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微生物修复地下水中四氯乙烯(tetrachloroethylene,PCE)周期长的问题,通过添加共代谢基质强化微生物修复技术以提高修复速率。以某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采用振荡培养法进行PCE高效降解菌群的驯化和筛选,对微生物降解PCE的温度、初始pH和PCE初始浓度3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条件优化;使用甲醇、乙醇、葡萄糖、酵母浸膏以及乳酸钠作为共代谢基质,研究了不同共代谢基质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对PCE的降解规律,并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种水平上,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sp. FCB45是优势菌种;PCE初始浓度为1 mg·L-1,pH在中性,温度为30℃,共代谢基质为酵母浸膏时,微生物群落的降解效果最好,PCE降解率可高达96.75%,降解速率常数最高可达0.327 d-1;添加共代谢基质强化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全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添加共代谢基质的微生物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共代谢基质可以有效缩短微生物修复周期,对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偶氮染料是种类较多、使用量较大的一类染料。目前,厌氧生物处理较广泛。近年来研究发现,蒽醌类介体能强化偶氮染料的降解。蒽醌类介体利用非专一性还原酶还原氧化态介体成为性质活泼的还原态中间体、还原态中间体被偶氮染料再氧化,返回到最初状态从而强化偶氮染料降解。详细介绍了蒽醌类介体强化偶氮染料降解反应的机制、蒽醌类介体种类及影响因素,综述了蒽醌类介体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Fe(Ⅲ)微生物还原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厌氧异养型微生物还原Fe(Ⅲ)的同时可以氧化降解有机物,在污染环境修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对Fe(Ⅲ)微生物还原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总结了近年来自然环境中Fe(Ⅲ)还原菌的单菌种分离情况和混合菌的降解作用,探讨了Fe(Ⅲ)还原以及有机物降解的机理,分析了Fe(Ⅲ)可能对微生物产生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型梨形筒式好氧堆肥反应器,在通风量为3.0 L/min,搅拌频率为5 min/h的条件下,就不接种微生物、接种土著菌种、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时人粪便连续投加好氧堆肥效果进行了对比。堆制20 d即2个运行周期中各堆体的温度、含水率、COD、总氮、pH值与GI等的变化表明,接种微生物可以显著提高堆体的升温速率与堆体平均温度、COD降解率、GI(P<0.01),堆肥可迅速达到完全腐熟。接种土著菌种效果最为明显(P<0.01),其后相继为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接种土著菌种可使堆体温度在50℃以上维持18 d,第8天COD降解率达到61.17%、总氮损失率为25.75%,第6天时GI达到108.22%。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法治理油污土壤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其原理是微生物利用油烃作为碳源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繁殖,从而使油烃的含量得到减少。而与此同时,微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油污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污染土壤中分离提纯的单一菌种的降解效能的研究。本文对土著油污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的数量和种类变化进行了实验分析,并对油烃的化学组成作了初步探讨。分离出4株对石油具有耐受性和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结果表明,在4株微生物数量都增加的时候,石油烃的降解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6.
该技术由河南省洛阳北方环境工程研究院研发成功,采用多级生化处理工艺,由生物化粪池、微生物菌种群、微生物载体等组成。整个系统埋于地下,污水进入该系统后,不需任何能耗,利用流体虹吸技术,自动沿内部特殊结构逐次流经调节、沉淀、分离、多级生物处理、多级氧化澄清等处理过程得以净化。系统内加入GSH微生物菌种群,一次性加入便可终身运行。该微生物菌种群所含种类多、菌谱宽,降解有机物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法治理油污土壤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 ,其原理是微生物利用油烃作为碳源合成自身物质 ,进行生长繁殖 ,从而使油烃的含量得到减少。而与此同时 ,微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油污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污染土壤中分离提纯的单一菌种的降解效能的研究。本文对土著油污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的数量和种类变化进行了实验分析 ,并对油烃的化学组成作了初步探讨。分离出 4株对石油具有耐受性和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结果表明 ,在 4株微生物数量都增加的时候 ,石油烃的降解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固定化微生物在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以实验室筛选出来的高效降解菌 Q5 为生物活性物质,利用生物大分子仿生合成出的纳米多孔氧化硅为载体,通过表面吸附同定化方法将其固定,制备出固定化微生物.考察固定化微牛物初始 pH 值、温度、摇床转速和菌种的接种量对喹啉去除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去除条件,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种对底物的去除情况,研究单一固定化菌种对不同浓度的喹啉的去除情况,考察固定化微生物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菌株 Q5 经固定化后,对喹啉的去除能力大大增强,在 500 mg/L 浓度下,40 h 固定化 Q5 对底物去除率达96.6%,远高于未固定化 Q5 的去除率 56.1%;对于高底物浓度,固定化微生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初始底物浓度为1 500 mg/L,反应 70 h 后去除率为 91.6%,且这种固定化微生物的重复使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系统,以罗丹明123(Rhodamine123)为荧光探针,定量研究了石油组分正十六烷在石油降解菌(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的优势菌种,革兰氏阴性G^-、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细胞膜上的吸附降解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微生物培养体系加入正十六烷120s后,正十六烷在菌株膜上的浓度变化在不断增大,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状攀升;在攀升过程中,峰谷之间出现明显有“节奏”的振荡传递;在0~508内,正十六烷处于吸附运输的加速阶段;在50—120s内,正十六烷不断被吸附并累积于细胞膜表面,处于吸附积累阶段,使用幂指数定律建立该微生物膜上的正十六烷的动力学方程,确定其动力学级数为2级,微生物降解正十六烷的速率常数为6&#215;e^-5。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条件对土壤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研究常用兽药抗生素--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如微生物和光照,土壤含水量、药物起始浓度等).结果表明,SMM在土壤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SMM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光降解和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只占较小比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明显加快了SMM的降解速率,因而可以通过降低土壤中SMM残留浓度或提高土壤含水量等方法加速SMM的降解.以降低其对环境土壤和水体的风险;SMM的降解速率随土壤中SMM起始浓度增加而降低,表明土壤中降解微生物对SMM的浓度敏感.  相似文献   

