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长制是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湖全面管理的机制性安排。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全面推行河长制过程中,面临部分改革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如预期等问题,亟待进行全面评估。本文剖析了河长制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甄别了河长制与相关政策的逻辑联系,从政策过程的制定和执行阶段出发,通过指标法进行评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39个,并给出各级指标权重,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从得分情况来看,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总分为0.90分,评估结果为优秀;从一级指标评估结果来看,政策执行阶段总体好于政策制定阶段;从二级指标得分来看,长效执行机制评估结果为良好,方案制定的评估结果为合格,其余为优秀;从三级指标得分来看,优良率达71.79%。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法规、政策协同、跨省协调、任务统筹、管护手段、社会参与等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长制从地方性实验到获得全国推广并正式写入法律,不过短短十年时间。河长制的成功之处在于解决了河湖管理保护"多龙治水"的困局,并调动了地方政府治水的积极性。但河长制也面临着高度依赖河长个人与考核制度的隐忧,其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应急机制与长效机制之辩,以及重奖励轻惩罚、强化权力集中弱化公众参与的评价。提升与完善河长制可以从制度内与制度外两个方面着手:制度内的提升是指河长制内部机制的改良,包括考核制度的完善、公众参与水平的提高;制度外的提升是指与河长制配套的制度环境建设,包括环保行政队伍与行政执法力度的加强,以及与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市场工具、政策工具与法律工具的综合 运用。  相似文献   

3.
谢意 《四川环境》2021,(2):198-203
河长制作为一种综合管理制度,明确了河湖治理的权利和责任,实现了外部性的内化与交易费用的降低,河长制的起源是内生性变化的结果,其制度变迁的过程受制于路径依赖的惯性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河湖水质的改善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验证了河长制是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中国河湖治理制度的演进符合制度变迁的进程,河长制的实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基于制度变迁理论,以首创河长制的江苏省为例,通过展开江苏省河湖治理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河长制的成效和实施动因,进而总结制度变迁理论为河长制变迁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滇池是中国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自"九五"以来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滇池水环境,但收效缓慢。流域综合管理是现代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面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压力和治理效果的不理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成为加快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求。本文通过部门调研、专家访谈、信息综合分析等方法,剖析了滇池流域管理体制的问题,并提出了滇池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滇池流域的管理呈现出以部门为基础的横向管理和以行政单位为基础的纵向管理相交叉的条块分割局面,导致流域多头管理、多重目标。同时利益相关方参与广度和深度均不足。最后建议滇池流域的管理从管理机构、管理方式以及利益相关方参与等方面进行改革,分为近期、远期分步实施,最终实现一方主导、以流域为管理单元、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本文可为滇池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力参考,也可为其他流域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伴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湖的污染日益加重,使得水资源污染、水生态系统破坏、河湖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基于此,河长制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河湖管理制度便应运而生,为解决我国当下的水生态环境问题而设计。然而,另一方面,河长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实施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针对于当前"河长制"推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找出当下河长制推行中的相关问题,并根据我国河长制实施的立法现状,提出河长制推行中发展完善的相关构想。  相似文献   

6.
何艳梅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2):110-118,9
为了更好地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弥补分散立法的不足,实施流域综合管理,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特殊生态问题,有必要制定黄河法作为黄河流域管理的基本法和综合法。本文利用数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以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为目标和导向,依据有关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和改革成果,分析了黄河法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包括全流域节水制度、水源涵养制度、水土保持制度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制度、自然湿地生态修复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系统角度探讨了旅游安全管理的目标,借鉴公共部门激励、企业监管和旅游者行为等相关研究构建了政策效力—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104份政策文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我国旅游安全管理法制建设仍不健全,政策工具使用存在对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激励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优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设置,灵活运用政策工具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河流存在流域、河段、栖息地等空间嵌套尺度,各空间尺度对应了河流保护与治理的不同层面。以创新模式管理河流,有利于推进"河长制"深化和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2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指出"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河长制"是指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承担"河长",负责辖区内  相似文献   

9.
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化解资源冲突、协调区域发展、增进利益协同,进而增强政治互信,加快经济融合,提升文化包容,推进命运共同体构建。本文基于对西方国家跨境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的梳理,总结归纳出西方跨境流域生态补偿中强调流域生态系统分析、注重不同付费原则相互配搭、重视双/多边协商、建立多层次综合管理体系等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中国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跨境协商合作平台建设、重视对跨境流域生态系统研究以及构建多层次协同管理体系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11,(11):5-5
贵州: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贵州省环保厅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框架协议(2011~2015年)最近正式签署。此次合作框架协议目标是保护赤水河流域,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实现人水和谐及流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项目涉及共同推进贵州、云南、四川3省建立合作保护赤水河流域协调机制;以水安全为目标,共同编制及实施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规划等。  相似文献   

