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游客环境认识意识、游客环境关注意识、游客环境参与意识、游客环境行为意识和游客环境道德意识五个方面着手,分析评价了石林旅游风景区游客环境意识现状,认为景区游客的“环境意识”并不乐观,特别是“游客环境关注意识”和“游客环境道德意识”尤为薄弱。  相似文献   

2.
云南石林旅游风景区游客环境意识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游客环境认识意识、游客环境关注意识、游客环境参与意识、游客环境行为意识和游客环境道德意识五个方面着手,分析评价了石林旅游风景区游客环境意识现状,认为景区游客的“环境意识”并不乐观,特别是“游客环境关注意识”和“游客环境道德意识”尤为薄弱。  相似文献   

3.
环境意识内涵与环境教育目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想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实现。增强环境意识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环境意识的内涵。同时,它也是确立环境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环境意识的基本内涵(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分析,提出了环境教育应达到的4个目标:知识目标、价值目标、道德目标和行为目标,并为更好地完成这些目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振翔  刘伟京  王惠中 《环境科技》2006,19(Z2):172-174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和探讨了环境意识概念及环境意识的重要特点,阐述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意识是一种具有多维属性的社会意识,本文分别从环境意识的静态组成、深度层次、人群层次、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等5个方面探讨了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和分类,揭示了环境意识的动态过程和发展特征,对环境意识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理论概括.文章还阐述了在现代信息走向更加开放情况下环境意识的传播途径和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了解上海市民环境误差的现状,把握市民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探讨今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对上海市中心11个区的市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抽样调查,建立了环境意识水平指数模型,从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知识3个方面对市民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了评介,并对影响环境意识水平的个人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上海市民环境意识处于中等水平,而市民的环境态度已进入较高水平;环境知识为中等水平,环境行为则免  相似文献   

7.
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知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从济南市八所本科院校中随机抽取了300名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济南市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总体水平较好,但环保行为滞后;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知识的特殊群体,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环保行为极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连市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丹  王子彦 《环境保护科学》2009,35(4):105-107,124
研究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对于确立环境管理的理论及把握农民的环境意识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调查了大连市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并运用spa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大连市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高于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调查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平均水平,但这一水平仍有待提高。最后,文章提出增强大连市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可以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各个国家除了加强政策和法制制度的完善之外,加强公民的环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文化的群体,他们的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介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江苏省有在校中小学生1000多万人,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基础工作,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学校教育在学生环境意识形成过程中起着正面作用和主导作用,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教师环境意识的高低和环境知识的多少,因此,环境教育的开展关键是师资。摸清江苏省中学环境教育和师资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对江苏省中学环境教育和师资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环境意识的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关于环境意识的论述也不少。本文拟结合基层环境管理工作实际,重点对领导者环境意识的作用和提高领导者的环境意识的途径作一些探讨。一、环境工作呼唤领导者的环境意识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1973年算起,已经走过了17年的艰苦历程。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把它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全国人大、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各级环境保护机构逐步建立和加强,一部分严重污染源初步得到治理。但是,我国  相似文献   

12.
保护环境,热爱环境,改善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中国环保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也是艺术意识和现代意识的重要内容,缺乏环境意识,就不可能揭示和实明人类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对立统一,就根本实现不了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口众多,社会需求量大;地大物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活动效益低,发展资金严重  相似文献   

13.
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进程中以开展环境教育和环境实践为载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地提升,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有利于优良环境意识和行为的形成与传承,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了思想道德和环境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引导和培育公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根本保障。本文以2003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基础,评估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新疆、西藏、海南及港澳台地区)的公众环境意识,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时空差异特征,甄别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基本维持不变,环境付费能力大幅下降,但公众对环境意识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2)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空间演化形态表现为整体分布规模略微缩小,省域公众环境意识空间差异显著,中西部地区环境意识有所增强,东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处于较高水平;(3)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加剧;空间局部特征以高—高型和低—低型最为显著,各省份空间相似度较高;(4)人口密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教育经费投入、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及地区城市设施水平等因素均对公众环境意识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意识的内涵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述湘 《重庆环境科学》1999,21(1):11-12,24
介绍了环境意识的基本内涵,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以及环境意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师专非环境专业学生环保意识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师专学生是未来的中学教师,师专学生环保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中学环境教育的开展程度和师资水平,从而影响到未来中学生及国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本文通过对芜湖师专非环境专业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分析了学生环保意识水平,提出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和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意识对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水平有很大作用。环境意识高低与综合决策的水平有很大联系。对环境意识的形成、其对综合决策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提高环境意识、促进综合决策发展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昆明市民环境意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意识可以反映出环境质量和问题。对昆明市民进行环境意识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市民的大环境意识强烈。调查中,市民提出了一些值得政府采纳的改进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孟波 《云南环境科学》2003,22(1):20-21,51
清洁生产是一种主动的环境战略,提高环境意识是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家的环境意识,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提高政府管理干部的清洁生产意识等手段和加强宣传和举办培训班等途径来推进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族的事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觉醒和行动。而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 本文对“环境意识”的概念、内涵以及如何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