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吸入颗粒物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以煤炭为燃料的锅炉是主要污染源,燃煤过程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及控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大气颗粒物的分布、危害、来源以及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可能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阐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一般特性,其主要物理性质大多数取决于粒径;城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组成是可溶性无机盐、矿物颗粒、有机化合物和元素碳四大类。同时,详细阐述了国外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确认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程度与死亡率增加之间的关系。以上海为例,介绍了我国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南京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源解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于2004年-2005年间共采集了197个源和受体样品,每个样品分析测试了三类化学元素,采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解析南京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其中48%来源于扬尘、土壤尘等开放源类。研究认为扬尘等开放源类是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褐煤与烟煤燃烧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对燃烧褐煤与烟煤两个电厂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度分布、显微结构及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煤种燃烧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态都以球形颗粒为主,表面比较光滑,同原状飞灰相比,可吸入颗粒物以实心结构为主,多孔和空心结构较少;随着可吸入颗粒物粒径的减小,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褐煤燃烧排放可吸入颗粒物中重金属总量要高于烟煤燃烧排放重金属总量,尤其是褐煤燃烧排放As含量明显高于烟煤燃烧排放As含量,原因是由于褐煤中As含量大于烟煤中As含量;褐煤燃烧排放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总量要高于烟煤燃烧排放多环芳烃总量与煤种的挥发份有很大的关系。研究旨在为大气颗粒物的源识别、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控制与资源综合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可吸入颗粒物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可吸入颗粒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人类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对其来源、组分及形成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详细的综述了这部分内容,并对可吸入颗粒物的采样、分离和分析方法都做了介绍。更深层的认识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机理和脱除手段是以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光催化反应机理、气相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氧化特性、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及排放特性等对应用光催化技术净化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可行性加以分析,提出采用光催化-热催化耦合技术降解可吸入颗粒物的气相有机前体物及微粒中可溶性有机组分控制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7.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论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理化性质、大气化学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并从流行病学方面讨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可能行成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很多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通过凯里市2018—2022年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监测数据统计,本文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控制与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广一 《城市环境》2002,16(6):21-23
本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气颗粒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研究进展,主要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基本特性、可吸入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可吸入颗粒物的源解析,对其研究动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办公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初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测定了普通办公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分析了粒径分布,并考察了吸烟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办公室内可吸入颗粒以细颗粒为主,PM〈7.0μm的颗粒物占95%以主,PM〈1.1μm的颗粒物占50 ̄70%,吸烟和室外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是普通办公室内窃据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北京和部分奥运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但其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为分析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来源,作者对部分奥运会承办城市如赫尔辛基、洛杉矶、巴塞罗那、悉尼等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为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分析,并对工业燃烧源和小型燃烧源的排放因子、排放测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进一步探讨了燃烧源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未来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ELPI的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对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和质量浓度进行连续在线测量,得到了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变化特征,表明其呈现双峰、双谷分布,夜间高,白天低,上午高,下午低;结合气象参数,研究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此外,对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也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南京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PM2.5),粒径在0.028~2.31μm的颗粒物占可吸入颗粒物的98%~99%。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主要论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理化性质、大气化学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并从流行病学方面讨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 ,也指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 ,很多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与源解析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国内外在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国外对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集中在排放特性的研究、模型的建立、内聚力/分离力的研究和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上,国内主要进行了有关可吸入颗粒物基本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气颗粒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 10 μm)的研究进展 ,主要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基本特性、可吸入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可吸入颗粒物的源解析 ,对其研究动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扬尘在空气污染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分量。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和分析,扬尘污染是PM2.5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而扬尘主要来源于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可吸入颗粒物是杭州市环境空气的首要污染物,而扬尘则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在分析杭州市扬尘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杭州市现有扬尘控制措施,提出杭州市在扬尘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施工扬尘控制、施工工地监控和监测、道路保洁、控制堆场扬尘以及全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杭州市扬尘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大气中重金属元素在可吸入颗粒物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为人们关注。而对城市大气中重金属元素在可吸入颗粒物上的分布研究尤为注目。可吸入颗粒物能部分沉积于呼吸系统,其中1微米左右沉积于肺胞达80%,对人类健康及生物体产生危害。故研究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对防治、控制大气污染,探索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等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艳慧  肖瑶 《环境科学》2014,35(2):428-435
分析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更为有效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实际采样和遥感数据处理基础上,构造差值植被指数(DVI),通过建立TM影像与对应PM5.0颗粒物实测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对北京市2008~2010年3 a的PM5.0的分布进行了反演计算和精度分析;研究了NDBI和NDMI对PM5.0浓度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北京五环区域范围内可吸入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用DVI反演PM5.0分布的方法可行,反演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整体上研究区2008年PM5.0颗粒物污染最轻,西南三环和四环以及东南三四环之间为颗粒物污染的高值区,西北五环附近颗粒物污染较轻;NDBI(归一化建筑指数)、NDMI(归一化水汽指数)与PM5.0可吸入颗粒物的分布分别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且二者对PM5.0的影响相近.  相似文献   

20.
孙瑛  程学丰 《能源环境保护》2007,21(3):53-56,62
由于可吸入颗粒物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对其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我国北京、南京、重庆等城市对可吸入颗粒物均做过系统的研究,而目前在淮南市仍是空白.总结近年来可吸入颗粒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淮南市在此方面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议,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