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胶东—京畿地块在古生代并非“铁板一块”。中泥盆一早石炭世,裂解再生临津江—烟南冒地槽带;中、晚石炭世,郯庐海湾仲入成“诸城海湾”,并可能有二叠纪沼泽盆地。中生代运动使胶东地块复杂化。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尔泰地槽内成矿元素 ,自北东向南西分为四个带 ,每个带内分布有元素区和矿床 :①阿尔泰山北缘元素带 (阿克萨拉等区 ) ;②阿尔泰山中脊元素带 (冲呼等五个区和可可托海 3号脉稀有金属矿等矿床 ) ;③阿尔泰山南缘元素带 (阿舍勒等四个区和阿舍勒铜矿等矿床 ) ;④额尔齐斯元素带 (喀拉通克等区和喀拉通克铜镍矿等矿床 )。成矿元素区带是寻找新矿床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3.
濮阳市地震台位于豫北的东北部,其东部的40平方千米为东濮凹陷和聊兰断裂带,这一区域地震较多。濮阳台计算出的震级与省台网震级相比普遍偏低,严重影响我台地震速报的正确性。经过分析该区域地震偏低的原因,认为加校正值是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并计算出了本区域地震震级的校正值。通过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彭进进  李琳  郑川  胡玲  吴晓煦 《环境工程》2021,39(4):187-194
为掌握长江中游某染料化工污染地块土壤中苯系物分布特征,对地块17个地下水样品和343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地下水和土壤苯系物分布区域一致,污染具有同源性;地块地势平坦,土壤水平渗透性差,污染物扩散范围有限。受土壤防污性能影响,苯,间、对-二甲苯及邻-二甲苯主要在7.2 m深度以上土壤中检出;3种物质在土壤中主要以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存在,在地下水水位附近出现聚集,在饱和带以溶解态继续向下迁移扩散。土壤中氯苯主要以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存在,其浓度大,迁移深度深,与氯苯在土壤中存在形态、迁移时间以及地质条件有关。后续修复工程中,建议浅部污染土采用异位常温解吸和化学氧化联合修复技术,深部污染土和受污染地下水一同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5.
以某化工退役地块为例,从化学浓度及异味贡献两个角度对比了典型土壤气样品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并从嗅觉效应的角度,研究推导了基于嗅觉效应的主要致嗅组分土壤安全阈值,为污染地块异味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该地块土壤气组分中以苯浓度最高,其次为氯苯,分别占苯系物总质量浓度的67.3%和10.1%.从异味贡献来看,核心致嗅成分为乙苯,占土壤气总异味活度值的53.2%;其次为甲苯,异味贡献平均占比为14.1%.基于地块未来公园绿地规划,构建了长期及短期两种异味暴露场景下的概念模型和计算公式.经分析计算,短期(涉及建设开挖)的异味暴露风险较长期异味暴露风险更需引起关注.土壤中关键致嗅因子乙苯、甲苯、苯、间/对-二甲苯的土壤异味安全阈值分别为12.9、35、559.3和60.7 mg·kg-1.将计算所得的安全阈值与现行土壤标准相较,以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的反差最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异味的污染地块,应同时兼顾考虑毒理学健康效应和基于嗅觉效应的安全阈值,确保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  相似文献   

6.
亚洲东南地区在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中朝板块之间有天山(北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带;在塔里木-中朝板块与杨子板块之间有秦岭-大别褶皱带(东部);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有赣(东北)-浙(西)-皖(南)对冲带。东部沿海地区北北东向滨太平洋板块则横切以上近东西向和北东向诸板块,展现出太平洋西海岸最新板块的格局。各板块对接带上发育开阔和长期发展的火山-侵入岩带。不同类型的火山-侵入岩有不同的矿产:金(铜铅锌)多与中-基性火山-侵入岩有关;铜铅锌、锡(钨);铁多与中-酸性火山-侵入岩有关;铜镍多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构造复杂,不同地质构造区地质演化史差异显著,对其上发育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污染特征及来源亦具有影响.以秦岭地槽和上扬子地台交界区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15件,综合运用地累积指数、污染指数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区表土重金属含量分布、污染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①整体上,该区表土重金属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其中Cd为主要污染元素;②表土中Cd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乌坪断裂以北地区;③发育于秦岭地槽区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地层之上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上扬子地台区相同时代地层之上的土壤;④研究区表土重金属来源主要为成土母岩风化及交通和燃煤活动,其中成土母岩风化的贡献率为75%,是控制研究区表土重金属含量分布和污染的主要因素.这为研究不同地质构造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富集和来源提供了范例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 实际资料分析表明,同一级河谷的砂矿,当砂矿原生源的侵蚀断面相近及成矿后的大地构造-地貌和古地理条件相同时,在不同类型构造中其主要参数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参数相互间明显相关。根据结构的特点及大地构造的发育,可以划分出四种具有相近参数的砂金区成矿类型(表):Ⅰ.冒地槽发育的褶皱区;Ⅱ.构造岩浆活化带(结晶地质,可能还有台背斜和残留地块);Ⅲ.优地槽发育的褶皱区;Ⅳ.火山带。  相似文献   

