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FCs的基本特点是具有低毒性、不燃性、化学稳定性和防腐蚀性的优点。它还具有电绝缘性和良好的绝热性能,以及对许多种物质几乎没有任何不良影响。CFCs这种独特的性能使人们研制它的各种替代物质,并具备不破坏大气臭氧层的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物质,是非常困难的。本文着重论述了2种替代CFCs的物质:一种是不含有氯原子的碳氟化合物(含氯物质现已被认为是导致大气臭氧层耗损的原因之一);另一种是含有氢原子而且到达大气平流臭氧层之前就分解的碳氟化合物。这些替代CFCs的物质在本文中主要是,前者为:HFCs—134a、—125、-32;后者为:HCFCs—123、—141b、—124、—225。  相似文献   

2.
卤代烃即卤代碳氢化合物的使用对下一世纪全球气侯变暖,有不利的影响,尤其是普遍应用的氟氯烃(CFCs)和溴氯烃(Halons)对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也都有影响。这些卤化烃主要用于冰箱和移动式空调器中,在最近将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利用零维的计算机模型对上述的影响做了计算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分解和破坏氯氢烃(CFCs)物质的可行工艺技术,主要分析了加热氧化分解CFCs物质的工艺流程特点,对于推动CFCs物质的分解和破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废冰箱保温材料低温热解及气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80~220 ℃内,通过热重分析仪-傅立叶变化红外线光谱(TGA-FTIR)联用研究半球牌和雪花牌冰箱保温材料(聚氨酯硬质泡沫,简称PUR泡沫)热解特性.结果表明,PUR泡沫的质量损失随温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大. 80~160 ℃的主要气体化合物有多元醇、氟氯化碳化合物 (CFCs)和含氯烷烃,并未发生热分解;170~220 ℃时发生初始热分解,主要是聚合物主链上的C—O键发生断裂,分解成多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同时还有烯烃产生. 在160 ℃以下加热PUR泡沫可快速移除包裹和吸附于泡沫中的CFCs,但在加热期间,必须收集和处理CFCs.   相似文献   

