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孔雀河流域及其沿河荒漠河岸林是塔里木河流域及其下游"绿色走廊"的重要组成,在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与绿洲经济稳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在人类活动为主的扰动下,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显著,基于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具体特征,实施孔雀河流域分区生态综合治理具有实际的意义。这项工作基于多年研究认识,结合孔雀河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与途径,将其分为三个生态保育治理分区:1博斯腾湖湖泊-湿地生态保育区;2孔雀河上、中游胡杨林生态恢复治理区;3孔雀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生态保育恢复区。针对每个分区各自特征制定相应的生态保育对策,旨在因地制宜地对孔雀河流域实施有效的生态修复与保育。  相似文献   

2.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水体污染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取样、室内样品数据,采用水质计算模型和污染承载力模型计算分析开都河-孔雀河流域水污染承载能力,得出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不同水功能区、不同汛期水污染承载能力,从定量指标上反映各排污口允许排入开都河-孔雀河的污水数量,并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对遏制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制定该地区水资源保护措施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阻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区域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作为不同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被广泛用于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和区域需水不平衡问题。调水工程虽然短期内缓解了水资源压力,平衡了区域间用水需求,但其建设和运营过程对工程所涉区域的地方经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本文通过对当前世界范围内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文献回顾,围绕跨流域调水工程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层面的争议,借助环境正义理论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调水案例的实践分析,追踪相关环境不公的现象和争议,剖析当前社会—生态冲突的产生机制。最后从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出发,提出以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市场,构建"赋权—认同—合作"参与机制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解决对策,以期降低调水工程对环境和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推进水生态正义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进行解读,在梳理当前我国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以及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定位,介绍了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以及目标制定、问题和症结分析、规划任务设计和项目筛选等重点环节,并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增值、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政策手段。在借鉴全国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建议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重点处理好八大关系,本文可为长江流域可持续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产品贸易及水权交易使得水资源问题"跨流域化",不再单纯是流域内部管理问题。本文从流域比较视角出发,在区分蓝、绿、灰三种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水足迹模型,测算了两流域典型地区的水足迹,进行流域水资源问题对比分析,并分析了经济发展模式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杭州市经济用水中灰色水足迹占总量的90%,而张掖市经济用水中绿色水足迹占总量的60.8%,说明钱塘江流域水资源问题在于质,而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在于量;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产业结构、水资源开发效率、工业化路径等影响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基于GDP导向的流域间的水资源逆向配置,更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矛盾。最后根据流域对比结果提出治理措施,从而形成流域间协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在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乃至塔里木河下游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对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博斯腾湖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维护生态稳定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提出包括水利工程、生物措施及管理措施在内的水环境保护综合防治体系,并对可预期的治理效果进行初步分析,探讨构建一个适宜的博斯腾湖水环境保护方案,以达到逐步改善博斯腾湖水环境质量、维护其生态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流域生态补偿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而补偿标准的核算是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补偿的顺利展开以及实施效果。阐述了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及补偿模式,介绍了岷江、沱江和嘉陵江流域("三江"流域)的基本情况。并以"三江"流域为例,对其生态补偿核算标准进行探讨,为其他流域制定相关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区域。本文梳理了近期黄河流域的相关研究,从粮食安全视角下分析了黄河流域现阶段在流域水效率、流域水管理机制、流域水生态文明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黄河流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两方面建议。一是创新流域水管理机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积极改进水资源管理方式,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理调控水价,完善黄河流域水权市场建设。二是践行"两山"理论,提升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四大体系"和"七大区域",推进生态廊道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前布局水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伊犁河是我国最主要的跨国界河流之一,是我区最大的内陆河流。其流域水质总体良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环境保护和生态风险防控的压力也愈发凸显。作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最大的跨国界河流,伊犁河肩负着两国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三重需求。鉴于此,依托中央水环境专项资金支持,2017年由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环保局开始共同建设伊犁河流域生态与环境风险观测野外台站(以下简称野外台站)。其目的在于通过观测与试验,实现对全流域生态、陆域、水域等各类环境相关要素进行长期野外观测,建  相似文献   

11.