11.
<正>一是步调统一的协调机制,二是全域治理的责任机制,三是多方参与的监控机制,四是从严从实的督导机制,五是协同联动的执法机制,六是奖惩分明的考评机制。"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流域、行政区域和行业。河长制涉及的部门多、层级多,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协调机制才不会"打架"?  相似文献   

12.
《绿叶》2017,(3)
正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对我国河湖管理与污染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我国的河湖管理和水污染现状,分析总结了我国河湖水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存在的问题,解读了一些地方"河长制"管理经验和实践,结合"河长制"管理新模式,对我国河湖管理  相似文献   

13.
政策法规     
正河长制的法律依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认为,各地河长制的实施办法基本上就是把治理水污染情况与当地主要领导的政绩挂起钩来,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不达标的"一票否决制"。实际上《水污染防治法》为这一形式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鉴于干部任期制的现状,需要建立相关责任追责制,不能因为干部异地调动或调任他职就不管不问,这样才能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武升林 《四川环境》2022,(2):202-206
河长制创新了河流污染治理模式,取得了较为积极、明显的成效.对河长制进行法治化背景下研究不仅可以探清河长制所涉及的理论,还可以了解河流治理面临的问题,然而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向度,河长制亦存在运行不足或困境所在.针对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境,对河长制的法律保障、公众参与、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5.
以成都市邛崃南河流域为案例进行研究。流域存在排污口众多、污染物来源广泛、污水处理设施不足、畜禽养殖布局不合理等环境问题。立足于全流域治理的理念,提出高目标流域水环境改善维护综合控制体系。首先,构建严格管控的空间格局体系;其次,以水质目标为准绳,打造"源头削减—过程拦截—末端深度净化"的污染物严格削减控制、深度净化体系;再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监测网络体系;最后,全面落实河长制的要求,责任严查。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我国流域综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交织着中华民族与水之间的不解情结。从治理洪水到防治水土流失,从力求解决水资源短缺到应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人们发现随着流域水问题的日趋复杂,现行流域管理的弊端也逐渐显露。虽然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越来越有希望调控流域的水资源、渔业资源、航运、发电、旅游等来满足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资源的需要;但是从流域特定功能的使用群体来看,存在着上下游之间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明显的或潜在的冲突;从政府角度来看,有诸多部门在管理着流域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和部门利益最大化倾向阻碍着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得当前的法律制度、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难以调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无法满足促进流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保证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可持续性的要求。在协调流域各类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多目标基础上,强调部门协作,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进行流域综合管理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水环境数据高效服务于我国水环境管理、问题分析、可视化模拟及综合决策等需求,总结当前我国水环境综合管理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基于"多元集成、统一管理、综合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进而设计平台逻辑层次、功能体系和数据接口,构建我国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提供水环境综合管理的一体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自然生态保护其他方面,江河断流、湖泊湿地萎缩、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等流域污染问题,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上游投入、下游得利”不合理现象,不断加剧水资源质量的衰减和水体环境的恶化。本文以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及生态服务功能,调整流域相关利益方生态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为依据,根据流域面临的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特点,以大伙房水库上游地区为例,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机会成本理论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标准估算模型,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进行分配,探索建立不同类型、各有侧重、因地制宜的生态补偿标准,在试点和实践中调整完善,为国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提供模式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河长制在促进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长制平台在促进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可持续管理的关键突破口。本研究梳理了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利用河长制平台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并以跨界断面监测为技术衔接点,以完善跨界断面的设置、考核指标和考核目标作为突破点,利用河长制的高位推动、组织体系和部门联动,从技术方法、监测体系和补偿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一是发挥河长制科技支撑作用,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技术方法;二是发挥河长制部门协同作用,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监测体系;三是发挥河长制统筹兼顾作用,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20.
棕地再利用制度与政策是开展棕地项目的行动准则。虽然中国近年来开始关注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但目前直接针对棕地再开发全过程的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本研究在分析中国棕地再利用面临的宏观政策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国外主要国家的棕地再利用政策法规,提出中国棕地再利用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框架。制度和政策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有:构建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一主多元”的管理组织机制;“污染者付费为指导,责任分担为补充、受益者承担部分责任”的责权关系;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利益综合的资金筹措机制;棕地治理与再利用全过程的专业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