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流域是实现重点流域精准化治理的基本单元,"三生共赢"是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小流域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本研究立足于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以"三生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基于"三生共赢"的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理论架构,即立足于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流域水环境约束,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流域经济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社会体系,并通过创新流域治理体制机制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格局,最终实现小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以上理论架构设计了生态环境、绿色经济、优质宜居三大类指标体系24项具体指标,并重点从优化流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健全流域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本研究可为各级政府创新流域治理模式、制定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提供较为可行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是实现水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太湖流域第二大省界湖泊—淀山湖为例,在综合分析流域水环境质量基础上,利用GIS 分析工具划分流域治理片区并制定分区管控策略。根据流域所含骨干河流流向、骨干河流与淀山湖交汇特点、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及镇域行政边界,将淀山湖流域分为吴淞江流域、千灯浦- 淀山湖流域、昆南湖荡流域、元荡湖荡流域、太浦河流域五大片区138 个子评价单元。通过水环境容量与压力两类空间叠加分析,构建形成污染重点减排区、污染综合治理区、产业绿色化提升区、生态环境保育区等四个类型区域,并提出差异化的产业准入和环境治理措施。本研究不仅为以流域为治理单元的水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技术体系,而且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思路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农村的水环境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环保意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农村污水排放量、污染物水平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处理技术的选择上应适应不同地区的污水特点,因地制宜。针对当前农村污水治理现状,文章综述了农村污水常见的治理技术应用特点,探讨了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暨PACE 2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7年8月28~29日在北京举行。PACE 20周年大会就"水资源水环境政策"和"环境社会治理"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政府治理是中国水资源水环境治理的主导模式,但目前我国水资源水环境政府治理仍面临政策不规范、立法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实质性的问题,要积极促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环境社会治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短板,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更需要社会上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政策制定、监督与执行过程,更需要社会各行为主体的自觉自主行动,促进环境行为改善,化解由环境引起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5.
针对珠三角城市流域水环境治理,以珠海市前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研究实例,分析探讨了流域治理思路和水环境治理勘察设计的部分关键技术。珠三角城市流域治理以流域本底情况为根本依据,综合治理措施以“控源、截污、清淤、补水、修复”为主;流域治理以污水收集处理完善为核心,提升管网摸查与成图设计效率,精准设计管道关键接驳节点,采取适宜的现状管网管养与修复技术,保证城市流域治理工作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6.
杨阳 《四川环境》2018,(1):72-77
无论是从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语义变迁还是治理模式的路径变迁来看,其变迁的本质都是为了解决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产生的低效化和碎片化问题。在如今公共管理转型和水环境治理严峻形势的双重压力下,文章基于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溯源及适用性分析,结合治淮二十载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实现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整体运作的创新路径。可行的方案是:通过结构的创新和制度的规约,最大限度激发出市场与社会组织的治理效能,通过重新评价水环境治理过程以夯实整体性治理的制度基础,以整体精神和技术支撑塑造出整体政府。  相似文献   

7.
卫雪晴 《四川环境》2021,(1):223-227
河长制是中国水环境治理的重大创新实践,其明确的责任、针对性的治理模式有效实现了水环境质量的大步提升。然而,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河长制与流域整体性治理之间依然存在着操作上的缝隙亟待解决。以流域水污染为典型对象,从共容利益的角度,讨论了上、下游河长协同治理的利益博弈结构,明确影响上、下游合作的因素,进而提出河长制背景下促进流域协同治理要从强化协同治理收益、降低交易风险、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治理网络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进行可持续性评价。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五个方面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可持续评价系统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引入云模型描述项目可持续的各个属性,实现了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的不确定度量。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对河南省许昌市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项目整体的可持续性处于"一般"和"较强"水平之间,更接近于"较强"水平;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高于工程和项目管理。提出,通过完善工程配套设施、注重工程的可更新改造的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来提高工程和项目管理的可持续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保产业》2012,(11):63-63
由南京金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农村小面积污水塘治理技术,适用于300户左右的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针对农村污水的实际情况,采用"水解沉淀+生物滤池+集水井+泵提升+射流曝气+生化塘"的处理工艺。污水首先流入水解沉淀、生物滤池进行强化水解酸化处理,将污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在水解菌作用下,分解为溶解性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作用,水源地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具有重大意义。以水源地生态敏感地区典型乡镇(长春市乐山镇)为例,通过对水源地敏感因素以及区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规划村庄类型、实际发展情况,合理预测污水量,布局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研究表明:农村区域应建立差异化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划分“镇区、村屯、重大项目”三类区域,采用集中收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同时应突出“全域治理”的总体目标,统筹上下游乡镇,优化调整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实现污水设施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1.
李梅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4):102-108
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不同于科层—集中型和市场—分散型的新型治理方式,在环境治理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当前,区域环境公共事务的不断增长已超出政府单个主体的能力范围,需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构建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的多重、复杂、交叉的网络化环境治理模式。基于网络化治理产生的背景、演变过程和内涵,围绕多元主体相互作用、行动主体的网络关系结构和模式、治理网络的运行逻辑和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其研究进展,为推进我国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林娟 《四川环境》2022,(2):244-248
农村的水污染一直是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但是在水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缺乏村民的参与和管理.通过对杨村的实地调查,了解该村的地理状况、水污染现状,进一步分析当地村民的生活历史和生活惯习,发现忽视"生活者"的水污染治理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重视生活者的社会实践,关注末端治理主体,构建以村民为主体...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且环境污染的跨区域转移给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带来了挑战。缺乏多元主体互动的传统管制性环境治理模式在西部地区环境治理中有较大局限,静态法律规则下的单向管控之治难以适应动态社会的发展,使传统管制性环境治理模式在西部地区难以达到预期。通过对环境公共治理的理论分析,从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两方面入手,提出环境公共治理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作。广州市南沙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随着其经济蓬勃发展,人口数量逐年增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成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沙区自建区以来,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完善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文章主要论述了南沙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历程,分析了南沙区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谋划、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区域覆盖、运维管理服务不断优化的科学举措。  相似文献   

