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分析城市化的内涵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四大问题,提出了五大对策,以确保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聊城市为例,分析了聊城市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许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未来许昌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案,力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雪  任学慧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21-923,933
根据1995—200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及土地利用数据,以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基于信息熵和均衡度原理,分析了辽宁省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1995—2008年辽宁省土地利用信息熵、均衡度呈现波动状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逐渐趋于均衡。但从总体趋势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较差,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化最直接、最敏感的地区,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在土地利用上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选择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郑州市实证研究相结合来分析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总体结构和地域结构特征,揭示影响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政府和学术界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城镇土地规划混乱、污染严重、粗放利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走土地可持续利用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在介绍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和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后,深入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黑龙江垦区土地资源利用为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分析指标,对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总量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有待提高;土地质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部分农场场址道路建设用地过大,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等5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科学划分土地利用区,有效落实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在分析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土地利用分区的任务与原则,探索建立了由产业功能区与土地用途区构成的两级分区类型体系,提出了公众参与为主、GIS技术为辅的分区方法.两级分区类型体系有利于实现土地组织利用、生产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一体化.同时,在土地利用分区中贯穿公众参与式方法,有利于构建村内民主管理和业主参与土地利用管理的体制.  相似文献   

9.
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衡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衡阳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研究,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介绍衡阳市土地概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出发,选择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济产出、社会生态效益四个准则层建立了适合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衡阳市2000-2006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分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衡阳市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的状态,集约利用水平呈曲线上升趋势,并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集约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了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指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发展布局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土地市场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基础资源。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原本稀缺的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时代必需。在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用地矛盾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行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安徽省1991-2005年城市建成区的扩展情况,从城市空间扩展动态度来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进行城市扩展分类,由此得到城市空间扩展不同梯度的扩展类型。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安徽城市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城市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临的挑战,为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Increasing concern about the problems caused by urban sprawl has encouraged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mart growth approaches to land use management. One of the goals of smart growth is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in particular minimizing the runoff impact of urbaniz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magnitude of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land use planning for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possible runoff impacts of historical and projected urbanization were estimated for two watersheds in Indiana and Michigan using a long term hydrological impact analysis model. An optimization component allowed selection of land use change placements that minimize runoff increase. Optimizing land use change placement would have reduced runoff increase by as much as 4.9 percent from 1973 to 1997 in the Indiana study watershed. For nonsprawl and sprawl scenarios in the Michigan watershed for 1978 to 2040, optimizing land use change placement would have reduced runoff increase by 12.3 percent and 20.5 percent, respectively. The work presented here illustrates both an approach to assess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impact of smart growth and the significant potential scale of smart growth in moderating runoff changes that result from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与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土地问题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1990-2004年江汉平原14个县市的统计数据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城市、不同城镇化阶段以及不同城镇化速度等条件下耕地面积所呈现的变化特点,并归纳出基于耕地资源利用特征的3种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One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concern to policy-makers is the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of ground water quality (GWQ). Another issue of equal interest is the sustain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in general, one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future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This work proposes a methodology to address sustainability of GWQ considering land use changes, aquifer vulnerability to multiple contaminants, and public health risks. The methodology was demonstrated for the Sumas-Blaine aquifer in Washington State. The land transformation model predicted that nearly 60 percent of the land use practices would change in the Sumas-Blaine Aquifer by the year 2015. The accuracy of the LTM model predictions increased to greater levels as the spatial resolution was decreased. Aquife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major contaminants using th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LR) method. The LR model, along with the predicted future land us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future GWQ using two indices-carcinogenic and non-carcinogenic ground water qualities. Sustainability of GWQ was then analyzed using the concept of 'strong' sustainability. The sustainability map of GWQ showed improvements in many areas where urbanization is expected to occur. The positiv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GWQ is an indication of the extensive damage caused by existing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和生态环境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因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内涵出发,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这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我国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数量增加的相关对策。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相关政策、比较经济利益、环境变化和灾害等因子对耕地数量变化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耕地保护需要进行多方面地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