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中央分成的海域使用金支持下,广西重点实施一批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项目,着力解决海岛海岸资源自然景观受损、生态功能退化和环境质量恶化等环境问题,旨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资源价值.文章通过对已实施的整治修复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整治修复工程项目的更好开展提供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烟台市海岸带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发生的地质灾害作为评价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因子;通过构造AHP模型及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出地下水超采漏斗分区、矿山开采、海咸水入侵等因素是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烟台市海岸带地质环境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海湾作为海水、水盆、邻近陆域及其空间共同组成的综合自然体,处于陆地和海洋之交的纽带部位,在整个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的焦点,我国对海岸带管理与规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目前仍然存在着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海湾水环境污染管理和控制方面,尤为严重.本文提出在分析海湾水环境容量和人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利用点源和非点源的污染控制技术进行海湾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从企业清洁生产、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生态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控;基于ICZM的角度,从法律法规、经济手段、行政监督、规划和区划、综合整治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提出海湾水环境污染管理对策,为海湾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湾综合管理框架及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是相对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面临巨大的开发利用需求,开发与保护问题突出。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EBM)是当前国际资源与环境综合管理的主流范式,为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文章在分析海湾生态系统特征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根据EBM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湾综合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目标、综合管理框架,以及开展陆海统筹的流域-海湾空间规划,开展基于陆域土地利用的流域-海湾污染物控制,维护海湾水动力条件和保护关键生境,开展流域-海岸-海湾尺度的生态修复,建立海湾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等具体调控策略,以期为我国海湾综合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海岸带管理和环境评估的框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美国《海岸带管理法案》所反映的海岸带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海岸带管理的目标、重点领域、方法、策略与政策框架;还介绍了美国的海岸带区划,以及海岸环境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所受启示与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中,综合管理政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把海岸带政策作为海岸带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主因,旨在从制定全国性权威的海岸带管理法,优化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的设置并合理分配其职责,完善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海岸带管理经济政策,规划双目标体系的海岸带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政策,完善科学有序的海岸带地质灾害预防,提升有效的公众参与,完善海岸带管理的科技政策,优化海岸带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政策等方面,探讨其深层原由并提出海岸带发展的政策性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是进行近岸海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和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我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研究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与海洋功能区之间的差别,根据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定位,指出其应主要包含3个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管理属性,因此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应立足于保护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满足人类对近岸海域水体的使用功能,同时方便对近岸海域环境系统的管理.对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即超标严重、调整频繁、排污混合区设置不合理以及监管有待加强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突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战略定位,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上升为国家标准,加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功能,加快修编《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并强化环境保护部对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监督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4年12月,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该规范在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思路上有了重大变化.文章以此为背景,在归纳总结广州市目前区划存在的问题及划定需求、分析该规范对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提出广州市进行新一轮声环境功能区划及其实施管理应覆盖广州全域,建立区划电子地图,实现区划精细化、电子化、动态化管理,并制定配套的管理政策,以便更好地为声环境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环境监督综合管理系统出现之前,环保建设的重心几乎完全倾斜于环境监控现场的监测仪器。各种环境管理应用软件开发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技术规范,专项信息系统建设各自独立,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导致总体信息化程度低,信息缺乏共享交流,内容覆盖面有限,信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将以污水排放为描述原型,重点讨论环境监督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历史和实际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变化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探讨了各种引起环境演化的因素.分析表明,自1997年以来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退化表现为地下水矿化度升高、土壤盐渍化加重、湿地天然性降低和海岸蚀退,但该地区的污染状况有所好转.引起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黄河断流、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相对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灾、油田开发及滩涂开发与围海等.  相似文献   

