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岷江上游崩塌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为长江—级支流,上游长330km,自1986年以来,发生崩塌滑坡200余处,体积约2.1亿m ̄3。作者研究了岷江上游崩塌滑坡的分布规律。采用统计指标法,将岷江上游分为三种不同的崩塌滑坡分布密度区:①UXS.高密度区;②MXS,中密度区;③LXS_3低密度区。  相似文献   

2.
长江源头玉树县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源头玉树县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对策欧阳洪学,王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宁810016)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南缘长江源头地区。东径95°41'40″~97°44'34″,北纬32°41'34″~33°46'44″。平均海拔4493.4m,最...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凉山州德昌县滑坡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以滑坡发育密集的凉山州德昌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区滑坡的发育环境和分布特征,选取9类影响因素,运用信息量模型对德昌县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将研究区划分5个不同等级:极高度、高度、中度、轻度和极轻度危险区。结果表明:(1)滑坡危险性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8°~25°、高差50~100 m以及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岩的区域,断层、水系、道路建设和人类活动均会很大程度的诱发滑坡,且随着降水量的增大滑坡发生的概率也增大;(2)滑坡主要沿河流两岸及外围密集发育,93.95%的滑坡集中在中度及中度以上危险区;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安宁河流域、茨达河流域和雅砻江左岸的中高山峡谷地区,县域东部地区危险性较低,受滑坡灾害影响较小;(3)运用ROC曲线验证得到AUC值为0.843,评价结果较合理,可为德昌县的防灾减灾及后续规划工作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人为干扰对马尾松次生林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来分析人为干扰对马尾松次生林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木本植物多样性指数为2左右(1.8579~2.1946),均匀度为0.7左右(0.7244~0.7746),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级数分布,不同干扰强度对多样性和均匀度有一定影响,对物种多度分布没有影响,对马尾松林的更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葛仙山为龙门山脉中段前山一座紧邻川西平原的中山,距成都约65km,山峰海拔1020~1600m,地形险要。有丰富的科学考察型旅游资源和消遣度假型旅游资源。科学考察型旅游资源包括飞来峰构造和飞来峰地貌、第四纪地壳运动、水系变化和喀斯特地貌。彭灌飞来峰群和阿尔卑斯飞来峰群同负盛名,而葛仙山飞来峰为彭灌飞来峰群中逆推距离最远者,碾掩构造的原地系统地层最新,唯有在葛仙山才能了解彭灌飞来峰群形成于新构造运动中的事实。第四纪地壳运动现象明显。水系变化为次生河袭夺了原始顺向河,喀斯特地貌类型众多,形态典型,可准确研究喀斯特发育的起始时间。消遣度假型旅游资源包括林海雪山、药用植物园、奇峰异洞、泉水、佛光和日出、宗教圣地。在开发上应发挥临近成都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观光,吸引1~2日游的游客。种植奇花异草,广泛造林,洞穴内铺路并安装彩灯,修建富有艺术性的配套建筑。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与长江中游浅层承压水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坝下枯季下泄流量增加,将使荆江水位比建坝前抬高1-2m。由于长江与两侧浅层承压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长江枯季水位升高将阻滞两岸地下水向长江排泄,从而使两岸承压水位相对抬高。观测研究表明,长江对承压水动态的影响程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二者成分段线性反比的关系。在龙口观测剖面,如长江水位升高1m,则在距离为0-1km地段,承压水位将抬高1-0.2m;在1-4km地段,抬高0.25-  相似文献   

7.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取数理统计和重心模型法分析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整治强度、整治潜力和整治难度等土地整治实施的核心指标,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评判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实施的协调性。结果表明:(1)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总体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投资规模、建设规模、新增耕地规模和项目数量均表现为先快速增长后有所回落最后趋于平稳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鄂中平原地区高,鄂东和鄂西地区较低的格局特征。(2)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各实施要素的重心均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并在天门市-钟祥市-京山县一带呈波动式变化。(3)1998~2017年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协调度呈现低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和高度耦合协调3种状态,低度耦合协调状态主要集中在鄂北和鄂东低丘岗地区,高度耦合协调状态主要分布在鄂中平原地区,中度耦合协调状态分布较广,全省范围内均有覆盖。对区域土地整治项目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实施协调性研究可为新时期我国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及实施差别化管控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拉萨至尼木段位于西藏境内"一江两河"流域,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植被稀疏,地质灾害发育。"