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运用模糊聚类的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云县12个乡镇进行了生态经济分区,并经过判别分析,得到了5个生态经济区域,分区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对分类指导和科学调控云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保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生态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生态功能区区划和重点保护区域、生态分区建设规划、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规划几个层面规划内容,实证分析证明,生态建设规划促进了务德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风险控制是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发挥、持续提供各类生态产品的重要前提,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核心任务之一。以区域生态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综合评估区域生态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和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划分生态风险控制分区,采取差异化、针对性管控措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藏中南地区为典型案例,通过空间多要素叠置分析,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制定了区域生态风险控制分区方案和管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鹏  赵微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9):2403-2417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明确其空间分区是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针对现有生态修复分区方法的层级单一、结果针对性欠佳等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猫跳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自然立地条件—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选取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等自然立地条件指标分析流域内地域分异规律,进而划定生态修复一级分区;基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供给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生态修复二级分区;结合石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及生态退化度等关键生态胁迫问题指标构建生态修复分区指数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进而开展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划分。最终,将猫跳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一级分区、10个生态修复二级分区及30个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可为猫跳河流域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分区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生态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规划几个层面规划内容,调发展。生态功能区区划和重点保护区域、生态分区建设规划、主实证分析证明,生态建设规划促进了务德镇经济与环境协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岸带区域的生态脆弱性逐渐凸显。本文基于VSD模型,从暴露性、敏感性及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包括3个层级、23个指标、5个评价等级的海岸带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选取全国第六大海岛县东山县作为研究区域,分为三个单元分区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VSD模型可有效用于海岸带区域生态脆弱性的科学评估,评价结论显示东山县的东南部区域脆弱性程度最高,北部区域次之,西南部区域最低。通过筛选对三个区域影响均较明显的指标,得到东山县海岸带区域生态脆弱性的主要构成因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东山县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的直接上位指导性规划,基于小流域尺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县域生态修复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上游为例,首先,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确定了89个小流域单元,进而定量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食物供给四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5个生态功能分区;然后,以生态功能分区内生态群落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生态群落的生态功能统计比较,划分12个生态修复分区;最后,将小流域合并得到沟域生态系统单元,进而划分了25个生态修复工程分区统筹后期工程项目实施,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本文提出新的生态修复分区思路,以期为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8.
海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级、分期和分类"管理的基础.通过分析海河流域的陆地和水生态系统特点,确定了一级二级分区的指标体系,一级分区指标包括地貌类型、径流深、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反映水资源供给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共划分了6个一级水生态功能区;二级分区利用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空间异质性,反映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及水质净化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共划分了16个二级水生态功能区.最后,通过野外调查各个分区的水生态系统结构和生境差异性(水量、水质、河流生境、水生动植物等),对一级和二级分区结果进行了评价.分区结果能够为海河流域的水质目标管理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支持,分区方法和指标体系也可以为国内其它类似流域的水生态功能分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流域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管理的精细管理理念,而水生态系统结构是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区域生境特征与功能差异的重要指标.因此,为了实现更精细化的湖泊流域管理,在滇池流域完成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基础上,基于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进一步对滇池流域进行三级区划,进而反映流域水生态功能的空间异质性.以反映水生态系统结构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特征为依据,分别构建了滇池流域陆域与湖体的三级分区指标体系;通过对三级分区单元指标综合值进行聚类分级,最终将滇池流域的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划分为20个陆域区和4个湖体区,并利用底栖与藻类的生物数据对分区进行合理性评价.最后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理论,结合滇池流域自身特点与管理需求,将滇池流域三级分区定义为不同的水生态功能类型.通过对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划分以及主体功能的确定,不仅为滇池流域水生态健康管理构建了空间管理单元,而且为湖泊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提供了案例.  相似文献   

10.