15.
农村生活污水往往不能纳入城市管网,且呈分散、难以收集、大多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现状特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已经成为现代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实施科学、合理、实用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治理模式事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文章在大量工程实践基础上,总结了农村生活污水特点,提出独特的雨污分流方法,比较了多种末端治污模式,特别推荐了增氧塔生物净化和小型人工湿地相结合的这类具有造价低、处理效率高、运行经济、出水水质好、可以中水回用且地表呈景观化的特点,适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生化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创新水源型流域污染系统控制科技支撑战略,对我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管理具有前瞻意义.文章从引导科技支撑发展方向,发展多维流域认知系统,创立流域系统控制知识,创新水源流域环境技术,建立流域水环境经济学与完善流域环境管理体系六个方面构建了水源流域污染系统控制的科技支撑战略体系;从制定水源型流域环境区划、水源型流域安全发展规划、水源型流域环境保护规划与水源型流域保护工程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了水源型流域污染系统控制科技支撑的战略行动;从转变治理方向、改变治理目标与调整控制范围、优化监控指标等方面提出了水源型流域污染系统控制科技支撑的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中“权力—权利”主体间存在的结构性冲突,《长江保护法》以专门立法的形式对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进行了统合性建构,创设出“环境公权机关统筹主导+环境私权主体竞相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的新模式。该模式的塑造既有对构建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这一顶层设计的积极遵循,也适配于社会性规制力量蓬勃发展的客观趋向,符合“成本—效益分析”视野下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最小化的价值追求。以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法律秩序的高度统摄为依归,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模式一方面沿循从“宏观宣示”到“微观赋权”的渐进性立法表达路径,对国家权力统筹主导流域治理的地位进行了立法诠释;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流域治理的功能配置与职责序构作了妥善且周延的法律安排。在学理上,可从形式、理念与要素三重维度内容出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规制模式的法律意涵予以明晰。  相似文献   

18.
流域整治前,排入福建省南安市兰溪流域的CODCr总量1320.319t/a、氨氮总量113.905t/a、磷总量24.231t/a,远高于水环境容量CODCr807.7t/a、氨氮42.5t/a、总磷8.5t/a的理论值。针对流域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和养殖污水的源解析成果,采取了强化村镇生活污水收集治理,严格整治养殖业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针对性措施,历经两年的整治,兰溪水质已从劣V类基本恢复到Ⅲ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庞红璐  游薇  马旭 《四川环境》2023,(3):140-146
为改善濛阳河流域(成都段)水环境现状,提出合理有效的水环境治理措施,根据实测数据对流域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并参照《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中规定的计算方法,对流域主要入河污染物的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濛阳河流域彭州出境断面水质不稳定达标,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磷,COD、氨氮不稳定达标。流域内COD、氨氮、总磷总入河量分别为805.41t/a、129.96t/a、31.17t/a。按污染源分类,生活污染源对COD、氨氮、总磷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60.60%、48.82%、43.27%,其次是农田面源。按区县分类,濛阳镇和九尺镇对流域污染负荷贡献较大。根据污染源解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污染治理对策,为濛阳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对现有农村污水治理方式进行了总结和效果评价。提出了适合宁波地区农村污水治理的4类模式。分别是污废合流的集中模式、分散模式,污废分流的分散模式、过渡模式。分析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人口规模、集聚模式、地形、地质条件、功能区域,并对目标村庄进行亍相应分类,建立数学模型探讨了集中与分散模式的经济距离以及集中模式下户均投资的控制距离,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对首批实施的14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进行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