11.
孔昊  杨顺良  罗美雪  胡灯进 《海洋环境科学》2019,38(5):720-725, 729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了福建省围填海造地与土地管理制度衔接的实践经验。第一,填海后建设项目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符合性问题;第二,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转化在法律程序上的衔接,主要包括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证换发土地使用权证的程序问题以及补缴土地出让金的问题;第三,海域使用权转化为土地使用权后权利内容的衔接,包括权利人的衔接以及使用期限的衔接。总的来说,福建省在以上三个方面均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较为完备的衔接制度,但仍有部分问题亟需解决。需要从制定陆海统筹规划、构建填海形成土地的收益共享机制、明确海域使用权证换发土地使用权证的权利期限衔接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李飞  金茹  苏岫  赵建华  宋德瑞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3):464-469, 474
围填海作为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其实施过程伴随着较强的生态环境干扰。面对围填海持续活跃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双重压力,科学识别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对有效实施海域资源环境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围填海活动干扰强度和区域生态敏感度定量评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围填海生态干扰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2016年辽宁省新增围填海为例,对围填海活动生态干扰度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新增围填海生态干扰度区域差异显著,生态干扰度指数在0到2.35之间,高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有8个,分布在锦州南部沿岸、大连西部金州湾、大连东部沿岸和丹东沿岸;中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13个,在锦州、盘锦和大连沿海均有分布。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进行定量评估,可为围填海活动的监督管理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借助协调度理论,运用熵值法、回归分析法、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构建福建省ER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模型,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福建省14年来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状进行定量衡量并探讨系统间的发展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年-2013年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迅速,发展水平高,资源子系统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环境子系统,呈现不稳定的波动增长态势;②福建省ERE系统协调度发展是一个内部子系统协同交互、螺旋升降的自组织动态演化过程;③资源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响应和反馈非常明显,资源掣肘成为制约福建省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今后福建省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是一个在地理意义上和社会经济意义上独具特征的区域。这种条带状的区域,包含着巨大的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因而受到沿海国家的重视,并已形成一种“海岸带”的社会意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海岸带的研究领域愈来愈广阔,自然资源综合研究与日俱增。近年来,美国海岸带的研究,在环境、社会经济和海岸工程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资源、生态系统、计划和管理法规等方面,出版了有关海岸带技术、环境、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海洋海涂资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的海涂面积巨大,随着中国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及人口的迅速增加,海涂资源作为后备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分析中国海涂资源的分布、成因、类型后,指出了泥沙供应量、潮差是影响我国海涂发育的两大重要因素,探讨了海涂开发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海涂资源分布的自然特点、开发利用现状、经济技术条件、开发利用前景等因素对我国的海涂进行了利用区划。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介浙闽东海岸花岗岩类经“球状风化”塑造的石蛋地貌奇观。著名的有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的磐陀石 ,福建泉州的碧玉球和东山岛的风动石 ,以及厦门的日光岩。  相似文献   

17.
马宁  罗帮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4):373-375
根据2001~2004年广西沿海渔业生态环境调查监测数据,对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海水环境质量变迁、综合指数地理分布及年际变化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与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儒艮保护区就控制为一类海水水质而言,海水处于受到污染的状态, Zn 、Cu、Pb是保护区海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是重点监测、控制和治理的优先污染物.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闽南地区处于南亚热带,为全省纬度最低的一个区。本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东南沿海自然资源尚需深度开发的区域。本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为了探索本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通过近两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四方面的合理利用途径,对于闽南经济开放区的国土整治和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15年山东省海陆经济数据对其海陆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检验,得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山东省2001~2015年海洋经济和陆域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山东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第二产业相关性最强,然后是陆域第三产业,较弱的是陆域第一产业;总结山东省沿海七市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和海陆经济关系,得出山东省沿海七市的海陆经济关系模式主要有海陆并兴型和海陆偏移型两种模式。其中,青岛、潍坊和威海属于海陆并兴型沿海城市,烟台、日照、东营和滨州属于海陆偏移型沿海城市。在海陆偏移型沿海城市中,烟台和日照属于海洋经济主导型,而东营和滨州属于陆域经济主导型。  相似文献   

20.
实践表明,要实现海域环境保护的管理目标,必须对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本文通过分析总量分配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问题,针对等比例分配方法、费用最小分配方法、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分配方法以及数学规划分配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研究了总量分配技术中的公平性问题,为入海污染物的总量分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