一江两河"地区是自治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近期重点开发区,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城镇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总结了拉萨至尼木段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地质灾害成因,结合调查分析,提出了拉萨至尼木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STUDIES ON THE PURIFYING SPACE IN ARTIFICIAL WETLANDS WITH CATTAIL AND RUSH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根区理化特性,根系扩展的深度和位置,微生物和酶的分布状况;比较了不同深度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效果;探讨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最佳净化空间位点。通过对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基质上层25cm区域内,在5到10cm区域内,微生物数量最多,25cm区域次之,35cm以下较少。系统表层磷酸酶,葡聚糖脱水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较20cm区域内各酶活性强。对于废水的净化而言,系统20cm和60cm处的净化效果差别很小。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上部区域为较佳净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2021年3~11月对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宜都市)乡村聚落植物进行深入调查,共鉴定出植物171种69科147属,采用植物区系和频度指数分析该地区植物群落组成特征;针对乡村聚落不同生境类型分别进行调查,分析归纳出12种配置模式。结果表明:科级区系分布以热带分布为主,其中泛热带分布共35科,占总科数20.7%;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分别为29属和28属,占该地区总属数的19.7%和19%;科、属的区系组成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禾本科;出现频度较高的乡土树种依次为复羽叶栾树、构树、枫香树等。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乡村聚落植物树种选择与群落构建,从物种保护、生境维护、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工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从丹江口水库向我国北方每年调水145亿m^3,汉江丹江口以下地区的水资源量将随之相应减少。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盐化工、机械、石油、食品、化肥、电力的重要生产地区,是湖北省的汽车工业走廊,其经济在湖北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下世纪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从现在的140亿m^3增加到250亿m^3以上,需水量将达到水资源量的58%,潜伏着严重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以实地考察和水文资料分析结果为依据,阐述了三峡工程对武湖地区防洪,春旱时灌溉和航运带来的有利影响,及枯季1~5月排水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加强湖区水利建设,提高电排能力;将地面高程18M以下耕地退田还湖,以提高湖泊调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区,选取区内植被覆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区内植被覆盖度分别随地形因子变化的规律,再利用普定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植被覆盖分布图和各地形因子叠加综合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植被覆盖分布的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向阳坡向、低海拔地区以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程1 400~1 600 m的地区,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坡向上东北坡、北坡、西南坡、西北坡的地区,地表切割深度30~40 m上的地区为植被分布的优势地形位;(2)在优势地形位上各级植被覆盖的分布面积波动较大,这也体现了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3)人为因素对植被发育、分布的影响较大,地形因素通过影响会限制人类活动,而间接影响或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普定县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价和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喀斯特地区植被修复、保护和石漠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放条件下,“全球 地方”作用深刻影响着区域城镇体系,沿江发达地区表现尤其典型。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06年为时空断面,对江苏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服从Zipf定律,首位城市南京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垄断性相对较强,但并非处于绝对垄断地位;(2)空间关联维数显示,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各城镇间联系紧密;(3)根据分维数和无标度区分析,三大城市群中,宁镇扬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好,苏锡常次之,通泰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差;(4)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州的城镇集聚程度较高,分形发育较为成熟;南通、泰州、无锡和常州的集聚程度均较低,分形结构不佳。