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Kaya公式的基础上对环渤海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并对各省市碳排放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环渤海地区碳排放量大致呈现持续均匀的增长趋势。其碳排放主要受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5个因素影响。各省市碳排放量均呈加速增长趋势,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结合研究结果,从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绿色能源、宣传低碳观念角度提出了相关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IPCC模型计算1995-2009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发现,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在1995-2002年间呈下降趋势,2002-2007年出现反弹,2007年后再次下降;居民生活碳排放变化不大,农业和批发业碳排放量较小,交通部门近年有所增加,电力和工业部门是主要碳排放源,占80%以上;煤炭消耗是河南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总排放量的93%以上,石油和天然气相对较小.因此,电力和工业部门应作为河南省碳减排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定量分析碳排放驱动因素,对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碳排放估算模型,测算了黑龙江省1995-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及其驱动程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提出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实现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增长。以河南省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测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5.
考虑“水—土—能—碳”关联,本文将水土资源要素纳入投入变量,构建了我国工农业碳排放效率投入产出测度指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计算我国29个省份2004—2017年农业、工业部门碳排放效率,利用乘法逆转法计算碳减排潜力并对影响碳排放的投入产出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整体农业、工业碳排放效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年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高于工业碳排放效率,江苏、山东等7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及北京、天津工业碳排放效率最优;各省份农业、工业减排潜力和规模具有显著差异,山西、甘肃的农业、工业碳减排均具有较大潜力;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均存在农业、工业的资源能源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土地资源投入过剩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水资源投入过剩是影响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最重要因素。碳排放效率较低省份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提高水土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改善气候,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安徽省为例,对行业隐含碳及碳减排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源产业作为安徽省碳减排潜力较大的行业,其隐含碳排放量较大,是碳减排的重点.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开发新能源和新兴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贸易结构,引进低碳技术以及对不同碳减排潜力行业分类采取措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个人排放交易被认为可以促进居民参与碳减排,但是因其减排收益难以覆盖高昂的建立和运行成本,降低了公众接受度。本文提出除了考虑碳减排的收益外,更需要关注个人排放交易机制的教育价值、形成正确的激励以及鼓励创新的价值,并提出可以基于当前国内多地实行的阶梯电价制度,利用电力系统现有的用户网络和账户系统,建立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交易机制,以降低成本并实现上述价值。在此基础上,就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交易机制的配额设定与分配、配额交易以及清缴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绿色电力作为补充电力可以免费获得碳配额以促进绿色消费。同时,比较分析了在居民生活用电交易机制和阶梯电价制度下,不同居民家庭以及电力公司的用电成本(收益),指出了其在形成正确的激励方面的作用。最后指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交易机制可以扩展到居民的其他能源消费领域,以实现更为全面的个人排放交易。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现处于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期。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借助IPCC和Tapio脱钩理论,统计分析了安徽省2005—2019年能源消费现状,以及2015—2019年碳排放总量及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9年安徽省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主要来自煤炭消费,受能源强度下降驱动全省碳排放强度持续优化;碳脱钩系数一直保持在弱脱钩状态,距离强脱钩状态仍有一定距离。从优化能源发展体系、推进工业领域降碳和完善市场化减排机制等角度,提出了能源领域碳减排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制定碳减排和能源发展战略及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研究一直是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高质量的城镇化有利于碳排放减少及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本文从人口、土地、经济三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高质量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三个维度高质量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当前的人口高质量城镇化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经济高质量城镇化也具有一定碳减排作用,但现阶段土地高质量城镇化增加了碳排放;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劳动力结构转型在人口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土地财政在土地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经济集聚在经济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存在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近14年主题为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研究主题的演进依次是微观层面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认知研究、土壤碳和植被碳的有机碳核算、建立不同的模型模拟或仿真碳排放变化、生物燃料利弊分析;国内研究主题的演进依次是建设用地和农业碳排放的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费的相关关系、特殊区域的碳蓄积变化与土壤碳核算、不同省份或地级市的碳足迹核算,以及城市土地、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视角的碳减排研究;减少森林采伐和森林退化碳排放和生物燃料的相关研究成为国外最新的研究前沿,低碳城市、城市规划、低碳交通和低碳发展成为国内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法,估算出1999—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碳排放。使用STIRPAT模型、偏最小二乘法—变量投影重要指标(PLS-VIP)研究环境规制情景下,间接能源消费等因素对农村居民间接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呈现出富有弹性的特征;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引起农村居民人均间接碳排放降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降低间接碳排放;第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农村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会减少间接碳排放。