5.
赵伦 《环境》1994,(9):25-26
氟利昂(简称CFCs)是美国杜邦公司对一系列碳氨化合物(即氯氟烃)所取的通用品名。CFCs一直被广泛用做冰箱和空调器的制冷剂,包装和家俱用泡沫塑料的发泡剂,电子原件和精密零件的清洗剂,以及药剂和美容喷发剂等等。因此CFCs曾被认为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 1974年,两位英国科学家观察到臭氧层浓度下降,并确认是CFCs扩散到臭氧层中,对臭氧分子起到了分解作用。臭氧层的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表,造成健康伤害,提高皮肤癌及白内障患病率,并影响植物生长,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臭氧衰竭比原先预料的更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蒙特利尔议定书”和“大气清洁法案”要求2000年要完全清除致臭氧衰竭物质——氯氟烃(CFCs)的生产和使用。目前,世界各地积极开发CFCs的替代物,以加速转换。虽然已开发的氧氯氟烃(HCFCs)、氢氟烃(HFCs)等替代物与CFCs相比还有一定缺点,但最终一定会实现替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氯代苯化合物的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氯代苯化合物的性质作了系统的论述,并对其毒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氯代苯化合物辛醇——水分配系数的估算分析了氯代苯化合物的毒性与取代基数目的关系,利用二氯代苯对冬小麦、油菜的致死浓度和半致死浓度分析了其毒性与取代基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氯代苯的毒性随苯环上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个数的增加而加大。在苯环上氢原子被取代的个数相同时,毒性与氢原子被取代的位置有关,邻位最大,间位次之,对位最小。最后就氯代苯化合物对水生生物、高等动物以及人体的毒性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的臭氧(O_3)的90%都分布在同温层中,其最大浓度在离地面15~25公里上空。由于近年来大气中可以破坏臭氧的化学品诸如氟氯烃类(CFCs)等的浓度不断增加,它们进入同温后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出氯原子(Cl)对臭氧起催化破坏作用的结果使同温层中的臭氧不断受到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别在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石梁岙和凤阳湖设置样地,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常绿阔叶林与杉木林、柳杉林与针阔混交林全土和不同粒级(0~0.5、>0.5~2.0、>2.0~5.0、>5.0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①常绿阔叶林0~20 cm层全土w(有机碳)(12.84 g/kg)显著高于杉木林(9.98 g/kg),柳杉林(13.93 g/kg)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11.54 g/kg) (P<0.0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w(有机碳)总体上均随着粒径的增大呈降低趋势. ②与杉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氧碳)较高,w(烷基碳)、w(芳香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则较低,显示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差;与针阔混交林相比,柳杉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较高,w(烷氧碳)则较低,显示柳杉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好. 与0~20 cm层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20~40 cm层全土w(烷氧碳)均明显降低,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明显升高,有机碳稳定性变好. ③随着粒径的增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的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呈降低趋势,w(烷氧碳)均呈升高趋势,说明团聚体结合的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变差. 研究显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不同树种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稳定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田间条件下,淹水稻田由于上覆水中溶解氧的扩散作用,使其表层土壤存在约1 cm厚的微氧层,这个特殊层次中碳氮转化的特征尚未明晰.以亚热带典型稻田土壤为对象,采用100 d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结合13C稳定同位素示踪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研究稻田土壤微氧层(0~1 cm)和还原层(1~5 cm)外源新鲜有机碳(13C-水稻秸秆)和原有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氮肥施用[(NH4)2SO4]的响应规律及其微生物过程.结果表明,氮素添加使土壤总CO213C-CO2累积排放量分别提高11.4%和12.3%;培养结束时,氮素添加下还原层比微氧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13C回收率分别降低2.4%和9.2%.培养前期(5 d),氮素添加提高还原层微生物总PLFAs,且细菌和真菌PLFAs响应一致,但对微氧层微生物丰度无显著影响;氮素添加对微氧层和还原层总13C-PLFAs丰度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国气象学办公室的科学家认为,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变化,取决于北极暖和气候的持续时间。国际科学家对北极同温层的研究结果表明,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品浓度,较预期设想的高50倍。这些臭氧枯竭物,特别是氧化氯与氟氯化碳键合,氧化澳与卤化碳键合,导致氧化物与卤化碳键合,从而形成了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这与近年来在南半球检测到的现象类似。  相似文献   

12.
1990年夏季召开了促进废除破坏臭氧层导致紫外线过多照射到地表的化学物质的国际会议。同年美国议会通过决议要求政府根据清洁大气法着手废除氟氯烃化合物(CFCs)。美国环保局通过卫星观测,  相似文献   

13.
1985年10月,英国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上空出现一个巨大的“空洞”。1988年科学家们确认这个“空洞”是由于各种氟氯烃化合物排放积聚所致。在北半球也发现臭氧含量降低了3%左右。臭氧层耗减速度如此之快,将给人类带来具大的灾难。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臭氧层空洞进行了许多研究,现把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臭氧层空洞研究的进展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臭氧洞的边界由两个区域交错部分决定。 (1)在该部分内,大量的CFCs(氟里昂)被破坏而释放出无机氯元素。 (2)该部分足够冷。  相似文献   

