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漆酶催化复合染料酸性黑ATT脱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白腐菌Ganoderma lucidum wz-32发酵制备的漆酶对印染工业常用的复合染料酸性黑ATT进行催化脱色.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酸性黑ATT的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50℃,染料浓度0.1 g·L-1,酶量9 U·mL-1,pH 5.0,最适条件下酸性黑ATT的脱色率达87.35%.同时研究了金属离子、酶抑制剂、脱色助剂对酸性黑ATT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Co2+、Fe2+、Mn2+、Ca2+、I-对脱色有抑制作用,10mmol·L-1的浓度使脱色率降低了50%以上;Na+、Cu2+在低浓度时对脱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DS显著抑制漆酶的催化脱色作用,浓度为10mmol·L-1时脱色率降低了68%;HBT是高效的脱色助剂,可显著提高漆酶的脱色效率.  相似文献   

2.
DTT对三苯基甲烷染料脱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对三苯基甲烷染料的还原脱色作用.以孔雀石绿为代表,优化了反应体系中DTT的用量,目的是考察孔雀石绿和DTT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明确DTT对孔雀石绿的脱色能力.分析了反应体系pH值对DTT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5的反应体系中,平均每1 mol DTT可在1 min内脱色4 mol孔雀石绿,脱色率高达97%.脱色产物经HPLC分析表明,孔雀石绿被DTT还原脱色为隐色孔雀石绿.隐色孔雀石绿可继续与氧化态的DTT结合成为水不溶性的络合物,形成白色沉淀.DTT对结晶紫、灿烂绿及碱性品红的脱色作用均达到85%以上,以此确定DTT是一类广谱的三苯基甲烷类染料脱色剂.  相似文献   

3.
固定化微生物柱对染料废水的脱色试验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以凹凸棒粘土颗粒为载体,混合固定化筛选出的7株高效脱色菌,组装成固定化微生物反应柱。该生物柱对各种染料废水均有良好的脱色作用,在染料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时,对60mg/L的混合染料6h能脱色91%,对于用染槽废液与食堂废水配制的实际废水,能在72h的连续流动态下,保持80%以上的脱色率。固定化微生物柱的脱色机理是凹凸棒颗粒对染料的吸附和细菌对染料的降解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蒽醌染料中间体催化强化偶氮染料生物脱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苏妍彦  王竞  周集体  吕红  李丽华 《环境科学》2008,29(7):1986-1991
考察了醌还原菌群利用6种蒽醌染料中间体对偶氮染料生物脱色的催化强化作用.结果表明,溴氨酸(1-氨基-4-溴蒽醌-2-磺酸, BAA)的催化强化效果最好;游离态菌群以BAA作为氧化还原介体可催化强化多种偶氮染料的生物脱色,其中对酸性大红3R脱色的适宜条件为pH 6~9之间;外加葡萄糖浓度400~600 mg/L;BAA浓度19~34.2 mg/L,染料起始浓度≤900 mg/L.在此条件下,最大脱色率约为95%、达到最大脱色率的时间<7 h.同时发现,投加氧化还原介体BAA浓度为38~57mg/L时,固定化菌群降解酸性大红3R(180 mg/L)的最大脱色率在14 h内达到93%;在不补加BAA的情况下,固定化菌群经7次循环使用后,脱色率仍保持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筛选出的四种结构相似的醌类氧化还原介体对酸性红B厌氧脱色的促进作用,并以催化效果最佳的蒽醌-2-磺酸钠为醌介体模型,探讨了醌介体催化酸性红B厌氧生物降解路径。在35℃中温厌氧条件下,采用间歇批量实验法,测定不同体系中醌介体催化酸性红B脱色效果。结果表明:①在酸性红B浓度为150mg·L-1,醌介体浓度为0.16mmol/L,反应时间为4h时,结构相似的四种醌介体均可促进酸性红B脱色,反应效率提高了1.62.4倍,其大小顺序为AQS>2,7-AQDS>AQDS>α-AQS;②AQS在催化酸性红B降解过程中与传统厌氧微生物降解路径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酶法原位制备过氧乙酸对活性艳蓝KN-R氧化脱色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过水解酶催化合成过氧乙酸,过氧乙酸原位氧化活性艳蓝KN-R脱色.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活性艳蓝KN-R的最佳脱色条件为:在5 m L反应体系中,最适p H 5.0,加酶量为20 U·反应-1,乙酸乙酯对过氧化氢的摩尔比率为40∶1和活性艳蓝KNR的浓度为80 mg·L-1.在此条件下反应6 h后,活性艳蓝KN-R的脱色率为81.11%,24 h后的脱色率为91.96%.在50倍放大试验中,该工艺24小时的脱色率为84.55%.  相似文献   