最后,提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农村居民用能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通过碳排放系数法对河北省建筑的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营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对河北省2010—2020年建筑进行碳排放趋势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0年河北省建筑碳排放呈现波动式增加趋势,河北省建筑碳排放主要由建材生产阶段和运行阶段构成,河北省应着重关注如何降低建材生产阶段和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河北省开发建筑降碳产品具有较大的降碳和经济价值潜力。为推动河北省建筑领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应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建筑节能降碳价值实现交易体系、增强居民节能消费意识和行为、优化能源结构、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和碳减排压力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从产业发展、能源利用和城市交通三方面入手,选取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北京市)、金融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高端制造业中心城市(广州市)和绿色生态文明城市(杭州市)为参照城市,分析武汉市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具备的碳减排潜力,明确武汉市碳减排的可行方向,提出相关土地低碳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武汉市实现碳减排目标,应在保有一定数量碳汇的基础上,优化各产业用地结构,鼓励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逐步降低各类用地上高碳排放能源消耗量和提高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同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城市居民低碳出行。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与碳排放问题关系到我国人口、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衡量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出发,研究了城镇化对江苏省及各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利用STIRPAT模型与面板数据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计算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研发强度、能源消费结构、FDI等因素对江苏省及苏南、苏中、苏北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研发强度、能源消费结构、FDI与城镇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土地城镇化与城镇碳排放呈负相关关系,产业城镇化是影响江苏省及各区域的最主要因素,不同地区不同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据此提出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碳减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火电行业是碳排放量的主体,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电力行业势必将成为CO2减排的主力军。目前,火电行业通过"上大压小"政策,实现结构减排;通过提高电力工业的烟气脱硫,实现工程减排;通过扩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减少煤炭消耗总量,实现总量减排。使用清洁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指出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和措施,分析了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中所面临的新形势,并对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与运用进行了展望,阐述了通过利用清洁能源促进碳减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之一,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基于2000—2015年对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碳排放状况的预测状况,运用LMDI模型对该行业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从优化能源结构视角预测了行业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CO_2排放呈现总量总体上升、强度逐步下降的态势;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给是影响行业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行业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显著。因此,进一步实施企业排放披露和监察政策、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广低碳生产技术、改善能源供给质量和消费结构,是推进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绿色发展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要倡导"低碳化生存"。通过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引导消费者行为,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习惯,尝试使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标签制度,促进居民选择使用绿色、低碳产品。  相似文献   

18.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在考虑主要化石能源消耗以及电力消耗的情况下汇总广东省能源消耗来估算碳排放情况;发现2005年以来广东CO_2排放呈现上升趋势,但2012—2014年增加趋势明显减缓,2014年还出现了下降。运用LMDI分解方法来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扩张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碳减排有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对广东碳减排提出了继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利用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碳排放影响路径的基础上,构建碳排放测度模型和STIRPAT环境压力随机扩展模型。以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研究水利工程建设与碳排放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水利工程投资每增加1%,碳排放量增加0. 2157%,水利工程建设前期耗能高,后期低碳效益发挥不足。基于此,对江苏省减少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提出政策建议,为江苏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省市水利工程建设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区域碳排放核算是衡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借鉴IPCC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碳排放、碳汇及碳补偿率测算的方法,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论为:①1989—2008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28941.44万t,整体呈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7.16%;②就碳排放构成而言,煤炭消费的碳排放量构成了河南省碳排放的主体,占碳排放总量的91%;③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而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就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而言,平顶山碳排放量最大,开封市、漯河市和周口市碳排放相对较低;⑤林业碳汇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远远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碳补偿率由14%下降到不足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