14.
美国商业部标准局(NBC)的科学家首次检测出一种新型的、最简单组份的有机化合物。这种独特的分子称为“dioxirane”。它是由碳、氧、氢原子组成的环状化合物。NBC 科学家认为这种化合物可能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dioxirane 是由NBC 物理学者使用低温微波分光光度法检测出来的,随后又由NBC 化学学者们用低温质谱仪证实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对珠江三角洲水体中来源广、毒性大的多氧代芳香化台物(PCAs)在两种自然沉积物和活性污泥中的吸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球江广州诃段鸦岗底泥和顺德鱼塘底怩中,1,2,4一三氯苯、1,2,4,5一四氯苯、五氯苯主要呈现为Fruendlich非线性吸附,六氯苯、2,4,6一三氯酚、五氯酚、七氯和Aroclor1260则表现为线性吸附,而在活性污泥颗粒物上几种PCAs均表现为线性吸附。PCAs的吸附行为与Kow有一定关系,但主要与固体颗粒物中有机碳和粘土成分含量有关.有机碳和粘土成分的高低不仅影响PCAs在颗粒物上吸附容量的大小,其比值还决定了PCAs的吸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含氯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危害与地表水污染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含氯消毒剂被大量使用,含氯消毒剂会与水中本底存在的有机物反应生成含氯消毒副产物(CDBPs),CDBPs包括卤甲烷、卤乙酸、无机卤氧酸盐、卤代乙腈、卤化氰、卤化硝基甲烷、卤代乙醛和其他CDBPs.梳理了各类CDBPs的危害,结果表明:大部分CDBPs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毒性,在自然水体中威胁水生生物安全和人群健康;虽然现阶段大量研究集中于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但也有少量研究证实地表水中已有消毒副产物的检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含氯消毒剂使用量较大,建议对余氯呈阳性的地表水继续开展主要CDBPs的筛查,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推动含氯消毒剂的合理使用;同时,应加强监管,在地表水质量标准修订时完善消毒副产物指标,在相关行业废水控制标准中增加消毒副产物指标,避免对地表水生态系统造成次生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低碳经济,是当代公民耳熟能详的名词。然而,多数人并未完全理解"低碳经济"这一倡议的真正涵义。探究这一概念,必须要了解的是,碳原子在自然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和氢原子结合形成碳氢键,当碳氢键与氧键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碳氧键的时候,蕴含在化学键内的部分能量被释放。正是这些能量支持着生命的新陈代谢,使人们得以进行各项活动。同时,利用其它类型的碳氢键,人们为机器运作提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氯氟烷烃(包括CFC—11、CFC—12,CFC—113,CFC—114,CFC—115,简称CFCs,在我国,通称氟利昂)被广泛用作冰箱和空调器的制冷剂,隔热用和家具用泡沫塑料的发泡剂,电子元器件和精密零件的清洗剂,药剂和美容品的喷雾剂。它的使用,遍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CFCs是人们发展现代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类基本构成物质。因为,它无毒、不燃、化学惰性,逸入空气后,对人体无害,不引起火灾,十分安全。因此,在生活  相似文献   

19.
EDTA对Pd/Fe体系还原脱氯2,4-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Pd/Fe体系对含氯有机物催化还原脱氯过程中,零价铁易腐蚀并在颗粒表面形成钝化层,阻碍目标污染物的进一步脱氯去除,本研究利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与Fe2+和Fe3+的络合作用,消除Pd/Fe颗粒表面的钝化层,使还原脱氯过程得到持续进行.实验考察了EDTA的投加方式和投加量、p H、钯负载率、温度等因素对2,4-二氯苯氧乙酸(2,4-D)还原脱氯的影响.结果表明:1EDTA浓度为25.0 mmol·L-1、投加速率为20 m L·h-1时,苯氧乙酸(PA)生成率在20 min达到了90.7%.而未加EDTA的反应体系,反应210 min后,PA的生成率仅为74.5%;2EDTA可以络合Pd/Fe体系在催化脱氯过程中生成的Fe2+和Fe3+,防止或减缓了Pd/Fe颗粒表面钝化层的形成,提高了反应活性;3适宜的2,4-D催化脱氯条件为:浓度25.0mmol·L-1的EDTA溶液,投加速率20 m L·h-1、初始p H为4.2、钯负载率0.050%、温度30.0℃、搅拌速率200 r·min-1,反应210 min,20.0 mg·L-1的2,4-D几乎可完全转化为PA;42,4-D催化脱氯的中间产物主要是2-氯苯氧乙酸及微量的4-氯苯氧乙酸,最终产物为苯氧乙酸.  相似文献   

20.
最近,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一项报告指出,广泛制定政策,世界各国不需改变基本生活方式就能大大减少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威胁。美国国会已经要求美国环境保护局检查对策,防止大气中形成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碳氟氯化合物(CFCs)及氧化亚氮。科学家警告说,这些气体会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对气候、海平面以及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减缓气侯变暖的速度。到现在,还没有人完成不同政策功效的综合性研究,但有一个主要的结论是:“不一定非得牺牲经济增长来控制全球性气候变暖。”为了试验各种政策方案,美国环境保护局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模型,模拟影响到大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