水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农业发展和工业进步,水资源匮乏,生活用水不洁净等引发的水危机已经不断地引发社会矛盾。为此浙江省提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目标,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但治理效果并不乐观。环保法的修订为“五水共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从确立全流域综合生态管理、建立水体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浙江省水资源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胡杨是一个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树种,胡杨林生态系统在绿洲演替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主要作用.通过对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林的生存现状、演变规律的调查,总结和分析当前胡杨林存在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其流域特征和流域总体规划,对叶尔羌河流域开发中胡杨林的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①农业开发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威胁流域生态系统安全;②流域农药使用量增长1.78倍,化肥使用量增长2.06倍,工业SO2排放量增长5.93倍,城镇污水量增长0.23倍,下游水质严重超标;③水资源利用效率仅为6.79元/m3,远低于新疆平均水平;④人口和种植规模年均增长11%以上,突破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从综合生态管理体制、生态资源市场交易机制、生态立法三方面提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河长制在促进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长制平台在促进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可持续管理的关键突破口。本研究梳理了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利用河长制平台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并以跨界断面监测为技术衔接点,以完善跨界断面的设置、考核指标和考核目标作为突破点,利用河长制的高位推动、组织体系和部门联动,从技术方法、监测体系和补偿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一是发挥河长制科技支撑作用,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技术方法;二是发挥河长制部门协同作用,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监测体系;三是发挥河长制统筹兼顾作用,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5.
横向生态补偿作为生态补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补偿方式上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更加灵活和有效。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方面,2016年3月广东分别与广西、福建签订了关于九洲江、汀江-韩江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首次构建了跨省水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与邻省(区)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案例,重点探讨粤桂和粤闽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形式、特点、绩效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基础薄弱,补偿资金的设定缺乏定量的科学依据,政策之间缺乏协调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地创设多种补偿模式,科学制定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鼓励采用多元化的补偿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化解资源冲突、协调区域发展、增进利益协同,进而增强政治互信,加快经济融合,提升文化包容,推进命运共同体构建。本文基于对西方国家跨境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的梳理,总结归纳出西方跨境流域生态补偿中强调流域生态系统分析、注重不同付费原则相互配搭、重视双/多边协商、建立多层次综合管理体系等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中国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跨境协商合作平台建设、重视对跨境流域生态系统研究以及构建多层次协同管理体系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前,河长制已成为我国进行河湖管护的综合协调平台,但其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河湖管护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世界主要国家的跨部门、跨利益相关方河湖管理协调政策主要是流域综合管理。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都是针对所面临的河湖管理问题,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的跨区域、跨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政策,这都是符合所在国家实际情况的。基于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本文构建了以"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者—政策工具"为导向的三维河湖管护协调政策比较框架。通过此框架,分析了河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的主要差异。针对河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比较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主要包括:科学设定政策目标,推进多元共治的河湖管护模式,创新运用市场化和信息化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引起的水危机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平衡环境、社会和经济多元利益,寻求先进的法律机制来调节平衡、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开展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是实现流域上下游之间等相关方利益公平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国缺乏生态补偿立法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进展缓慢、法律制度滞后、部分法律法规彼此之间矛盾和相互冲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缺位、立法模式不适合当今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等。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涉水法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有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对策,以期对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推进和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三地在局部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取得初步成效。但三地仍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中陷入"碎片化"治理困境。通过深入剖析困境生成之机理——立法不协同、分割式自我治理体制、治理不同步、水资源利用补偿机制不健全,提出协同立法治理跨界水污染、搭建权威跨界水污染治理机构、编制实施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等"本土化"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水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本文阐释了我国从水污染防治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转变的新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内涵,从国内视角梳理我国水污染防治实践取得的成效,识别美丽中国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制约性问题,首次在全国层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环境质量、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保障情况进行国际对标分析,提出以水生态系统保护目标为指引、以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为基础、以“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为路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