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应当是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内核 ,以环境生产为前提 ,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将资源诅咒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矿产资源转向土地资源研究问题域,以近10a江汉平原18个县(市)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诅咒系数对其进行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发展滞后的荆州市所辖的监利县、江陵县以及其他7个县市的土地资源诅咒系数大于1,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且江陵县与监利县还属于严重诅咒区。通过对选取指标作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得出导致其产生资源诅咒的原因主要为:以土地资源为依托的农业没有得到高效发展,而受到发展观念与投入等束缚,其二、三产业发展同样滞后。根据影响资源诅咒地区产业发展的具体因素,有针对性地给出化解土地资源诅咒的对策建议,为今后资源诅咒地区打破诅咒束缚,持续快速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循环经济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内核不明晰,理论边界模糊,理论研究陷入"漂移状态"和"破碎困境";②资源效用是循环经济理论关注的永恒主题,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与最优配置,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源效用的衡量标准不同;③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其外延是"社会"和"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的研究范围包括资源节约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但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本身并不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同时,总结了循环经济理论深化研究的几个方向:①废物资源化的形成机制研究;②同类产品频繁交易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及其治理研究;③生产过剩与过度消费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及其治理研究;④资源效用的度量标准、数学表达及其制度设计研究;⑤物质效率的定量计算研究。  相似文献   

4.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借鉴国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作为主要参考,结合一些新近发表的相关论著,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经历了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理论规范性研究、转型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四个阶段,各阶段在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重点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开展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在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范畴、城市特征、企业与城市关系,以及研究领域和研究传统、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联系与差异.最后提出应从完善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型城市特征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传统三要素资源观过于狭窄,在当代,新的资源要素应当被概括进增长和发展模型中去。当区别“增长型”资源和“发展型”资源后,增长和发展就在一般资源理论基础之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当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当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总结了当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经验和特点,提出了今后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信息资源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实践印证.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结合美国、欧盟、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了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共性经验和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了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中国的重要启示:突出国家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地位,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结合.为了提高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本文给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现有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事程度,增强农业信意资源的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入手,通过对资源近视症”的表现及后果的分析,提出西部西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树立全面的资源观,立足优势,面向市场,抓住机遇,合理开发资源和利用资源,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本民族,本地区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因面临“资源诅咒”问题,传统资源型城市如何通过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困扰学界和政界的重大难题。该研究以中央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政策为切入点,探讨绿色考核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绿色考核政策的强度,并使用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对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指标进行了测算,进而基于2006—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考核政策和资源城市绿色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绿色考核能够显著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破解“资源诅咒”,该结论在改变自变量测度、排除竞争性解释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2)绿色考核主要通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工业结构清洁化、资源配置优化三条作用途径,实现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地方官员晋升激励强、地方国企依赖程度低的地区,绿色考核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在成长阶段为成熟型和衰退型、以煤炭和金属类为主要禀赋的资源型城市,绿色考核政策效果更好。区别于以往研究大多围绕资源管理提出的破解策略,该研究揭示了良...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研究述评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必须限制在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值范围之内,传统的资源利用评价方法存在着考虑不全面、计算复杂、可操作性差等不足,因而有必要从生态系统本身的功能出发对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生态足迹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新颖的资源利用评价方法,它计算简明,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迄今为止,人们已在不同尺度上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进展,度评述了该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最后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系统工程角度对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的动态依存关系作了全面探讨。认为科技是转变这个系统运动性质的关键因素,人口问题的实质是自身的消耗接近于自身的供给,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增加科技的投入。科技类似催化剂,可使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因而人均资源占有量不会绝对呈下降曲线。科技这一要素的大量介入,将使封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就经济学意义而言)转变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耗散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12.
海南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而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其所属海域(含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面积广达140多万平方公里。因而,突破狭隘的岛土意识,树立全新的大海南观和海洋意识,充分开发利用南海的资源,对于振兴海南的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对策是: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改革资源开发和管理体制;引进外资、开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
资源效率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是解决资源效率低下的根本途径之一。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研制和开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生产方法提高不同品位资源转化率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 ,而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科技创新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现资源在不同部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动力来源的基础上 ,对如何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部位 ,1980年代和 1990年代 ,依靠乡镇企业和开发区建设 ,经济迅速发展。但这种高投入的增长也使苏州市新世纪的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尤其是地表水水质下降、地下水过度开采、湖泊富营养化以及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直接导致苏州市水质型缺水和土地资源危机。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从乡镇工业发展、城市化、化肥农药使用以及科技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资源与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 )科学编制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总体规划 ;(3)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资源利用和环境逐步改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活污染治理能力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等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资源产权与配置中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资源是人类基础性资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困扰。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水资源按所有权范围划分为:私有产权,俱乐部产权和公共产权;其有三种基本的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政府管制和俱乐部配置。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产权明晰的私有水资源;政府管制措施优化配置产权不明晰的公共水资源,俱乐部机制优化配置集体共管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16.
八步里沟位于大渡河上游,沟口堆积扇为金川县城,历史上泥石流灾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泥石流灾害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防治效果明显,通过近30a的演化,防治工程与泥石流灾害共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泥沙资源并进行了初步开发。分析了八步里沟的资源特征、综合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开发与保护的优化配置以及进一步开发的空间等问题,发现拦砂坝库区的建材开发有效延长了工程运行年限,沟内种植经济林抑制了泥石流灾害,拦砂坝抬高沟床侵蚀基准面为小水电开发和灌溉提供了水头,经济发展与灾害防治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挥防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进一步利用现有治理工程建立泥石流防治的科普基地,沟口堆积扇泥石流排导工程两侧设立限制开发区、建立生态公园,达到优化资源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变与调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为特殊的经济区,资源型城市的衰落与振兴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能力的成长阶段及演变特征,提出了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控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就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的类型与地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归类分析和总结研究。认为资源环境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实现促进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实现学科的系统集成与整合发展;寻找科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新的生长点,积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强化各项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提高科学研究的技术水平;深化区域研究,提高区域研究的综合性水平四大突破,才能适应和满足学科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香溪河流域资源环境状况及开发策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位于湖北省西部濒临长江三峡坝区的香溪河流域,环境秀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的,洪涝灾害和环境恶化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南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其基本特点是人口较多、资源利用程度相对充分、环境压力相对较大,在发展中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