扬州在区域城镇体系中分形发育最为完善,中心性最好,历史上形成的这种空间格局至今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地区贫困村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省、湖南省以及江西省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所涉及的贫困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法,对贫困村的数量、空间分布密度及模式、垂直梯度分异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贫困村省际分布有所不同。数量上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并且同时存在典型的“平原型”贫困村和“山区型”贫困村,且在省域、国贫县、省贫县、非贫县、城市圈等多级尺度下的数量特征不同;(2)在城市群或者城市圈内,贫困村分布呈现低值集聚,而省域交界处的山区多为贫困村分布的高值集聚区;在巫山、雪峰山和武陵山的贫困连片分布区,贫困村多呈均匀型分布;在江汉平原地区,出现显著的集聚型分布;(3)贫困村的垂直空间分异显著。贫困村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的平原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数量不断减少。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知和理解长江中游地区的贫困村空间格局,实施更为科学的“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森林生态承载力及其重心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72个区县为研究样本,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运用熵权法与专家法确定综合权重,根据综合指数法计算森林生态承载力指数,并对2001~2016年安徽省森林生态承载力进行时空分析,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安徽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重心轨迹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生态承载力状况整体上得到了很大改善,全省大部分区县处于可载等级;政府林业投资强度、天然林保护面积占比、退耕还林面积占比、林分结构等指标权重较大;省内森林生态承载力水平分布不均衡,超载地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地区,可载地区则大多分布在皖西南山区;森林生态承载力重心在2001~2006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2006~2009年从东南向东北方向迁移,2009~2016再次向东南方向迁移,且迁移的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集湖北省各市州1994~2000年经济发展数据及其相关数据,利用GIS常用多层面复合分析和大样本数理统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近6年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规律。其结果显示:湖北省各市州的经济发展的组合方式及综合指数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根据一定经济发展原则将湖北省17个市州近6年的经济发展分为劳动效益促进发展型、结构效益推拉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等三种经济发展地域组合类型;在计算其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叠加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湖北省各市州的三种经济发展地域组合类型与其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地域分布上并没有很好对应的事实。最后,利用灰色关联法将人均GDP和综合指数的各自地域分布作了关联分析,其得出的关联度较大,表明此种研究可行性较强。此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地域开发及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了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对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区地貌与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自然地貌条件和主要工程的工程量,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沿线或附近地区的自然植被发育状况。在地形复杂、植被发育较好的中低山区的路段,桥梁的修建、路堑的开挖以及隧道弃渣的堆放对公路沿线和附近山谷的地貌影响较大,对乔木、灌木与竹林等植被破坏也较大。在地形相对平坦、植被发育较差的丘陵与河谷地区的路段,路基或互通与服务区的建设对地貌的影响较大,对自然植被的影响较小。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提出了减少高速公路对地貌与植被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利用GIS工具定量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道路网、河流水系等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人口密度与居民点密度之间的关系,这些客观存在的关系是进行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其它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南方7省1951~2008年112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极差标准化数据处理技术,设计了可反映我国南方地区冰冻天气时空分布的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定义了冰冻日、单站冰冻天气过程、综合冰冻指数及区域持续性冰冻过程,并基于综合冰冻指数分位数,对冰冻天气过程进行了分级。给出了发生区域持续性冰冻过程年度的冰冻起止时间和地理分布范围,通过对冰冻日、雨凇雾凇日、冰冻指数及其重现期等项目分析,揭示了我国南方地区冰冻天气时空分布规律,主要有:(1)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区域持续性冰冻灾害天气最严重的前5位分别为2008、1955、1984、1964、1957年度,其中2007~2008年度最严重。1951~2008年冰冻日数和冰冻指数减小明显;(2)贵州是我国南方地区冰冻天气最为严重省份,其次为安徽、湖南和湖北。冰冻天气与海拔高度相关性较好,海拔越高,冰冻越严重;(3)我国南方地区的冰冻天气,贵州和湖南南部地区以冻雨为主,其他地区以降雪为主。经评估分析,综合冰冻天气指数具有时间和空间可比性,可较好地描述大范围冰冻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