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氟化钠与地区氟化饮用水对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雄性小白鼠共40只,分4组,每组10只,各组动物分别自由饮水(内含2.pμg/ml与250μg/ml氟化钠)与摄食(普通饲料)4周。 骨髓细胞染色体研究结果指出,经2.5μg/ml与250μg/ml不同浓度氟化钠处理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为1.4%与3.3%,明显高于对照组。畸变类型主要是单体型,另一方面,某地区氟化钠饮用水(2.5μg/ml)染色体畸变率仅为0.1,明显低于同浓度氟化钠(2.5μg/ml)。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了武汉地区某化工厂氯乙烯接触工人20例(平均工龄5.8年)、苯接触工人14例(平均工龄9.1年)及对照者22例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SCEs)检查,其中氯乙烯接触者中工龄≤5年者8例。结果表明,以上两种毒物接触者的染色体畸变率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氯乙烯接触者中工龄≤5年者的总畸变率为13.75%,SCEs为9.18±2.02,分别与对照组6.67%和5.48±1.67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但结构畸变率3.88%与对照组2.1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本文认为两种细胞遗传毒理学技术——常规技术和SCEs技术对长期接触氯乙烯和苯的人群的染色体的诱变效应都是明显的,且后者较前者更为灵敏。氯乙烯和苯作为化学诱变剂能诱发人体染色体畸变及SCEs增加,已分别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本文对苯和氯乙烯作业接触人群进行了细胞遗传毒理学检测,旨在探讨其细胞遗传毒理学效应的指标及其各指标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的三种成分A_2、A_5和A_6诱发CHO-K1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s)。处理后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型畸变占优势,其中有大量的染色体碎裂(Disintegration),在含染色体碎裂的细胞中三分之一伴随出现双微体(Double minutes,DMs)。细胞畸变的频率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 处理后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畸变的频率仍随处理试剂浓度增加而升高,SCEs频率随处理浓度升高而递增。 上述三种成分诱发染色休畸变的类型没有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英彦  汤大友 《环境科学》1988,(1):18-22,90
动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离体实验证明,氟化物具有致突变活性。哺乳动物的整体实验证明,在体内不具有致突变活性,氟化物在体内外的致突变性实验结果互相矛盾。在与强的致突变型致癌物的联合实验中,培养人体细胞实验证明,对乙烯亚胺类物质诱发染色体畸变有抑制作用,氟化物显示与其  相似文献   

5.
氟化钠在与强致突变物的联合实验中均发生较强的颉颃(减毒)作用,例如非常显著地抑制由平阳霉素(染色体断裂剂)或秋水仙素(有丝分裂毒素)诱致的微核效应(F'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长期接触射线的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改变,评价x、y、中子射线对人体细胞遗传学影响.方法染色体培养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微核测定采用常规培养法.结果射线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为0.28%,微核细胞率为3.23‰,明显高于对照组(0.145%.0.165‰),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射线工龄组、不同放射应用专业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淋巴细胞微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的畸变分析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的遗传毒理学方法,可用来探讨诱变物对生物遗传系统的影响。目前人们多利用鼠类、赤麂及人的培养细胞来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其它材料很少见,蜚蠊(俗称蟑螂)是一种重要的卫生昆虫,也是一种较好的遗传学研究材料,其分布广泛,与人的日常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能否利用它作为一种污染的监测因子呢?我们利用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Burmeister 1838)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8.
镉对洋葱根生长和细胞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镉溶液对洋葱根的生长,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d~(2+)浓度增加,根的生长速率递减;随处理时间延长,每单位时间的根生长速度递减或停止,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随Cd~(2+)的浓度增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递减.不同浓度Cd~(2+)都能引起染色体畸变,恢复培养后均能恢复生长,染色体畸变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孔雀石绿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方法,研究孔雀石绿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致畸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孔雀石绿浓度在0.05~2.0 mg/L之间时,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达到1.0 mg/L时,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达到最高水平,随后,均开始下降。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不断延长,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不断增大。微核率在36 h时,达到最高水平,而染色体畸变率在48 h时达到峰值,之后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以辽河流域12个不同断面的河水为诱变剂,运用蚕豆根尖微核检测技术和染色体畸变实验方法,测定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不同断面的河水均能降低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能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产生染色体断片、核突起和核碎裂。所有样点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对照组。根据采样点水质污染指数分析可知,福德店水质属重度污染,东辽河、条子河、红庙子水质属中度污染,招苏台河水质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
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观察氟化物的细胞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短期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效应实验表明,氟化物诱发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显著(P<0.01),而诱发染色体畸变和延迟细胞周期动力学过程都不显著(P>0.05)。以上三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虽不相一致,但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显著改变却证明,氟化物仍显示一定程度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2.
1978年对北京地区某聚氯乙烯工厂的14名工人和14名对照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了染色体畸变频率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数目的检查。 两种细胞遗传学技术——常规技术和SCE技术对长期接触环境中高浓度氯乙烯的工人的染色体的诱变效应都是灵敏的。 实验监测结果表明工人的染色体断裂频率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数目都显著地高于对照组。14名工人的平均染色体断裂是16.5%,对照组是2.57%;12名工人的每个细胞的平均姊妹染色单体交换数目是8.27±0.45,对照组是4.13±0.11。  相似文献   

