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傅明先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0):121-126,130
城中村改造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生态住区的重要途径,进行生态化改造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入手,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并与之对应,从可行性、社会性、经济性、环境性4个方面,设计了城中村生态改造指标,以指导实践,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特有的城市问题,已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2000年左右,各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开始启动,在十几年的改造过程中,一些大城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城中村形成、发展和改造的诸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足。通过对我国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城中村诸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力学模型并进行营力系统分析: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是城中村形成、演变、改造、发展并最终使城中村实现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相统一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及其生态功能是城中村的支撑力;城中村在体制、功能、生态上和城市体制、功能、生态的二元差异性所产生的粗糙度和压力构成了城中村形成、改造和发展的摩擦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与推行也不断加速。审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紧密结合上海特点和实际,系统地分析与设计上海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构成其良性的运作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上海生态城市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4.
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与推行也不断加速.审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紧密结合上海特点和实际,系统地分析与设计上海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构成其良性的运作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上海生态城市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5.
张剑飞 《环境保护》2012,(20):60-6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6.
对城中村的整治是城市主要领导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最考验是否以民生为本的城市小载体。笔者在地方挂职时,与相关部门特别是社区居民进行了调研和学习,本人体会到: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要抓住让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其中努力使全"村"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核心。很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徐州市在建设生态城市中所面临的问题,从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循环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郎炜 《云南环境科学》2008,27(Z1):52-5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城市环境管理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9.
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催生了大量的污染源,使得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这不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显得迫在眉睫。为达到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还给城市一片蓝天的目的,就必须要将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相融合。本文意在通过对生态城市中的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做简要分析,讲解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城市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将环境工程建设技术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去,为创建健康、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箴言 《环境》2019,(11)
<正>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拆旧建新是重要的一环。最近几年,广州市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等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在开发建设、拆除违建的过程中,势必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广泛开展,建筑垃圾日益增多,建筑垃圾的综合治理是广州乃至全世界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建筑废弃物管理处处长陈孝平表示,为有效解决建筑废弃物出路问题,广州市开展了大量的探索,部分镇街已摸索出多种  相似文献   

11.
构建“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统筹”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模型,即按“短板理论”计算空间约束下的县域建设开发建议规模,按指标权重计算综合得分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按生态优先、耕地保护优先原则确定地块规划功能,结合城镇建设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等因素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湘潭县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4500 hm2。结果表明:与湘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模边界、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相比,本次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中生态极重要或极敏感区域由3.49%、12.46%降为0,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由53.26%、50.94%降低到21.02%,新增建设用地年均增速相比降低了45.65%。该技术模型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布局,促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差距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比较分析了中国城市与农村在环境保护上的主要差距,并探讨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结果发现:自1998年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近52%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与农村环境卫生投资差距平均为6~10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差距平均为35~59倍,生活垃圾处理差距为7~17倍,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差距基本符合东中西部逐渐扩大的趋势;此外,乡镇环境保护机构仅占环保机构总数的4%~15%,乡镇环境保护人员仅占1%~4%,其中东部、西部和中部乡镇环保机构与人员所占比例均依次减小。因此中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存在巨大差距,亟需在城乡功能的合理定位、创新城乡环保政策、统筹城乡环境建设与管理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混合利用倡导不同使用性质/功能用地的混合布局,是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途径。当前,土地混合利用主要应用于城市用地演变与规划实践领域,伴随着城乡互动加剧,城乡界限趋于模糊,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与功能逐渐多样化,也呈现显著的混合利用特征。基于此,尝试将土地混合利用应用到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规划中,在回顾土地混合利用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按照“内涵特征—定量测度—驱动机理—实践路径”的逻辑思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进行系统解析,并以天津都市郊区的姚村为例实证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在理论上丰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的内容与方法,在实践中为编制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揭示流域尺度城市群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对指导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本文聚焦“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联合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生态保护、资源配置、动态演化、空间结构、整合调控等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求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核心观点如下:识别水资源、城市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是促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协同、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并进的关键;分析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复杂耦合与动力演化机制对于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揭示黄河流域典型城市群和产业空间演变机理,构建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空间一体化目标与模式,是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和能源革命导致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复杂、“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背景下,黄河流域“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亟需更全面的整合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探索科学有效的"城中村"改造方式,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现有城中村改造的文献中来认识、思考、探索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6.
城镇生活污水难以集中处理是目前我国各地生态创建过程中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通过对南通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提出以生态市创建为依托,市镇村三级政府共同重视,合理规划,采取乡镇自建、以企带镇、以园带镇、镇镇联合等的建设模式,采用BOT、TOT等的新型融资和管理模式,将是解决我国目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有效手段,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黄河流域战略背景和城市群发展规划,本文构建评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于城市群比较研究中,再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2007—2019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生态保护建设进展较为缓慢,二者耦合度波动上升。(2)上游城市群的协调度低于中下游,整体协调度提升至良好协调。(3)存在从经济发展滞后型向生态保护滞后型的转变。(4)各城市群的协调度存在关联效应。(5)影响耦合的机制和民生发展与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与农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苏南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生态环境良好,但区域生态化发展仍面临着产业亟需转型升级、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和土地资源紧缺等制约.优化发展方式,实现生态化改造是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园区和区域三个层次提出了生态化发展的途径,并从产业改造和结构提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加强产城共建等方面加以展开,可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