,制订出我国对此类船舶压载水管理程序及规则,  相似文献   

16.
船舶压载水所带来的生物入侵是海洋生态环境安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浮游生物的检测尤为重要也较为困难。文章介绍了目前国际主要的几种检测方法:显微镜检测法,叶绿素a检测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流式影像术检测法。在介绍了这些方法具体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这4种检测方法在压载水检测中,尤其是应用在排放的压载水存活水生物浓度检测中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岸基和船基检测的差异,对压载水浮游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周浩  张硕慧 《交通环保》2001,22(1):22-23
介绍了船舶在航更换压载水的各种方法,包括逐一更换法,注入顶出法和稀释法。并将各种方法从对船舶和船员的安全所造成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船舶压载水直接促进了地理性隔离海域之间的水体交换,可作为潜在致病菌迁移扩散的媒介。本文以采集到的25艘入境船舶的压载水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潜在致病菌群落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解析。结果表明:变形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为压载水中的优势菌门。船舶压载水中共检出36个潜在致病菌属和19个潜在致病菌种。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为压载水中最普遍的潜在致病菌,检出率超过50%。置换和未置换压载水中潜在致病菌的种类数量和丰度并无显著差异。此外,压载水中的潜在致病菌与磷酸盐及大肠埃希氏杆菌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其可能与近岸的人类活动有关。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应当对船舶压载水加强管理,以降低潜在致病菌的入侵扩散风险。  相似文献   

19.
《交通环保》2001,22(3)
长期以来船舶一直使用压载水来保证船舶稳性和航行安全.压载水对于船舶,特别是空载舰艇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艘载重量10万吨的散货船从卸货港空载航行到下一装货港,其携带的压载水会多达5-6万吨,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船舶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一些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许多种细菌,植物和动物即使经过数朋的航程,仍以一种变异的形式戚于船舶携带的压载水和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的物理方法,将空气中的O2和海水中H2O(气态)电离、离解生成羟基自由基(.OH)等氧活性粒子,溶于部分压载水中形成高浓度羟基溶液,再注入到输运压载水的主管路中,实现在输送压载水的过程中快速致死海洋有害生物和病原体.在10 t.h-1的船舶压载水处理实验系统中,进行了.OH致死浮游生物和细菌的实验,.OH浓度为0.65mg.L-1时,致死率达100%,达到《国际公约》压载水排放标准.同时选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进行.OH致死生物形态学研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OH严重地损害了细胞壁、细胞膜、胞内物质等的重要组成和功能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