11.
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蓝藻水华污染造成的最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和释放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为主的多种藻毒素,其在饮用水中的存在可以导致人类癌症,因此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从MCs降解微生物菌种、酶催化降解途径和降解基因3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MCs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长期受发射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能以发射药为唯一碳源并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混合菌群,混合菌群对发射药样品COD去除率最高可达75.6%。经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了5株优势菌。实验表明混合菌群的降解能力优于各单一菌种,应以混合菌群为目标菌种。混合菌群最佳降解温度为30~35℃,最佳pH值为7.0。...  相似文献   

13.
白腐菌对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腐菌 (Whiterotfungi)是目前所发现的对芳香族化合物有很强降解能力的一类微生物。本文探讨了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的白腐菌种及其代谢化合物的主要类型 ,分析了对不同化合物的不同代谢途径 ,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B(a)P污染土壤为处理对象 ,进行了土壤微生物群体及单一菌对B(a)P的降解试验 ,结果表明 ,鲜土中的微生物降解力 >风干土的微生物降解力。土壤微生物群体比单一微生物降解B(a)P效果好。真菌的降解能力强于细菌。 2 2 0 9号镰刀菌降解B(a)P的速率最快 ,为高效降解菌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溶剂法制备了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OMS-2),通过XRD、FT-IR、SEM、TEM及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典型难降解偶氮染料酸性橙7(AO_7)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OMS-2活化过一硫酸氢盐(PMS)降解AO_7的性能。研究结果发现,无溶剂法制备的OMS-2呈纳米棒状,为典型的锰钾矿型结构,比表面积达到129 m~2·g~(-1),平均粒径10.5 nm左右。OMS-2催化剂能够高效催化PMS产生活性自由基降解偶氮染料,反应10 min内可使AO_7几乎完全脱色,重复使用10次均能保持较高的催化稳定性;脱色降解后染料分子中的共轭体系和芳香环结构被破坏。  相似文献   

16.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净化烹饪油污菌种选育的环境和营养条件 ,即 :油 :2 0mL、NaNO3( 2g L) :4mL、KH2 PO4( 0 .5g L) :3mL、微量元素溶液 (CuSO4·5H2 O 0 .0 3g L ,ZnSO4·7H2 O 0 .1g L ,MnCl2 ·4H2 O 0 .0 5g L) :1mL和温度 3 7℃ ;而且得出氮源是影响菌体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降解的重要因素 ,而微量元素和磷源对菌种培育结果影响较小。在此优化条件下选育出了合适降解烹饪油污的c种子菌液 ,其每天可降解油 2 2mg L以上 ,并鉴定出主要的微生物是嗜水性气单孢菌 (Aeromonashydrophila 4AK4)、黄丝藻属 (Tribonema)和多甲藻属 (Peridinium)等菌体 ;分析了选育过程活性微生物、目标污染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现所选微生物能利用油类物质作为碳源进行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17.
白腐菌对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途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白腐菌(White rot fungi)是目前所发现的对芳香族化合物有很强降解能力的一类微生物。本文探讨了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的白腐菌种及其代谢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对不同化合物的不同代谢途径,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室方形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以葡萄糖作为共基质,研究了共基质浓度对典型偶氮染料甲基橙在MFC阳极室中脱色效率及同步产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5 g/L浓度范围内,共基质浓度越大,甲基橙脱色率、COD去除率和最大输出电压越高。在共基质浓度为1.5 g/L,进水甲基橙为300 mg/L的条件下,8 h的脱色率高达95%,且在1 000Ω外电阻下,最大输出电压达到662 m V;在无共基质条件下,8 h内对300 mg/L甲基橙的脱色率仅为7.5%,最大输出电压仅达到140 m V。厌氧对照实验表明,甲基橙在MFC中可以实现加速脱色,反应8 h后甲基橙在MFC中的脱色率提高了57%。该研究为开发新型MFC降解偶氮染料废水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是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消除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发达国家在环境有益微生物的开发、应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环境效益。本文主要探讨了环境有益微生物在水污染综合治理、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等方面的作用,展示了有益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缺氧-好氧生物滤池中高效菌对活性红KN-3B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高效脱色菌在缺氧好氧生物滤池(A/O biofilter)中对偶氮染料的降解特性,以活性红KN-3B(C.I. reactive red 180)为降解对象,缺氧生物滤池以火山碎石为填料,接种高效脱色菌CK3柯氏柠檬酸杆菌启动,好氧生物滤池以牡蛎壳为填料,接种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启动。试验考察了不同工况下缺氧-好氧生物滤池对色度和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滤池中微生物对偶氮染料活性红KN-3B的脱色和对COD降解的最适pH条件为弱酸性;缺氧滤池中高效菌对色度的去除需要外加碳源,且增加外加碳源有助于脱色率的提高;该高效菌为耐盐菌,当进水NaCl浓度达30 g/L时,色度去除率仍可达93%以上;当染料负荷达500 mg/L时,脱色率仍可达95%。通过紫外-可见扫描图谱分析初步推断CK-3柯氏柠檬酸杆菌对偶氮染料活性红KN-3B的脱色主要是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