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Cd对桐花树幼苗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通过砂培实验研究了红树植物桐花树幼苗在含Cd0.05-100μg/L系列海水培养液(盐度为10)中的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当培养液中Cd浓度低于0.5μg/L时,随Cd浓度的增加,桐花树幼苗的生长加快,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均有所提高,而抽条水势则略有下降。而当高于0.5μg/L时,桐花树幼苗的生长减缓,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抽条水势则迅速升高。不同Cd浓度下,桐花树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变化不大,但膜脂过氧化作用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红树植物桐花树对Cd金属有较强的耐性。  相似文献   

2.
红树幼苗对汞的吸收和净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砂培条件下用含汞海水处理的秋茄和桐花树等红树幼苗,其汞含量随着原培养液汞含量增加而增加.所吸收的汞大部分累积于根部,在1ppm汞浓度组,根部吸收的汞仅约有3%被转运到茎叶中.汞在根中的积累是与培养液汞含量呈双对数正相关.秋茄和桐花树根对汞的积累分别是原培养液汞浓度的16—174和16—100倍.桐花树和秋茄整株植物在四星期内吸收汞总量分别为原加汞总量的3.5—21%和3.2—37%.1ppm汞未对红树植物发生毒害作用,因此红树林对海水汞污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氯联苯(PCBs)污染对秋茄Kandelia candel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180×10-9、900×10-9、1 800×10-9和2 700×10-9)的多氯联苯(PCBs)对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茄的生长指标茎高、茎径、茎体积和生物量的生长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不过各处理的生长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秋茄能在PCBs浓度为2 700×10-9的沉积物中正常生长,对PCBs有较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在全光照条件下用恒定淹水位淡水培养处理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幼苗1 a,以人工海水(0.8%盐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了淡水驯化对桐花树幼苗叶片生长和叶绿素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处理下桐花树幼苗叶片的生长变化基本一致,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叶片数持续增加,经方差分析,两种处理的幼苗叶片数没有显著的差异;在2008年10月与11月期间,淡水组幼苗叶片的最大叶面积显著大于人工海水组,但两种处理在其他月份并无显著差异,且两种处理的幼苗叶片长宽比没有显著差异;在360 d,淡水组幼苗叶片的鲜重和干重分别低于人工海水组的16.79%和19.01%,但两者没有达到显著差异;两种处理幼苗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种处理没有显著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淡水驯化对桐花树幼苗叶片的生长发育没有不利的影响,桐花树幼苗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表明桐花树对淡水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实验采用三种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L.)、秋茄(KandeliacandelL.Druce)和桐花树[Ageicerascomic ulatum(L.)Blanco],按15%、30%和45%三种面积比例构建红树林种植养殖系统,养殖动物为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 tus)。1a后,滩涂海水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不同种植比例不同品种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三氮、磷酸盐含量和细菌数量,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三种红树植物的植株个体形态、生长状况以及生物量变化均呈现增长趋势,氮磷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海桑>桐花树>秋茄;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可以促进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产量。红树林植物与滩涂海水养殖耦合的新型良性循环人工生态系统,能很好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的结合,是滩涂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泉州湾红树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CP-AES测定了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秋茄(Kandelia candel)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以及这2种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探讨了该红树林湿地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富集和储量情况。