9.
采用Takahashi和Fujita.t公式嵌套计算气压场,采用Veno Takeo台风理想模型与ECMWF背景风场合成台风风场,以合成风场作为第三代海浪模型SWAN的驱动场,对台风"山神"过境期间产生的台风浪进行模拟。经对比SWAN可以很好地模拟"山神"期间海浪空间分布特征。根据模拟结果,本文给出"山神"期间台风浪波高、波龄以及波浪方向谱的分布特征,初步探索了"山神"过境期间台风浪的有关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建立了断面域兴安、松嫩地块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岩石组成模型,估算了地壳—上地促各结构层的元素丰度(地壳53种,地幔34种)。根据不同结构层的元素丰度,建立了兴安、松嫩地块地壳—上地幔垂向地球化学分带。兴安、松嫩地块化学组成的横向对比表明每个地块都有其独立演化历史。与华北地台南缘化学组成对比表明两地块与华北地台无明显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1.
浙东、闽北陈蔡群和建瓯群所构成的浙东隆起带,东延过东海后,与西南日本黑濑川构造带的寺野、肥后变质岩类连接,属“华夏—日本南方大陆”的北部残留地块,是受控于江山-绍兴-御荷(?)古断裂带而抬升暴露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比较系统介绍朝鲜于60-70年代发现泥盆纪临律群和晚奥陶世—志留纪地层的基础上,论证前者西延登上山东半岛,后者指向辽东、冀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渔业区划中东海区的地理水文特点,将东海区划分为地理上的3个区域,即黄海中南部、长江口和东海中南部。据1987~1998年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舟山四大渔业公司中上层鱼类渔捞数据,以渔获量和平均网产为指标,分析了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季节性特性和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利用空间趋势面拟合方法,分析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区域分异特征。结果显示,不同海区的中上层鱼类资源大致具有自西南向东北或者自西向东减少的趋势,与该区主要海流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夏季黄渤海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13年6月22日~7月9日对黄渤海海域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生源要素(DIN、PO4-P、SiO3-Si、DO)的含量及平面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莱州湾内连续站P2各项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季DIN含量表现为渤海高于黄海,而DO、PO4-P及SiO3-Si却表现出黄海高于渤海的特征。渤海表层DIN、SiO3-Si浓度高于其底层浓度,黄海底层DIN、PO4-P 、SiO3-Si浓度高于其表层浓度,渤、黄海表层DO高于底层DO。平面分布上,调查海区营养盐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特征。营养盐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长江口、黄河入海口及江苏近岸海区以及黄海底层中部海区,其分布受长江冲淡水、黄河水及黄海冷水团的影响明显。DO则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南黄海海区较低,高值区出现在北黄海底层。受黄河冲淡水对该站位的影响,P2连续站营养盐及DO浓度均表现为表层高于10 m层、底层,SiO3-Si和DIN受潮汐影响较大,其变化规律与盐度基本一致,DO受潮汐与生物共同作用,高值出现在下午16时左右。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春季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本文根据1996年4月“中韩黄海水循环及物质通量合作研究”项目的调查资料,首次对整个南黄海海域春季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春季南黄海南部溶解氧含量及分布订受外海暖流水所控制,而中北部则主要受生物及生化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松叶中有机氯农药HCH、DDT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GC-ECD)方法对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松叶中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的残留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松叶中HCH 4种异构体(a,b,g,d)的含量以b-HCH为最高,占HCH总量的38%~46%.HCH、DDT和滴滴伊(DDE)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4.7~35.5ng/g干重,2.4~7.0ng/g干重,2.4~2.8ng/g干重.DDE的含量趋势为华北>华东>华南>西南.总HCH为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华北和华东地区DDE/DDT>1,华南和西南地区DDE/DDT<1,这表明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大气中新近有DDT的输入.  相似文献   

17.
一种K干旱指数在西北地区春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西北地区140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春季降水、蒸发资料,计算了一种K干旱指数,并制定了干旱标准,分析了西北春季干旱的气候特征。对K干旱指数与改进的Palmer干旱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作了比较分析;同时利用没有参加干旱指标划分的2001~2005年乌鲁木齐、玉树、兰州和西峰4个代表站(分别代表干旱、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降水、蒸发独立样本资料对制定的干旱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是重旱的高发区;新疆北部偏南地区、甘肃北部、南部和东部、宁夏北部、青海东南部、陕西北部是中旱的高发区;新疆西部、甘肃南部、青海西部、陕西东部是轻旱的高发区。K干旱指数对西北春季干旱有较好的监测能力;改进的Palmer干旱指数对干旱区的干旱监测效果好,但对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干旱监测有一定的局限;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对轻旱和重旱监测效果好,对中旱监测能力差。在2001~2005年的检验中,再次证明改进的Palmer干旱指数对西北地区干旱监测有一定的局限,K干旱指数对西北地区的干旱监测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选取黄海、东海海域为研究区域,以MODIS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计算了研究区的比值植被指数,利用动态阈值分割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了2008~2015年浒苔发生初期空间分布特点、漂移路径、空间分布和聚集度变化特征等信息。结果表明:1)浒苔最初于五月中旬到六月上旬期间出现在江苏盐城市北部和长江口附近海域。2)随着浒苔的生长和爆发,浒苔均会先向西北漂移至苏北外海海域,然后再进入黄海。其漂移路径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3)在生长过程中,浒苔斑块空间分布状态整体由南向北生长、汇聚和扩张,少部分年份会出现整体漂移现象。4)进入治理期后,覆盖密度不断减小直至浒苔完全消失。通过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浒苔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其有效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回顾了黄海渔业管理的历史,并与国际上的渔业管理发展情况作了比较,指出大海洋生态系作为渔业管理从单种和多种资源管理走向整体化、科学化管理手段的必要性。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向联合国开发署(UNDP)和世界银行(WorldBank)提交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监测和保护计划"的有关内容,提出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适应性管理策略。该策略分为:①根据现有资料,找出要解决的问题;②选取适当的空域;③找出具体的研究内容;④根据研究所得成果得出适应的管理策略;⑤通过跨国合作使策略得以实施;⑥实施结果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