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为了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安全心理管理中心组织了有关专家于2015年7—12月,开展了企业员工安全心理调研工作,深入作业一线,采取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一线员工的安全心理状况,并针对员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管理对策,且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2.
企业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企业有必要创新人才激励的形式和方法。本期圆桌谈话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EVA(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业绩评价指标,在西方国家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到我国,逐渐应用于企业管理层员工的业绩评价中。但是,如何将EVA与薪酬激励相结合,在引导员工重视EVA的同时又提高对其的激励力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拟探讨红利银行计划这一EVA红利计划的最新发展模式,以期推动我国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企业员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为了预防企业员工心理伤害的发生,降低重大安全事故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影响,本文在分析重大安全事故员工心理伤害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员工心理伤害的防范与保障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应对能力是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心理伤害的有效方法。企业应该重视招聘环节,加强企业员工心理素质的测评与训练,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素质训练,不断提高员工的心理应对能力,同时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降低员工在事故中的暴露时间,避免心理伤害的发生;政府和媒体应该为企业员工心理伤害防范机制的运行创造环境,通过引导、宣传、传播知识,提高公众的心理危机意识;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意识,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通过组织目标的设定,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企业文化使员工通过对组织目标、企业环境和价值观的认同,自觉的使个人职业计划和事业目标融入企业组织,并与企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的过程。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员工队伍、尤其是关键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竞争环境动态性不断加强、人才竞争愈发加剧的背景下,为了保持组织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队伍的基本稳定和活力,长期激励成为一种广为应用的薪酬激励方式。所谓长期激励,是指奖励支付周期在12个月以上的可变薪酬,其内在含义实际上是强调支付的递延性,即通过员工与公司的某种协议把公司给员工的报酬推迟到将来的一个日期支付。  相似文献   

7.
安全管理中“重处罚轻激励”问题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各行各业安全管理中存在“重处罚轻激励”问题,将博弈理论运用于安全管理者和员工间的激励机制,得出“安全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激励,激励运用在安全管理中可以有效的强化员工的安全行为,弱化不安全行为,从而更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结论。再通过对违章员工和安全管理者双方混合策略的博弈分析,得出“若要降低员工违章发生率,只加重违章员工的处罚,短期可以抑制违章率,长期反而会使安全管理者变得懒惰不履行职责,因此必须同时加强对安全管理者的激励管理”的结论。最终得出“激励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而处罚作为一种负激励,使用时需要注重其力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人才管理的核心是策略性的保有和激励关键员工,以实现员工能力不断提高和绩效持续向上的管理过程。随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的结构性变化,许多公司都采取了保有激励人才的措施.常见的有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的工资、完善福利类别、提高福利标准、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提供住房、高额奖励等,这些措施体现了公司对人才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关键人才产生更高的绩效。  相似文献   

9.
心理契约最先出自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按照美国著名组织行为学家卢梭(Rousseau)给出的定义,心理契约指的是员工与组织的互动过程中,员工感知到的自身对组织的种种责任和义务(简称"员工责任")以及组织应当对员工自身所承担的责任(简称"组织责任")。企业文化、领导人(组织代表)的示范作用、员工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在企业的职务层次等)等,都会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由组织主动采取的一系列旨在开发员工潜力的措施。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向全球化、信息化、扁平化、虚拟化、小型化转变。组织为追求灵活性与弹性,不愿也很难提供终身就业保障;雇员也不再是在一两个组织,而是在多个组织、部门、职业、岗位实现终身职业生涯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技能操作队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成才的期望值也不高,安于做好本职工作即满足,其潜能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应当采取多种长效激励措施,激发技能操作人员成才。  相似文献   

12.
全球以合作为本质的劳动关系正在逐渐替代原有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劳资关系。劳资政三方共同追求劳资合作、落实工作环境权成为21世纪劳资关系的主流。而员工关爱计划正是企业积极改善工作环境的措施之一。企业员工关爱计划,是企业为其员工提供的包含精神福利、物质福利与心理援助支持相结合的系统性关爱项目组合,旨在帮助改善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全方位帮助员工解决个人职业、生活和家庭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才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才的价值又与其个人管理水平、知识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密切相关.对于任何一个员工而言,以上几项能力与素质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教育,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实践,即理论与实践构成了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获得忠诚的外部客户.必须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定义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将员工视为组织的内部客户.用客户管理的思想来指导企业行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于是.内部员工客户化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自提出以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和接受。而其中员工薪酬管理的过程则是确保内部员工客户化管理能够成功的基础。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一方面是向员工提供与其绩效相等价的报酬.起到正向强化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激发员工持续提供高绩效的动机。为此.笔者借鉴企业对待外部客户时所惯常采取的促销手段.在实践中探索设计出一种在薪酬管理中.实施内部员工客户化管理的有效手段——绩效积分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解采油一线员工的安全心理现状,探索改善基层员工安全心理的措施,2015年,笔者采取调查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15个石油采油基层生产单位,访谈一线作业员工52人,投放安全心理调查问卷5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39份,问卷有效率为87.8%。分析发现,采油作业现场作业员工在安全意  相似文献   

16.
激励机制是针对安全管理中所涉及的人或人群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激发其动机、鼓励其行为,促进其形成做好安全工作的动力,并通过努力达成一定的期望,它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合理运用好安全激励机制,能促进提高安全目标的完成度和安全准则的执行度.让企业安全绩效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运用不良,则会做无用功,起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思想。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这个概念。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按照德鲁克的说法,当组织最高管理者根据组织发展战略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确定各层级、各部门及员工个人的分目标,在此过程中要让责、权、利三者明确且相互协调,由此可建立起“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体系,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评。  相似文献   

18.
<正>在企业生产中,很多违章行为并不是职工有意而为,而是因为职工头脑中没有安全防范意识或者是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而造成的,尤其是习惯性违章,往往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结果。因此,企业应着力营造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文化氛围,在实行激励机制的时候,要懂得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图为某企业员工正在进行高处作业。(图片由安徽庐江供电公司提供)在企业生产中,很多违章行为并不是职工有意而为,而是因为职工头脑中没有安全防范意识或者是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而造成的,尤其是习惯性违章,往往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结果。行为者不是不知道违章的后果,而是难以克服由心理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航空公司安全目标控制现状的分析,得出了前馈控制中维修隐患查找不力,现场控制中员工自控和领导监督缺乏针对性、安全目标激励作用大打折扣、规章手册不利于查找,以及公司的反馈控制名存实亡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针对维修隐患查找提出了新的查找机制;对员工安全指标排序,作为控制和监督的依据;引进目视管理,增强安全目标的激励作用;建议为维修员工提供能够快速查找相关手册项目的设备;使用滚动计划法制定安全计划,并借用其反馈框架,引入因果图查找产生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由于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产生共同情感后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名集体。同时,随之产生一些不成文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或惯例,不带强制性的要求个人服从。与正式组织相对,非正式组织以满足组织中个体的不同需要为纽带,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组织一旦形成,其内部的各种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