13.
二氯化汞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及硒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紫强  张连珍 《环境科学》1989,10(2):7-9,49,56
环境中的汞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性。它可与DNA中的不同组分相互作用,引起DNA链断裂和诱发染色体畸变。近来研究表明,硒对汞的毒作用具有防护效应,这对于估价汞的健康损害作用似是一个重要的修饰因子。但是,有关硒对汞化合物引起的DNA  相似文献   

14.
氟化物对工人淋巴细胞SCE的诱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磷肥生产中向空气排放的氟化氢和四氟化硅可诱发人血淋巴细胞SCE增高,可使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使细胞分裂周期迟缓。随接触年限的增加,SCE频率提高。然而接触氟空气污染约10年左右,人体对氟损害所产生的适应机制能够显著降低氟对遗传物质所造成的损伤。吸烟可加重氟化物对SCE的诱发,且吸烟年限越长,这种效应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饮用水处理流程中有机提取物的毒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Q67淡水发光菌发光抑制试验和Ames试验(2.5L/P为水样最高浓度 ) ,对北京第九自来水厂不同原水及不同水处理工艺流程出水有机浓集物进行了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检验 .用GC/MS技术对优先污染物进行化学分析 .Ames试验结果表明 ,九厂水源水无致突变性 ,加氯主要导致生成直接和间接移码型致突变性物质及间接碱基置换型致突变性物质 .絮凝剂的加入会导致碱基置换型致突变性明显增强 .煤砂池和炭滤池能有效去除致突变性物质 .二次加氯并未引起明显致突变性改变 .管网水中未检出致突变性 .各处理工段中水样的急性毒性变化趋势和致突变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毒性最强点出现在机械搅拌澄清池 .对水中优先污染物的测定表明 ,不存在多氯联苯污染 .机械搅拌澄清池和管网水中二甲苯、萘和酚类化合物浓度升高 ,但浓度均在亚 μg/L水平 ,不足以引起致突变性 .  相似文献   

16.
微囊藻毒素、藻类提取物和藻细胞裂解液致突变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有文献中不同纯度藻类提取物致突变性的不一致报道.采用Ames试验和UDS试验分析了0.01,0.1、1.0.10nmol/L等不同含量纯毒素的微囊藻毒素、藻类提取物和藻细胞裂解液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随着微囊藻毒素纯毒素含量的下降.其致突变性增强.说明藻类毒素的不同提取方法可能决定了致突变性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7.
62种杂环芳胺结构与致变活性关系的神经网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自适应分子结构描述符生成方法和神经网络数值模式,研究62种烹调食品过程中产生的杂环芳胺结构与致变活性间的关系。该模式预报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符合良好;致变剂、非致变剂和勉强有致变活性剂三类间正确分类率超过90%。通过6次自适应分子结构描述符选择迭代,得到5种特征分子描述符为:芳环碳原子取代甲基数、芳环氮原子取代甲基数、母体共轭环数、端环增活结构数和端环抑活结构数。其中,增活结构为具有共轭烯烃碎片结构;抑活结构具有短共轭烯烃结构或不具有共轭烯烃结构。最后,对该构效关系的起因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18.
几种酰胺类除草剂的光降解及其致突变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3种常见的酰胺类除草剂乙胺,异丙甲草胺,丁草胺的光降解进行了研究,采用Ames试验方法对母体和光降解产物的致突变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紫外灯照射下,这3种除草剂的光降解均较符合一级动力学,其降解速率次序为:异丙草胺〉乙草胺〉丁草胺。  相似文献   

19.
The mutagenicity and benzo(α)pyrene (BαP) content of airborne particles (172 samples) from four locations in Athens was studied for 1 year starting February 1984. All the organic extracts of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showed direct mutagenic activity.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BαP concentration and mutagenicity in all samples. Higher values of mutagenic activity and BαP concentrations were found at the site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han at the sites located in the industrial areas. The height of the sampling plac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both measured pollution parameters. The higher percentage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les <3.3 μm in diameter. The mean yearly values of mutagenic activity of airborne particulates and BαP levels, were 1.9 rev m−3 and 2.6 ng m−3, respectively and can be grouped among the median, between the heavily and the lightly polluted cities of the world. Higher values of mutagenic activity were found during winter months. From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mutagenic activity it was found that maximum value occurred during morning (0900–1100). The main source of mutagens seems to be the emissions from diesel powered engines and central heating.  相似文献   

20.
对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9家工厂工业废水应用Ames试验进行致突变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废水对TA_(98)菌株均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其中有2家厂的废水未经活化对TA_(100)有致突变作用。通过计算最低致突变剂量和致突变指数,确认了排放大户,为有效地控制排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