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相比较国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和管辖支撑创新的体系特征,我国已形成四大类环境类科创载体,但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以及市场与政策协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强政策驱动性、技术验证放大周期长以及集成性强的特点,重点通过环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放大与赋能、产业拓展与推广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环节:环境技术的研发由以科研机构为主的传统自发性研发、企业迭代性研发和联合应用型研发组成;技术成果的转化经历挖掘发现、技术识别与判断、知识产权评估评价后进入已成立的企业或新设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成果转化专业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放大与赋能旨在为有创新技术的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政策、二次研发中试验证、首台套工程案例、投融资等资源的对接,以协助初创企业成长;产业的拓展与推广则通过为解决环境问题形成集成方案、孵化平台为企业背书和产业政策匹配等方式助力企业长期发展。最后从加强专业化创新平台、技术评估体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疏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评价体系,对我国沿海11个省区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省际间的绝对差异较稳定,但相对差异呈缩小态势。②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在空间上呈现由中部较高水平集中连片分布向各层次交错分布转化的格局特征,各水平南北呈现均衡发展趋势。③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科技因素和人才支持力4个因素对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1—2013年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了研究期内各省的科技创新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年间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呈下降趋势;各省的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2000—2007年增长了8%,2008—2011年增长了5.7%;政府资金支持对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外资利用水平、工业化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基于创新价值链的效率评价模型对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分析,运用网络DEA方法对整个创新网络以及各个创新环节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创新效率较低;从创新价值链内部看,知识创新、产品创新、绩效创新的效率呈明显递增趋势;产业创新价值链体现了"木桶原理"的特性,并且资源投入不尽合理,在研发经费和人员的投入上存在明显冗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洋遗传资源市场潜力巨大,但商业成果转化较少,非货币收益是当前的主要收益。国际社会对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遗传资源的法律地位和惠益分享机制分歧较大,最终文本的形成将经历较漫长的过程。为更好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应树立全面的利益观,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高度重视海洋遗传资源的市场前景和商业成果转化,做好预研和预判;积极参与有关海洋遗传资源的谈判,尽快完善我国的国内立法。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我国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构建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探究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1)2011—2020年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耦合系统从整体失调状态发展到整体良好耦合协调状态;(2)沿海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耦合协调状态空间差异逐渐减小,2020年9个省区市均发展到基本协调状态以上,其中广东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3)通过障碍度诊断发现,数字经济障碍度具有“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特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层面具有“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社会效益>海洋经济效益>海洋资源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海洋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巨大,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对缓解我国能源危机、海洋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存在技术研发滞后、不稳定、产业链不成熟等问题,为优化海洋新能源产业,创新资源配置,基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三者组成的创新主体,由创新主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组成的支撑系统两方面构建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系统。通过对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提出以打造创业技术信息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利益分配和国际交流四个维度提高创新主体的运行效率;从创新政策、政治法律、宏观环境、财政支持与中介服务等五方面改善产业发展支撑环境的相关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8.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地区创新绩效的最直接体现。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构造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2000—2010年各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演变,利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有不断弱化趋势,配置效率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分布,省域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一直是差异扩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科技是国之利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离不开强有力的环境科技支撑。本文梳理总结我国"十三五"时期的生态环境科技进展,在分析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趋势和"十四五"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风险防控、智慧监管三大技术体系和完善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能力支撑体系的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创新引领、协同增效和深化改革的原则,并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方法体系、应用示范、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六个方面系统设置重点任务,由此推动科技更好地支撑引领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田星星  范斐  石奇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3,(12):1239-1242,1250