为筑牢安全韧性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空间自我恢复能力,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研究适宜大尺度空间的生态修复分区方法,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问题,构建生态系统“受损-恢复力-可修复潜力”评价技术体系,通过生态系统现状及受损评价,摸清生态系统问题及退化区域;根据生态系统特征及支撑能力,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和可修复潜力评价;耦合多级评价结果,识别修复特征相同的区域,综合划定生态空间修复分区。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可修复潜力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区域,潜力中等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阴山北部荒漠草原、阿拉善荒漠等区域,潜力低区域主要包括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局部草原、荒漠沙地区域等。结合区域特征,综合划定9个生态空间修复分区,从促进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功能保护与修复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提出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等生态修复策略,保障区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调节。从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可修复潜力3个层面建立生态评价技术体系,划定生态空间修复分区,提出适宜大尺度生态空间治理的方法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沿海地区是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区域,经济园区超前、超大规划空间规模,加剧了城市的土地矛盾,为解决沿海经济园区合理规划空间扩张的问题,论文以16个沿海经济园区为样本,根据其与城市的区位关系划分为远离城市型、城市边缘型、城市内部型三类园区,分别就三类园区扩张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及土地政策下,园区发展25 a,最大扩张规模不超过60 km2,园区扩张节奏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园区建设初期以及“二次创业”阶段是园区扩张的高峰期;不同区位的园区扩张方向与形态存在差异,远离城市型园区扩张形态为多方向扩张与沿交通线路扩张相结合,城市边缘型园区可由宽幅扇形扩张到半圆形,城市内部型园区为内生式与窄小扇形外延式扩张相结合。远离城市的经济园区,空间扩张所需的投资更高,但其为经济发展保证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产出也相对较高。因此沿海各地规划建设园区时,应结合当地资本实力、园区布局区位、园区所处发展阶段等,合理规划园区扩张规模与扩张节奏。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经济开发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目的性、可控性、复杂性的共同特点.引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新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战略分析,使新区有目的的按规划发展,可以避免老城区发展的弊病,建设一个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健康系统.以沈阳浑南新区为例,建立模型进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并进行规划方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各种类型的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空间分布格局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对其中长时间尺度的空间演化过程研究相对较少,而后者是理解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重要基础。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总结了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空间演化的过程及其驱动力因子。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各类国家级开发区的时空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试点阶段、稳步推进阶段和快速推广阶段;政策上实现了从试点探索到面上推广;空间上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向沿江、沿边以及内陆不断拓展,从东部向中西部推进,从省会城市向地级市递进的特征;开发区的时空演化格局是距离、城市等级、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等级、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核心影响因子,距离和经济密度是次级影响因子;不同类型的开发区核心驱动因子既存在共同性,同时因为定位、功能不同也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和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全面分析人文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利用MODIS GPP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DEM数据、夜间灯光和人口密度数据等,基于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在全国和经济区尺度上分析2000~2020年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探测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及影响因子间的协同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中国及八大经济区植被GP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4.46%,其中,呈极显著上升区域占19.86%,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中部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东部.影响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湿度、日照时数、降水和土地利用类型是中国植被GPP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湿度的影响力最高,q值为0.64.经济区尺度上,湿度、日照时数、降水是影响东北、黄河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植被GPP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而人文因子对东部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大.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中国植被GPP空间分异主要...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能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将经济、社会福利等期望产出与生态环境污染非期望产出纳入能源生态效率测度框架,运用基于Shephard能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从区域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能源生态效率演变趋势,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全国能源生态效率均值为0.5839,整体水平偏低,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能源生态效率水平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的发展态势.南部、东部和北部等沿海经济区能源生态效率均值分别为0.6941、0.6213、0.6087,位居前列;西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以及东北等经济区次之,能源生态效率均值分别为0.5803、0.5720、0.5623、0.5537;西北经济区能源生态效率均值为0.5087,位列末位.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0459、0.0747,对能源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环境规制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9339、-0.6197、-0.0387,对能源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究典型经济区PM2.5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景观格局的关系,对区域PM2.5污染治理和大气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M2.5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集,采用像元二分模型、 Getis-Ord G*i分析、 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复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三大经济区PM2.5空间聚集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环渤海地区PM2.5主要表现为热点区扩张,冷点区缩减;长江三角洲地区冷点区和热点区面积占比无显著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冷点区和热点区均发生扩张.2000~2020年三大经济区PM2.5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改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2000~2020年三大经济区不同植被覆盖度等级下PM2.5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三大经济区PM<...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的建设,一直走在经济建设的最前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在资源与环境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如何解决前进中的种种矛盾,处理好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开发区,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在结合多次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建设生态型开发区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省武汉、荆门、黄冈等地区为实证,分析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农民收入及土地利用行为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影响,测算基本农田发展受限下农民的福利损失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 农民收入及土地利用行为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收入较重点开发区农业收入高30 929.29 元/(户·a),生态功能区农民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江汉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农民更愿意种植粮食作物,农地经营意愿也最强烈,而重点开发区及生态功能区农民转入农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意愿较弱;② 土地用途管制对农业收入较高、农地投入较大、农地经营意愿较低、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和兼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农民的影响较大;③ 土地用途管制强度及其给农民福利带来的损失具有显著空间差异,重点开发区的管制程度最强,生态功能区的管制程度最弱,其中重点开发区农民的福利损失最大[23 839.34 元/(hm2·a)],其次为生态功能区[22 266.71 元/(hm2·a)],农产品主产区最低[14 445.58 元/(hm2·a)]。  相似文献   

19.
海水养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我国海水养殖规模巨大及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等问题,为客观评价我国海水增养殖区面临的生态风险,本文基于养殖生物能否被养成和养殖产品能否安全食用的理念,综合考虑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风险、养殖产品食用安全风险、病害发生风险和赤潮发生风险四个方面,构建了海水增养殖区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方法。该方法将海水增养殖区评价从环境角度拓展至生态环境角度,为我国海水增养殖区评价方法体系提供有益补充,评价结论可为我国海水增养殖区生态风险管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水污染源估算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几种水污染源的估算方法及其适用情况 ,通过实例分析了它们在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