7.
蜜环菌漆酶对蒽醌类染料的脱色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蜜环菌发酵所得的漆酶,直接对印染工业中常见的两种蒽醌类染料活性艳蓝KN-R和活性艳蓝X-BR进行催化脱色实验,得出了最佳脱色条件.结果表明,活性艳蓝KN-R最适脱色温度为30℃,最适染料浓度为80 mg.L-1,最适酶量为0.25U.mL-1,最适pH值为5,在最优条件下活性艳蓝KN-R最高脱色率达90%以上.活性艳蓝X-BR的最适脱色温度为30℃,最适染料浓度为50 mg.L-1,最适酶量为0.5 U.mL-1,最适pH值为4,在最优条件下活性艳蓝X-BR最高脱色率达70%以上.本研究利用蜜环菌粗漆酶液直接对印染工业中常见蒽醌类染料进行脱色,结果表明蜜环菌粗漆酶液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蜜环菌漆酶在印染工业染料废水脱色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敏  张琳萍  钟毅  徐红  毛志平 《环境科学》2015,36(3):989-994
以微胶囊技术为负载手段,将一种具有高效催化氧化活性的双核锰配合物Mn L负载到了乙基纤维素微球中,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紫外可见(UV-VIS)光谱扫描、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测试手段对该微球负载催化剂进行了相关的形态结构表征,发现催化剂Mn L在乙基纤维素微球基质内分散良好,并保持了其原结构的完整性.将制备的该Mn L负载微球用于催化活性蓝P-3R溶液模拟染料废水的氧化脱色反应,表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氧化性能.催化氧化脱色实验发现,其不仅可以催化活性蓝P-3R溶液至完全氧化脱色,并具备一定的可循环利用性,在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仍可催化活性蓝P-3R溶液达到70%以上的氧化脱色率,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均相CWPO催化剂用于染料废水的脱色处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丝瓜络作为固定化材料,研究固定化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A5p1对糖蜜酒精废水的脱色条件。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的最优脱色条件为pH 5.0,温度40℃,转速150 r/min,接种量4.3×104spores/mL。固定化可促进细胞生长,菌株的最大产H2O2速率和脱色率增加,对2%浓度(色度值A475≈3.5)糖蜜酒精废液的4 d脱色率由游离细胞的53.0%提高至65.7%。构建固定化细胞反应器连续处理糖蜜酒精模拟废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反应器可稳定运行约25 d,前18 d可保持50%的脱色率。  相似文献   

10.
废水中的色度,是由于含有不溶性物质所造成。成份很复杂。因此,脱色的工程也是很复杂的。臭氧催化过滤是新开发的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含有色地下水的处理,还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出流水脱色及循环冷却水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11.
采用CWAO(催化湿式空气氧化)法处理甲基橙模拟印染废水,以过量浸渍法制备催化剂,以水样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表征催化剂的活性,以催化剂使用后处理出水中溶出的金属离子质量浓度表征催化剂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多组分催化剂的金属组分构成为Cu、Fe、La,m(Cu)∶m(Fe)∶m(La)为1∶1∶2, 35℃下动态共浸渍8h,450℃下焙烧3h,由此制备得到Cu-Fe-La/FSC催化剂. 应用该催化剂,以CWAO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废水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可分别达到79.1%和98.9%,催化剂的活性较高;使用该催化剂处理后的废水中Cu、Fe、La、Al的溶出量(以ρ计)分别为6.1、2.4、2.2、3.2mg/L,说明金属元素的溶出量较低,催化剂的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亚甲基蓝(MB)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多相流中染料的臭氧氧化脱色动力学,考察了活性炭、缓冲条件下的pH值以及羟基自由基(.OH)捕获剂对染料脱色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染料MB的臭氧氧化脱色过程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活性炭的相界面催化作用能够促进染料的脱色,当颗粒状活性炭(GAC)浓度由3 g/L增大至15 g/L时,脱色速率呈现增大的趋势,且粉末状活性炭(PAC)催化脱色能力更强。缓冲条件下的pH增大,脱色速率明显加快,而且添加活性炭(>9 g/L)比自由基较活跃(pH=12.7)时的脱色速率常数k提高了一倍。强碱性(pH=12.7)缓冲条件下加入足够量(0.003 mol/L)羟基自由基捕获剂,结果表明HCO3-捕获自由基的能力强于叔丁醇,但由于捕获剂对自由基反应路径的控制作用依然有限,导致染料的脱色速率仍比酸性(pH=2.5)条件下快。  相似文献   