构建了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美国科学工程分类指标年鉴》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1995-2011年高技术产业活动相关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区域差异测度锡尔指数对全球28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及各区域创新资源绩效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全球28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水平呈现两级分化趋势.其中,新加坡、瑞士、瑞典、美国4个国家的得分较高,排名靠前,其他国家或地区绩效水平较低.②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水平差异呈现缩小趋势,欧洲区域内部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水平差异呈现逐年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为基础,联系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建立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得2007—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整体海洋创新能力以及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均呈上升态势,空间差异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整体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的关联系数在研究期内呈倒U形态势,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经历了“上升—波动—减弱”3个阶段;空间上,低关联区和中关联区呈现由南向北转移趋势,较高关联区则由北向南转移,高关联区在消失前无显著变化。(3)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海洋创新绩效。韧性不同的地区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存在差异,高韧性区和中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绩效,低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2017年自治区创新环境(人才、基地)建设专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要求,新疆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工程化研发方向、人才队伍、设施设备、研发项目与投入、研发成果与推广应用、开放交流与服务、建设与运营管理、发展设想与目标等方面编制完成了本中心运行期(2015-2016年)的自评估报告,经科技厅形式审查、专家论证、自治区科技计划管理委员会审定等环节,新疆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国际化、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等仍是影响我国各省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短板因素。从评价结果看,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两极分化较严重,基本遵循从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推。通过聚类分析,并根据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科研活动能力、成果产出能力和转化扩散能力5个方面的得分和原始数据分析,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创新能力高和较高的省区各项得分都较高;贵州、江西、西藏、宁夏、陕西、青海等创新能力很低的省区各项能力均较低。另外,大部分省区在各项能力上得分排名参差不一、彼高此低。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区为考察区域,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两大子系统发展、综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子系统呈相对稳定或显著上升发展特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发展等级较高,而西北内陆省区较低。②2006—2018年,多数省区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且优势型省区均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③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系统间联系不断增强并向良性协调方向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多数省区实现两系统协调发展的重点。④旅游人力资本、创新支撑环境和科技创新产出是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耦合关系。构建了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11个沿海地区金融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发展状况进行了时空分异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多数沿海地区两大系统的发展态势及耦合关系均呈现稳健向上的趋势,但也存在地区差异明显、部分沿海地区耦合关系失调等耦合裂隙,提出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推动海洋金融产业集群建设、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与强化金融监管并重、建立区域海洋金融合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受外部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一影响,以测定绿色科技资源配置自身运行情况,运用三阶段SBM-DEA模型,对2004—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比重对广西各城市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有反向影响,万人高等院校在校生对广西各城市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进出口占GDP的比重对广西各城市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对绿色科技资源的测算结果显示,桂林市的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通过对桂林市的投入—产出冗余分析,影响桂林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资源投入不足,缺乏与科技创新成果相匹配的核心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因此,桂林市可通过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发展核心竞争力产业和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来提高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聚焦四川省应对新时期新要求,从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开展环保技术集成示范转化,以支撑生态环境科学决策和精准高效治理、促进区域流域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环境科技创新的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创新发展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再利用Tobit模型分析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创新发展静态效率的整体水平不高,普遍存在无效率状态,规模效率是主要的制约因素;(2)各省份创新发展静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明显且时期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3)研究时期内全国创新发展动态效率保持较高增长,技术进步是其提升的关键性因素;(4)我国四大经济区在不同年份的创新发展动态效率差异各有不同,整体上升态势较明显,并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逐渐衰减的分布格局;(5)人力资本投入在所有时期内对省域创新发展综合效率的影响显著,其他变量在不同时期内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使用DEA—solver软件和Super—SBM模型计算各省份的旅游经济效率,为探究外部环境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采用fsQCA法,综合考虑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生态环境和信息化5个方面,建立旅游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以组态的视角探究影响旅游经济效率的各个因素和路径。结果发现:存在2条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的有效路径(科技创新驱动型和粗放开发型)和4条产生非高旅游经济效率的路径。根据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组合多样化特征,提出建议:因势利导,选取合适的路径;加强旅游领域科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合资源,发挥各要素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0—2015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资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结合标准差椭圆、Tobit模型,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全国海洋资源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变化幅度较为缓慢;全国海洋资源效率标准差椭圆总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海洋资源效率重心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南部、中部、西部内部省际差异较大;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是海洋资源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