结果表明,2种红树植物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均表现为:Fe>Mn>Zn>V>Pb>Cr>Cu>Ni>Co>Cd,有效态含量均表现为:Fe>Mn>Zn>Pb>Cu>V>Cr>Ni>Co>Cd,部分重金属具有一定潜在的有害生物效应;Fe、V在2种红树植物根部的含量最高,Mn在叶中的含量最高,其余重金属未有明显的统一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2种植物根中Cu和Zn,Pb和V、Co、Ni,Cr和Zn,Zn和V,V和Co、Ni,Co和Ni之间互有明显协同作用;除Mn在叶中存在较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大于1),2种红树植物对其余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均较小,远达不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秋茄和桐花树对Mn从根向叶的迁移能力最强,Cu、Cr、Zn在2种植物中的迁移系数均大于1,Cd在桐花树中的迁移系数也大于1,说明2种植物都有将这些元素向叶中输送的趋势,应注意其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引起的危害。2种红树植物中重金属总储量大小表现为:Mn>Fe(秋茄则Fe>Mn)>Zn>Cu>Cr>Pb>V>Ni>Co>Cd,其中Mn和Fe的总储量之和分别占到了总储量的97.7%(桐花树)和99%(秋茄)。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高位养殖中抗生素氟喹诺酮类(FQs)有较多残留,但目前关于红树植物对抗生素的吸收及器官转运特征鲜有研究.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量分析了广东镇海湾的两种优势红树植物桐花(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根、枝、叶中4种FQs—氧氟沙星(OFL)、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恩诺沙星(ENR)的含量,用植物器官转移因子(PF)的方法评价了4种FQs在植物体内的转移能力,探讨了植物含脂率(LR)对器官中FQs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红树植物器官中均有4种FQs检出;OFL、NOR、ENR的含量在桐花树中为:枝(6.36~12.23μg·kg~(-1))叶(4.05~10.92μg·kg~(-1))和根(5.01~10.47μg·kg~(-1)),秋茄中为:根(6.27~24.70μg·kg~(-1))叶(5.74~10.98μg·kg~(-1))枝(3.63~7.00μg·kg~(-1)),CIP不符合此规律.4种FQs的根向枝/叶转移因子PFTL/R皆为PFTL/R(桐花树)PFTL/R(秋茄)1,说明桐花树、秋茄根部的FQs均可向地上部分大量转移,且桐花树根部向地上部分转运FQs的能力比秋茄强;桐花树对FQs有吸收及转运作用,秋茄的根则对FQs的吸收作用较强.LR的高低不是4种FQs吸收和转运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对铜的耐性和积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溶液培养法 ,研究了生长于铜矿山上的鸭跖草 (Commelinacommunis)和生长于正常土壤中的鸭跖草对Cu的耐性和吸收积累的差异 .实验显示 ,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 ,生长于矿山的鸭跖草的干重、生长速率均增加 ,而生长于非矿山的鸭跖草的干重、生长速率降低 ,2种鸭跖草体内含Cu总量和根、茎、叶Cu含量均随着培养液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两者呈明显正相关 .在相同Cu处理浓度下 ,矿山的鸭跖草体内Cu的含量高于非矿山的鸭跖草体内Cu含量 ;Cu在 2种鸭跖草体内各器官的分布一致 ,均为根 >茎 >叶 .在高Cu浓度处理下 ,矿山的鸭跖草地上部Cu含量 根Cu含量的比值不超过 1,但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非矿山的鸭跖草除去对照处理 ( 0 2 5μmol L)外 ,地上部Cu 根Cu比值为 40— 2 40 μmol L ,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比值超过了 1,但到了 3 2 0 μmol L时开始急剧下降 .结果表明矿山的鸭跖草已形成对Cu的耐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红树植物对汞的富集能力和影响因素,对我国几种主要的红树植物的汞含量、沉积物总汞含量和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主要红树植物的总汞含量范围为817.5~3 197.6 ng/g,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和器官差异.秋茄汞含量为(1 579.4±1 326.8)ng/g,桐花树为(2 115.1±1 892.3)ng/g,白骨壤为(2 159.3±1 678.7)ng/g,木榄为(2 566.5±821.6)ng/g,海漆为(2 104.3±1 661.8)ng/g,无瓣海桑为(3 197.6±2 782.8)ng/g,老鼠簕为817.5±632.3 ng/g,红海榄为(1 801.8±1 255.4)ng/g.各种红树植物对汞的吸收能力的顺序为:无瓣海桑木榄白骨壤桐花树海漆红海榄秋茄老鼠簕.我国主要红树林地区表层沉积物的汞形态主要为易挥发态,其次为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或可交换离子态,少量为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少量甚至没有.只有深圳红树林沉积物中的汞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硫化物及有机物结合态.无瓣海桑的茎和叶,海漆叶的汞含量与易挥发态汞、可交换态汞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大多数红树植物的茎汞和叶汞含量与沉积物的总汞含量、不同形态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红树植物富集的汞来源多样,且这些不同来源的汞在植物体内可能是能够迁移的.  相似文献   

10.