13.
污泥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污泥活性炭处理酸性品红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pH值、污泥活性炭投加量、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探讨了污泥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活性炭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随着酸性品红染料废水浓度的增加,脱色率先增大后减小,COD去除率的变化曲线与脱色率的曲线呈现相似的走势,但在脱色过程中,只有部分染料分子被吸附到污泥活性炭的结构中,另一部分脱色应归因于水溶液中的氢离子吸引染料分子中的碱性助色基团;随着污泥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脱色率逐渐增大,COD去除率一直减小;由于染料分子中的显色基团和助色基团与废水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比较明显,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在pH为弱酸性范围内效果比较好;随水浴时间的增加,脱色率逐渐增加,COD去除率很低并一直减小;温度的升高使脱色率先增大后减小,COD去除率整体逐渐减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取5,水浴时间取6.5 h,水浴温度取20℃,染料废水浓度取2.5 mg/L,活性炭投加量取2.5 g,其脱色率为47.73%,COD去除率为62.62%。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对水环境质量要求逐步提高,对于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排放要求.臭氧(O3)工艺已常用于纺织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但存在臭氧利用率低、氧化不彻底等问题.该研究通过自制陶粒催化剂,构建多相催化臭氧氧化体系,以期改善接触条件,提高处理效率,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入超声波进一步强化体系处理效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陶粒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超声波频率对印染尾水的CODCr去除率,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GC/MS等分析了反应前后尾水中有机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自制陶粒催化剂表面较为粗糙,晶面尺寸在36~50 nm之间,投入后可提高臭氧(O3)体系对印染尾水的CODCr去除率(提高了10%~15%),具有较好的催化效率.②引入超声波可进一步提升体系的氧化效率,当超声频率为200 kHz时,出水ρ(CODCr)可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要求.③自制陶粒催化剂与超声波的引入主要促进了芳香性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氧化分解,且有效地破坏了长链烷烃、环状烷烃、复杂苯系物等有机物,从而实现印染尾水中ρ(CODCr)的进一步降解.研究显示,自制陶粒催化剂协同超声波可提高O3体系对印染尾水的矿化效率且绿色环保,可为我国水环境敏感区域内纺织印染企业或园区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混凝-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脱色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及回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色度高、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较差等特点,采用混凝-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脱色工艺处理某印染公司污水,经过实践证明,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操作管理方便等,出水直接回用到印染车间,提高了公司回用水的比率,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这处理工艺在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铁粉与磁粉载体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染料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铁粉和磁粉为流化床载体,对模拟染料废水和实际染料废水进行处理,取得了不同实验条件下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经铁粉处理30min后,其色度去除率达98%左右,实际染料废水的CODcr去除率为56%左右;经磁粉处理30min后,其色度去除率为95%左右,实际染料废水的CODcr去除率为34%。  相似文献   

17.
羧甲基壳聚糖和稀土联合使用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印染污水处理效果,以羧甲基壳聚糖和硝酸镧为絮凝剂,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和硝酸镧联合使用时羧甲基壳聚糖和硝酸镧的投加量、溶液pH、温度、沉淀时间对印染污水的脱色率、除浊率、氨氮去除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羧甲基壳聚糖浓度为400mg/L,稀土硝酸镧浓度为20mg/L,反应温度45℃,pH2.5,沉降时间为4h时对印染污水的脱色率和除浊率分别是95%、96.69%,COD的去除率80%,氨氮去除率70%;羧甲基壳聚糖与硝酸镧联合使用的絮凝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羧甲基壳聚糖。  相似文献   

18.
Cu/FSC是一种以过渡金属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实验中考察催化剂制备中金属盐浸渍条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浸渍状态和浸渍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组分Cu的负载量存在最佳条件;而随着浸渍时间以及浸渍液浓度的增加,Cu负载量增加;模拟水样的COD去除率、出水Cu溶出浓度也随着浸渍液浓度的增大呈现增大的趋势,而浸渍液浓度存在最佳值6wt%Cu。  相似文献   

19.
操作条件对Cu-Ce/FSC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u-Ce/FSC是一种过渡金属和稀土元素复合的双组分负载型催化剂,实验中将其应用于模拟印染废水的催化湿式氧化处理技术中,考察操作条件对催化剂的性能(包括以COD去除率表示的活性以及以反应终点出水中Cu溶出浓度表示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随着氧分压、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用量的增大而呈现升高的趋势;催化剂的稳定性随着氧分压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进水pH值、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进水在酸性条件下pH的降低以及在碱性条件下pH的升高,催化剂的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染料脱色微生物的筛选及其脱色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通过富集驯化培养,从南昌市某织染厂废水中筛选分离到14株细菌菌株,经测定14株菌株对染料直接大红具有不同程度的脱色能力。其中脱色率在50%以上的菌株有12株,占总菌株数的85.7%;脱色率在70%以上的有8株,占总菌株数的57.1%;脱色率在80%以上的有4株,占总菌株数的28.6%。菌株Z03的脱色率达84.2%,为脱色能力最强的菌株。试验以菌株Z03进行脱色条件研究。通过采取L(93)4正交设计方案,考虑温度、pH值、溶解氧和培养时间四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5℃,pH7,装量40mL的厌氧条件,在该条件下,菌株Z03的脱色率达到8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