广东湛江次生与原生红树林群落碳储量与掉落物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群落调查、异速生长法计算以及样品测定,分别对2010~2011年期间广东湛江高桥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次生桐花树和原生木榄群落的植物和土壤储量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掉落物收集筐对掉落物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桥桐花树与木榄群落的植物碳库(以C计,下同)分别为(51.16±12.06)×106g/hm2和(38.52±6.94)×106g/hm2,地上部分明显高于地下部分;土壤碳库分别为(111.86±7.96)×106g/hm2和(106.13±11.12)×106g/hm2,明显高于植物碳库;次生与原生红树林群落的总碳库没有差异(P0.05)。桐花树和木榄群落的年均掉落物产量分别为556.00 g/m2和971.13 g/m2,均以凋落叶居多,但原生木榄群落的掉落物产量明显高于次生桐花树群落(P0.001)。由此可见,次生红树林桐花树群落与原生红树林木榄群落的碳储量相当,但均显著低于热带地区的原生红树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1.
土壤整体质量的生态毒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土壤样品采自沈阳西部污灌区 .进行了污染物 (重金属和矿物油 )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 .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 ,矿物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生态毒性试验分别参照国际标准组织 (ISO)和OECD指南 ,进行了植物毒性试验、蚯蚓毒性试验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植物试验以小麦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 ,试验周期50h ,蚯蚓毒性试验以蚯蚓死亡率、体重增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 ,试验周期28d .土壤中矿物油含量在145mg/kg~1121mg/kg ,重金属Cd为0.34mg/kg~1.81mg/kg .土壤对植物和蚯蚓显示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 ,土壤的蚕豆根尖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 .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2.0%至-35.1% ,蚯蚓死亡率为0%~40%.体重增长抑制率由14d的-2.3%~-19.4%在28d增加到-2.1%~10.7% ,蚕豆根尖微核率最高达6.62/100.研究表明 ,土壤中的污染物积累较低 ,但具有明显的生态毒性 .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连云港市污染物排放量的比较和污染减排任务的要求,选取COD和NH3-N 2种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详细研究连云港市工业行业的COD和NH3-N产、排量,根据数据测算出所占排放量比重,对比重较大的饮料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品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治理设施大部分为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废水生物处理法进行有机物治理.总结了连云港市在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绮 《重庆环境科学》2000,22(5):21-23,27
以某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为研究实例,寻求值-排污-水质综合协调解方法,寻求净收益最大时的总体规划方案。建立目标参数规划模型,寻求不同生产规模条件下的产值-排污-水质协调解,又探讨了水环境标准约束下的某化工区废水治理费用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以供决策者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滇池富营养化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雪亭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Z1):134-135
介绍了滇池水质状况,对滇池富营养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当前国际化学危险品的各种分类体系,对比了GHS与TDG、EU_CLP、DOT、WHMIS等对化学危险品的具体分类。有助于GHS的理解与掌握,全面推进GHS在我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论给水管材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给水管材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给水管材的发展动向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现阶段给水管材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向,提出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通过对我校试行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04级827人的身高体重指数、分数、耐力指数、握力指数等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总结评价,从而得出了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几点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生态保护地协同管控成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区分类管理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管控制度,生态保护地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的协同管控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生态空间、植被生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内容,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评估分析了生态保护地的协同管控成效。结果表明:(1)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地正相关。但是1980—2015年间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与管控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但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自然保护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植被覆盖稳定度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与这两个区域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密切相关,也与分布着大面积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最高,且年际变化最小、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20.
后勤装备防腐涂层加速试验环境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后勤装备服役特点,综合考虑亚热带沿海地区湿热、紫外光照、盐雾等主要腐蚀因素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后勤装备表面涂层的加速试验环境谱,给出了各环境块的具体确定方法,并且提出了建立加速谱与装备实际使用环境的当量加速关系的方法。为后勤装备外露关键部位涂层使用寿命评定、涂层有效性检验和腐蚀修理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